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小说叙事学 绪论

(1)小说叙事学 绪论

(1)小说叙事学绪论第一讲绪论(小说叙事学), 小说的定义; , 叙事的概念:, 小说的兴起: , 叙事学概说:小说叙事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

自1969年法国的托多洛夫第一次提出“叙事学”以来,短短30几年的时间,叙事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小说批评界的主力。

近年来,小说叙事学自身也正在经历一个开拓发展的过程,以容纳时下文学批评界的新思路、新视野。

从经典到后经典,小说叙事学正以她强盛的生命力占据小说批评的主导地位,并将自身理论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一、叙事学定义: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

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

然而这种定义经不起深究。

因为叙事学研究对象——“叙事作品”的界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而七卷本的《大拉露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显然,这里的“文学作品”并不只包括叙事作品一种。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述分析。

二、叙事学的兴起与发展: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odorov)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

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

18世纪小说正式登入文学殿堂后,对叙事(尤其是小说)的讨论更加充分全面:从小说的内容到小说的形式,再到小说的功能和读者的地位等。

今天人们热衷讨论的一些叙事学范畴,如叙述视点、声音、距离等,也早有人讨论过。

如李斯特(Thomas 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 Gibson 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距离”。

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全面讨论,福斯特和马克?肖尔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

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叙事学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

结构主义强调要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别是索绪尔的结构1主义语言学从共时性角度,即语言的内在结构上,而不是历时性角度、历史的演变中去考察语言,这种研究思路对叙事学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

最直接的影响还是来自于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这本书被认为是叙事学的发韧之作。

普洛普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功能”。

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

这个观点不同于传统的叙事理论对作品内容及社会意义的重视,而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注重作品本文及其结构分析:注重作品的共性而不是具体的艺术成就;主要研究作者与叙述人,叙述人与作品的人物,作者与读者等相互关系,以及叙述话语,叙述动作等。

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神话之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并试图用语言学模式发现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

到了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

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译介俄国形式主义的论述。

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发表的专号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

罗兰?巴特正是在这一专号上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为以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

这篇论文中,巴特总结前人成果,并阐发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他建议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功能层、行为层、叙述层,任何语言单位可能结合到各个层次之中产生意义。

也是在1966年,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问世,他主要研究意义在话语里的组织,还编制出符号学方阵作为意义的基本构成模式,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叙述结构和话语结构。

迄今为止,我们所熟悉的叙事学通常是指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思潮这块沃土上结出的“一颗丰硕的果实”-经典叙事学。

托多洛夫、热奈特、罗兰?巴特、格雷玛斯、布雷蒙等老一辈叙事学家以对叙事文本的故事及话语的深度剖析为据点开疆辟土,使叙事学经由法国为轴心辐射至世界各地,成为文艺理论大家族中朝气蓬勃的“新贵”。

可见,在叙事学被正式作为一门学科提出以前,它的发展已经蔚为壮观,由神话和民间故事等初级叙事形态的研究走向了现代文学叙事形态的研究,由“故事”层深层结构的探索发展为对“话语”层叙事结构的分析。

托多罗夫就是建议在“故事”和“话语”两个大层次上进行叙事作品的研究。

他在《〈十日谈〉语法》中,从分析文学作品的语法结构入手来研究其文学性,把叙事分为三个层面:语义,句法和词汇,把叙事问题划归时间,语体和语式三2个语法范畴。

通过对《十日谈》的分析,把每个故事都简化为纯粹的句法结构,得出“命题”和“序列”两个基本单位,试图建立一套叙事结构模式。

热奈特吸收了托多罗夫的叙述话语的研究成果。

在1972年发表的收在《辞格三集》中的《叙事话语》是他对叙事学研究的重大贡献。

该文以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为研究对象,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律。

他从时间、语式、语态等语法范畴出发分析叙事作品,这些范畴实质上表示的是故事、叙事和叙述之间的关系——他在引论中首先对故事、叙事和叙述作了界定。

他的分析以叙事话语为重点,同时注重叙述话语层次与所叙故事层次之间的关系。

1983年他又撰写了《新叙事话语》,回答了范?雷斯、朵丽特?高安、米克?巴尔等学者对《叙事话语》的批评,对自己的某些论点作了修正或进一步的阐释。

叙事学理论从法国传遍欧洲大陆并发展到英美时,发生了一些变化。

布斯的《小说修辞学》、马丁的《当代叙事学》、瓦特的《小说的兴起》等是英美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英美学者更多地从修辞技巧入手,研究比较直观,比较经验化。

比如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对“隐含的读者”和“声音”的探讨,便不是从叙述语法的角度入手,而是以一种修辞学的观点进行了叙事学的分析,同样对叙事学业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

三、小说的兴起及小说的文体性质:小说是一种叙事的文学样式。

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有关小说的定义,中西文学史上难成定论:Fiction是带有相当想象成分的叙事文学作品,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小说”(novel)却相差甚远。

Fiction意为虚构的故事。

人类开始使用文字之初,fiction这种富有想象的叙述文学就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史诗、戏剧中都可能包含虚构的情节。

由于文学史学家的误导,初学者经常将novel和fiction混为一谈。

事实上novel(小说)相对诗歌和戏剧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

今天我们习惯将文学体裁分为诗歌、戏剧和小说三类。

但小说的兴起并不是某个文人某天突发奇想创造出来的,而是随着当时的社会发展而萌发,为满足新的文化需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学体裁。

有关小说的兴起与发展,中西理论界众说纷纭,但无论中西,促成小说兴起的因素大致不出乎以下几方面:(一)哲学上的现实主义与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

中国明有李贽、汤显祖等人。

(二)中产阶级或者说市民阶层的兴起,使得读者群有了改变。

大众读者在欣赏趣味、文化程度及经济能力上都迥异于前代。

(三)叙事文体本身的孕育。

传奇文学、流浪汉小说、传记与野史等都为小说的兴起与文体独立提供了条件。

四、叙事:叙事是对一个或一个以上真实或虚构事件的叙述。

一些意味隽永的句子,如“河海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都不能称为叙事,因为它们没有表现任何事件。

叙事是什么,3有人认为叙事就是讲故事。

而故事人们一般认定为虚构之事,所以,叙事就是叙虚构之事。

这样就把叙事限定在文学范围之内。

事实上,经典叙事学的研究都限于文学范围之内,无论是普罗普,还是托多洛夫,罗兰?巴特还是格雷马斯、热奈尔等。

其原因在于文学是叙事技巧的理想表演场所,是叙述发展得最充分、最丰富、最有魅力的殿堂。

在此领域研究叙事,才有可能真正揭示出叙事的技巧、价值和美学意缊。

但叙事不仅是叙虚构之事。

“叙事即故事,而故事讲述的是人、动物、宇宙空间的异类生命、昆虫等身上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

”美国叙事学家伯格的这一定义不仅罗列了“事”的许多主体,还对“事”的情形做了限定:“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

“曾经发生的”当然是过去了的、已经发生了的、历史的,“正在发生的”当然是指还在进行当中的,那么,未来的呢,如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看来,伯格的定义有点偏向于“现实”。

所以,叙事,“叙”就是讲述,叙述;“事”就是事件,事实,事情。

“叙事”就是讲述、叙述事件。

它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历史的,还可以是幻想的。

因此,叙事就是讲述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之事件。

“叙事”中的“事”有自己的特定要求,它必须是完整之事,即亚里士多德的“有一定长度”的“事”――有起因、有发展、有结尾之事。

“叙事就是对连续事件的再现。

”爱玛?卡法勒诺斯这样说。

所以,“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虽然很长,却不是叙事。

又如:“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更长,也不是叙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