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设计史

中外设计史

中外设计史第一章、中国设计艺术的起源——创造魅力一、玉琮是中国古代世界观和通天行为很好的象征物二、彩陶最早是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的,它的类型有:1、半坡型,著名器物有—“船型彩陶器”、“人面鱼纹盆”2、庙底沟型,著名器物有—“蜥蜴纹彩陶瓶”、“人面彩陶瓶”3、马家窑型,著名器物有—“旋涡纹彩陶瓶”、“舞蹈纹彩陶瓶”4、半山型5、马厂型其中行纹(蛙纹)最有特色。

三、双关法,就是利用黑白的相互衬托,使黑与白都各成为主题图案。

四、鸟类巢居,兽类穴居,在比较干燥的北方,最早的居住方式是穴居;巢居干栏式建筑被学术界认为是南方民族最早的建筑之一。

第二章、夏商周礼制性设计艺术——藏礼于器一、夏、商、周是玉文化核心观念形成的时期。

二、西周时完善并记录了一套制度,严格按等级名分规定,使用不同的玉。

三、陶文:大汶口文化尊上的图形文字、河南龙山文化陶器上的刻画文字是目前所知的最原始的汉字。

甲骨文: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最古老的成系统的文字。

四、我国至晚在商代中期就发明了瓷器。

最早的瓷器是青瓷,从青釉瓷(硬釉)发展而来。

五、中国古代青铜的铸造法主要有:块范法、施蜡法。

块范法是商周先民最先采用的,是整个青铜器时代应用最广泛的青铜器铸造法。

施蜡法:中国古代大多青铜的制造方法。

六、青铜是世界治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

是红铜加入锡、铅,形成了一种新的合金。

七、青铜器在中国先民夏、商、周这个时期的生活和精神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故我国这个时期可谓是典型的“青铜时代”。

八、商代青铜器分二里岗期和殷墟期,殷墟期是青铜史上第一个高峰期。

饕餮(taotie)纹是商代的主流纹饰。

商代青铜的典型代表是: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杜林方鼎、人面纹方鼎。

九、西周三大青铜器是:毛公鼎、散氏盘、虢(guo)季子白盘。

十、青铜器第一个高峰期(殷墟期)的特点是综高肃穆、雄浑疑重、富丽繁缛十一、中国的青铜设计与特殊的礼制文化紧密相关,形成以下特点:1、象物2、繁缛富丽,系统严谨3、纹样狰狞(zhengning)商代青铜艺术鼎盛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是饕餮纹一类的装饰。

还有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波曲纹。

十一、六冕的内容:1、大裘冕上衣会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花纹,下裳绣藻、火、粉米、彝(yi)、黼、黻(fu)、六章花纹。

共十二章 2、兖(yn)冕 3、鷩(bi)冕 4、毳(cui)冕5、絺(chi)冕 6、玄冕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设计艺术特点——钟鸣鼎食。

一、儒家主张文质彬彬即文质兼备的审美观点。

儒家思想衍生出强调社会功能、政治功用和人性价值的设计哲学。

墨家主张节用、实用的设计、先功能后形式。

道家主张大巧若拙、道法自然。

二、《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末年,是我国第一部手工业专著,提出了“天又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食”的观点,较为系统的总结了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

这些观念促成了我国设计文化的诸多特性。

“法天地”是我国设计发明和完善的一个重要的灵感源。

“材有美,工有巧”,我国许多工技都是按材料分类的,《考工记》所列攻木之工,攻皮之工,抟(tuan)埴(zhi)之工,都是按材料不同而分的。

三、春秋战国主要纹饰:蟠螭(chi)纹、蟠虺(hui)蟠螭纹的产生也可以作为标志。

四、春秋青铜器代表:莲鹤方壶、黄子壶。

战国青铜器代表:水陆攻战铜壶五、山字纹镜堪称是战国铜镜的典范之作。

雲纹镜铸造方法是施蜡法宴乐鱼猎图战国中晚期有青铜灯、树形灯、银首人形灯。

六、施蜡法也俗称“熔模法”春秋中晚期发展的二次铸造法,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沙和外范,加热烘烤后,蜡膜全部融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武器。

