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水经注》:不以南北为鸿沟“集六朝地志之大成”尽自然之趣《洛阳伽蓝记》:学术与文学上的个性故都伽蓝的双重象征性整饬与散行兼美的文风
南朝和北朝在分裂的状态下文学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差异。
从总体上看,南方文坛标新立异,北方文坛受其笼罩。
使北方文坛地位大为改观的,除了一些由南入北的作家如庾信、王褒外,《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所代表的北方本土作家的文学业绩,贡献甚大。
郦道元的《水经注》约成书于北魏延昌、正光间(512~525)。
虽然生于南北分裂的时代,一生未能亲履南方之地,但作者潜心撰著此书,寓有希望祖国大一统的理念。
书中不以南北为鸿沟,还表现出对东晋以后南方地志的广泛参考和吸取,竟以北人的身份而成为这方面的一个集大成者,在文化史与文学史上都是卓绝不凡的。
清陈运熔指出:“郦注精博,集六朝地志之大成。
”(《〈荆州记〉序》)从著述源流看,晋宋地志中的山水描写与语言风格是《水经注》的先导。
东晋袁山松的《宜都山川记》,被郦氏引用达八次之多,在《水经注》卷三十四中所引述的记西陵峡的一段如下: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
林木萧萧,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
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
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由于作者与山水互为“知己”,因而能对“山水之美”作亲切生动的描述。
“知己”说对于“山水之美”作为审美对象的确立,意义重大。
晋宋地志中优美的山水散文片段往往随物赋形,令人有亲临其境之感。
郦道元深受北方山水之美的陶冶,如描写巨马水流经自己的家乡:
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
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
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匪直田园之赡可怀,信为游神之胜处也。
(卷十二)
又如写早年随其父旅居过的青州临朐:巨洋水自朱虚北入临朐县,熏冶泉水注之。
水出西溪,飞泉侧濑于穷坎之下。
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渊无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
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合。
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
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
(卷二十六)
他从山水之美中得到“畅清”、“游神”的体验,说明他的心灵与自然之趣相通。
《水经注》中关于江南水道风景的描摹,文学意味更为浓郁,如《江水注》中的一段: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俊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卷三十四)不过,这段文字取自(刘宋)盛弘之《荆州记》(见《艺文类聚》卷七、《太平御览》卷五十三),并非出自郦道元之手。
明末张岱在其《跋〈寓山注〉二则》其二指出:“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
”(《琅嬛文集》卷五)晋宋地志作为山水散文的胚胎,在南朝并没有引发出文学上惊人的成就,却在北方的郦道元那里得到总结和发展。
《水经注》清朗疏朴的文风,对于唐以后古文家的游记文影响极大。
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一书,也是北朝文坛上的旷世杰作。
佛教传入中土以后,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日渐深远。
从四世纪以来,都会州郡尤其是人文
荟萃的京城的佛寺建筑及相关活动,已有文字记载。
《洛阳伽蓝记》一书尽管不乏前导,实际上却因为其富于创意和个人才情,而成为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它所达到的高度、享有的声誉,后继的若干同类撰述都难企及。
杨衒之对此书也视为名山事业,正如自序所述:“京城表里,凡有一千馀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
”他要凭手中的笔,使一代名都伽蓝的风采与故事传之久远。
此书在结构上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书合本子注之体,即正文与子注相配的方式,把博洽的内容组织得有条不紊。
此书并非奉敕而撰,而是出于个人内心的沧桑之感、兴亡之念,因而笔端或隐或显地带着感情。
作者在自序中追叙北魏极盛时代的洛阳佛寺道:
