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都会感到学生很怕写作文,老
师一说要写作文,学生就会条件反射地大叫起来。

在平时作文训练当中,大多数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往往是迟迟下不了手,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好写,没有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可写。

即使完成了也是勉勉强强的,胡编乱造,迫于无奈而凑足字数。

显然,学生怕写,老师难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呢?生活是一切的源泉,更是学生写作的源泉,生活绚丽多姿,无限美好。

培养学生作生活的主人,激发学生的生活情趣,善于写生活日记,是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法。

一、植根于现实生活,强调一个“新”字
新课程标准要求作文教学应是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感悟是写作生命。

因为感悟是写作的决定性因素,感悟是连接生活、阅读和写作之间的一道不可缺少的桥梁。

有了感悟才会有写作,人的感悟是有差异的,许多学生在观看同一个景物时,有的灵感顿生,有的却一片茫然;在经历同一件事情时,有的百感交集,有的却无动于衷;在面临同一个问题时,有的思如泉涌,有的却木然无知。

这就是感悟的差异。

感悟能力强的人,耳聪目明,时时留心,处处在意,遇事敏感,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善于激发心中的情,写作富有“灵性”;感悟能力弱的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万事不感兴趣,一切无所用心,遇事迟钝,没有感慨,
没有激情,没有见解,视为写作的畏途。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加强感悟呢?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这个“时”就是现实生活。

所以我们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长幼之情、邻里关系、成功与失败、理想与前途、欢乐与忧伤,不失时机地进行“热点炒作”,让学生自觉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意识。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轰轰烈烈、惊险奇特的大事,也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

大事当然要关心,但毕竟为数较少,且引人注目;小事细小琐碎,为数很多,并不引人注意,我们更要关心。

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去关心身边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细腻的心灵
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知慧和哲理。

二、激活兴趣,培养感情,享受写作的快乐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应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趋向性和内在的选择性,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满怀兴趣地学习,钻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弥补智能的不足。

写作也是如此,我们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消
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培养他们对写作的良好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根据不同水平的作文,给他们寻找成功的机会。

利用班内校内报刊、黑板报、演讲等阵地,让一些中下写作水平的学生作文得以展现;同时通过征文、作文竞赛、
网络、报刊杂志的发表等形式,让出类拔萃的作品得到成功的机会。

这样,对学生本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和鼓舞,能够激发他们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同时,会形成一个个的“光环效应”对他周围的同学也是一个极大的带动,形成一种良好的写作氛围。

作文成功机会的创设,收获的必定是写作的成功。

总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激发情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变“苦”为“乐”
作文教学要想取得高成效,就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提高
写作的兴趣。

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热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要关爱学生,了解他们在写作中的困难,并给以具体指导,热情鼓励,
帮助学生总结成绩,克服失望心理,树立写作信心。

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写出的文章也内容充实、并有真情实感。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地进行写作呢?这就是在平时写作训练中,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文题。

例如:有如下一则材料:一个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就会又高兴又后悔的。

”这个人弯腰拾了一把卵石放起家口袋里,后来发现是钻石、绿宝石、红宝石,他感到又高兴又后悔,高兴的是他拿了一些,后悔的是未能多拿一些。

据上面的材料,类比联想,这则寓言蕴涵了什么道理?你把道理写出来。

原来毫无价值可言的卵石,后来竟发现他们是宝石,有趣;这让人感到又高兴又后悔,亦有趣。

这有趣之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生活中不也有许多在当时认识不到它的价值,过后才发现它像“宝石”般珍贵的东西
吗?时间,青春、友情等等。

四、重视积累,看好一个“活”字
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有水,先得有源,要有清水,就必须要有活水。

学生生活面狭小,见识不多,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更无暇在课外进行广泛阅读。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很难得到“活水”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饮”。

更何况不是巧妇?面对现实,我们语文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为学生引进“活水”,指导他们积累生活,积累素材,开拓视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做好两件事:一是“读书笔记”,二是“生活札记”。

我给学生规定每周课外阅读应达到的量,但是仅仅停留在阅读这一层面上是不行的,一份读物学生过目之后,真正留在记忆深处成为知识积累和文化积淀的东西极少,这就有赖于做好“读书笔记”。

我告诉学生做笔记时不要拘于文体样式,摘录、提要、书评、读后感等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反正要把阅读中的种种信息用“烂笔头”及时收获下来,待日后再反复体味。

同时要求学生以日记、周记的形式加以训练,开拓学生的练笔空间,多角度,多层次的积累写作素材。

绝大多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能完成任务,养成了写日记、周记的良好习惯,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写日记就是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记流水帐,应从平凡的生活中认真挖掘,用自己的真实情感付之于笔端,那么流淌的是甘冽的清泉,拾取的是闪光的金子。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点滴作文教学经验,针对创
新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尝试。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张扬自己的个性,品尝到写作的快乐,从而把苦于写作变为乐于写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