七、金银错,又称错金银,源于镶嵌工艺,其制作方法是在青铜器的表面凿(zao)刻成图案浅槽,然后将金银截成点或线,压入槽内,挫平即可。

八、深衣制是创始于周代流行于战国时期的服饰制度。

是将传统的上衣下裳合并连成一件衣服,实用简化,蔽体安全,上下分截,然后缝连一体,由于穿戴时能将人体的每一部分都遮蔽的严实,并且每一部分都有着含义,故为深衣。

九、赵武灵王胡服改革,说明了这个时代在竞争图强的背景下,以功能为目标进行服饰改革。

十、漆器家具的代表作是彩绘木雕小坐屏-战国瓦当是建筑材料大量使用陶制的砖、瓦、瓦当、瓦钉、下水管道等。

制造砖瓦的历史始于西周。

目前考古所知最早瓦当,是出土于陕西扶风县陈村的西周瓦当。

第四章、秦汉设计艺术的民族味——天人合一一、秦代青铜器典型代表:铜车马。

汉代:马踏飞燕。

二、汉代青铜器典型代表:长信宫灯、错金傅山炉。

西汉时期的未央宫竹节熏炉四、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高峰期,其中最具开创性的是以铭文为主体纹样的铭文镜。

五、汉代铜镜的典型代表:铭文镜、透光镜。

透光镜是指将镜面对着日光或其他光源时,与镜面相对的墙壁上能映像出镜背文饰或铭文的字样铜镜。

六、青铜器设计的发展到东汉为尾声,铜镜发展一直延续到清,器背铭文因不少是好诗而被留存下来。

七、自自秦汉时期以来,半瓦当逐渐被全圆形的瓦当取代。

秦瓦当的纹样中常见的是风格独特的夔纹。

八、汉代瓦当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样最常见。

九、画像砖是一种在模子上雕刻再压制成砖坯制出来的砖。

砖的雕饰始于秦汉时期,多为雕刻转,表现手法一般用大块大面的浮雕;六朝开始,画像砖开始用模制批量生产。

东汉以后画像砖的艺术走向衰落。

十、西汉时期的服饰实物,以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出土的最为集中和完整的素纱禅衣。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设计艺术——绚烂纯素一、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材质不同,陶器用陶土,瓷器用瓷土。

2、烧制温度不同。

陶器较低,约800度,瓷器较高,约1200度。

3、物理特性不同,陶制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水,敲击有金属声。

到六朝可谓进入“瓷器时代”而且北齐烧制白瓷、南——青瓷二、莲花尊主要见于齐、梁和魏,早期多用刻画,晚期用浅浮雕装饰,是佛教与中国古代灵魂观念结合的产物。

三、由于受佛教的影响,莲花忍冬纹的出现标志着从商周以来,动物纹为主向随唐以后植物纹为中心的图案发展。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绞缬”(jiaoxie)的印染工艺,“绞缬”也叫“撮(cuo)缬”、应用广泛“撮花”“撮晕缬”现代称“扎染”是一种机械染,先把织物折叠、撮合,用线捆绑,抽紧、系成小结。

然后浸染,拆去扎线,即出现白色图案。

五、染织的图案类型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类型:1、传统的汉式山、云、动物纹。

2、利用图形、方格、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线组成几何骨格,在几何骨格内填充动物纹或花叶纹。

3、圣树纹。

4、天王化生纹5、小几何纹、忍冬纹、小朵花纹六、裤褶(zhe)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滕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这种衣服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传入。

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bao)衣博带为尚。

七、纤肖——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的一种装饰,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下摆截成三角形,并层层相叠。