于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
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
及至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547),时值北魏分裂为东西二魏,洛阳不复为京城已13年。
作者因行役重览洛阳,眼前的景象则是: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
墙被蒿艾,巷罗荆棘。
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
游儿牧竖,踯躅于九逵;农夫耕老,艺黍于双阙。
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
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浓烈的北魏旧臣的意识。
故都伽蓝不仅是北魏佛教隆盛的象征,而且是北魏国运的象征。
经历了巨大历史变故的作者在“重览洛阳”之际,立志要让消逝了的梵钟之声在文字中遗响后世,字里行间人以抑制地流露出恍若隔世的悲怀,这构成了全书的情感主旋律。
即以对胡太后营建的最为壮观的永宁寺为例,作者一方面流露出对最高统治者“营建过度”的不满;另一方面,借西域僧人对永宁寺塔的赞美,流露出对北魏全盛时的国力与中原文化的自豪之情:
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
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见金盘炫目,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
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
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全书另有两处述及“极佛境界”或“佛国”,语气看似客观,其实都蕴含着同样的自豪感。
一为卷三景明寺条记佛教行像活动的盛大,“时有西域沙门见此,唱言佛国”;一为卷五所录《宋云行纪》中乌场国王问宋云曰:“彼国出圣人否?”宋云具说周孔庄老之德,次序蓬莱山上银阙金堂等,乌场国王感叹道:“若如卿言,即是佛国,我当命终,愿生彼国。
”作者对故都“寺观灰烬,庙塔丘墟”的伤怀,与对北魏人间“佛国”般的繁盛的追念,是交织在一起的。
永宁寺的毁灭也是极为扣人心弦的,它还成为王朝消亡的佛教灵征:永熙三年二月,浮图为火所烧。
……火初从第八级中平旦大发,当时雷雨晦冥,杂下霰雪,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
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
火经三月不灭。
有火入地寻柱,周年犹有烟气。
其年五月中,有人从东莱郡来,云:见浮图于海中,光明照耀,俨然如新,海上之民,咸皆见之。
俄然雾起,浮图遂隐。
至七月中,平阳王为侍中斛斯椿所使,奔于长安。
十月而京师迁邺。
无论是现实人事或怪异的内容,作者都能栩栩如生地加以刻划,善于寄寓褒贬之意。
如卷四《开善寺》条叙及王子坊时,对北魏皇族间的豪侈与贪欲揭露无遗。
河间王元琛以富豪自骄骄人,甚至说“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而贪敛无厌的章武王元融,因妒羡元琛之富而“还家卧三日不起”。
当胡太后赐百官任意取绢时,“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
侍中崔光止取两匹。
太后问:‘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
所获多矣。
’朝贵服其清廉”。
再如卷二《龙华寺》条提到逃归北魏的南人萧综与寿阳公主之事:两人初婚时,“公主容色美丽,综甚敬之,与公主语,常自称下官。
……及京师倾覆,综弃州北走。
时尔朱世隆专权,遣取公主至洛阳,世隆逼之,公主骂曰:‘胡狗,敢辱天王女乎!’世隆怒,遂缢杀之”。
在不动声色之中,讥刺萧综为贪生之辈,而对公主的刚烈寄予褒意。
作者在语言表达上善于使用整齐的句法,主要为四言,有时也适度利用四六骈句,同时又能发挥散句的长处,节奏感与自由韵律得以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典丽而清拔的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他善于吸取辞赋作品尤其是京都大赋状物写景的经验,如卷三高阳王寺条描写高阳王元雍的府宅:“白壁丹楹,窈窕连亘,飞檐反宇,轇轕周通。
”这里的“飞檐反宇”一
语将静止的建筑作动态的形容,为直接采纳张衡《西京赋》“反宇业业,飞檐献献”之
语而来。
可见作者对前代京都大赋,由于其所表现主要是帝室皇居的空间之美,与本书有某种一致性,必有钻味。
当他正面记叙某一贵族豪侈生活或某项京城盛典之际,笔端似有意带上了汉大赋式的气韵,这对传递出特定对象夸饰的本质,无疑是相得的。
《四库提要》以“秾丽秀逸”四字品评此书的行文之美,从全书看,作者擅长整饬的四言句法,应是其中最为“秾丽”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