所谓“肖”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

八、中国的四大石窟:1、云冈石窟——建于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第十六至二十窟开凿最早,称“昙曜(tanyao)五窟”。

着袒右肩、斜披袈裟。

2、龙门石窟——建于河南省安阳市南十三公里伊水两岸东,莲花洞、古阳、宾阳洞并称北魏龙门三大窟。

第六章诗意华章——隋唐五代1、陆羽(茶经)2、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到唐代形成较为明显而固定的局面。

3、越窑青瓷陆羽形容青瓷“类玉”“类冰”,评价为最完美的瓷器。

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圆似月魂坠,轻如云破起”4、绞胎工艺:产生于唐代,至宋代蓬勃发展,元以后衰亡。

绞胎:通常是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分别制成泥色,然后拧在一起,制成新泥料加工成的陶瓷器,胚体可呈现出两种瓷泥胶在一起所形成的各种花纹。

5、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

代表:三彩骆驼载乐俑。

6、唐代是金银器制作的繁荣期,采用较为先进的吹灰法炼银,提高了银的纯度和回收率。

代表:舞马衔杯银壶7、铜镜代表:宝相花铭带镜8、金银平脱:唐代首创,盛唐时期制作铜器的高级工艺,其做法:采用金、银薄片,裁制成各种纹样,用胶漆粘贴,然后用髹漆数重,后细加研磨,使金银片纹脱露出于漆面平齐便成。

9、唐代是席地而坐向垂足做过度的时期,在家具设计上显出两种坐式共存和转变期的特点。

10、唐锦用纬线起花,即纬锦。

11、宝相花纹:由盛开的花朵、花的瓣片、含苞欲放的花、花的蓓蕾和叶子等自然素材,按放射对称的规律重新组合而成的装饰花纹。

灵感来自金属珠宝镶嵌工艺美及多种花的自然美。

12、帝王服制:隋炀帝开始,“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黄色成为皇帝专用颜色。

13、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以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

长度一般为2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

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

14、根据唐代服装的性感设计,试述设计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答:一、胡风的影响!二、古希腊艺术的影响,古希腊一书中对人体美得欣赏习俗有关!三、佛教的影响,佛教对人体美比较推崇,有不少的佛教袒胸身体!四、景教的影响。

15、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是东汉白马寺。

16、唐代留存的最负盛名的是大雁塔(砖建楼阁式塔),云南崇圣寺千寻塔是砖结构密檐塔。

17、唐太宗时,“昭陵六骏”。

第七章道法自然—宋代1、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2、定窑:白釉芒口代表:白瓷孩儿枕官窑:紫口铁足哥窑:金丝铁线钧窑:窑变色“夕阳紫翠忽成岚”。

3、缂丝:又名刻丝,是一种新兴织品,纬线根据图案需要织入,即“通经断纬”织法,主要用来织书画作品,细腻写实,一如描画,北宋时主要产地在河北定州,南宋时以云间为中心,出现了朱克柔、沈子蕃、吴煦等名家。

4、宋代代表:通天冠服—方心曲领5、宋代李诫《营造法式》:第一、建立了营造学体系。

第二、重视工程的规划和管理。

第三、标准化、定型化的思想,提出了用材制度的模数制。

第四、工程技术理论化的思想。

6、戗金:即在漆面上錾刻花纹,然后于刻花纹内填漆,再填以金的工艺。

7、雕漆:是在髹涂多层的漆面上以浮雕手法刻出花纹来的工艺。

常见是剔红,以纯朱漆雕刻,剔黑也是其中一种。

南宋的“婴戏图剔黑漆盘”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雕漆作品之一。

第八章多元交融—元代1、景德镇在元代开始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2、元瓷的主要品种及其工艺介绍:青花、釉里红、单色彩釉瓷3、青花是指用钴料在瓷胎上用毛笔描绘图案花纹,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元朝烧成。

4、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抬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