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规范

1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规范

附件一: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规范一、专业简介专业名称:食品加工技术。

专业代码:。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适应食品加工制造业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掌握食品生产加工技术必备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基本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能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机械操作、技术管理与品质控制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职业关键技能:食品生产操作能力、食品装备操作使用能力、品质控制能力与生产管理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生产单元操作、食品生产技术(果蔬制品加工技术、饮料生产技术、肉制品生产技术、乳品生产技术、焙烤与方便食品生产技术等模块,各学校可根据当地资源情况选择开设)、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等。

主要实践环节: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训练、食品生产基本技能训练、食品加工综合训练、食品理化检测技能训练、认识实习、顶岗生产实习、毕业综合考核等。

可设置的专业方向:肉制品生产技术、乳品生产技术、饮料生产技术、焙烤与方便食品生产技术、罐头生产技术、糖果巧克力生产技术。

二、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1.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适应我国食品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根据社会调查和就业形势,根据区域经济、行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现有的办学基础充分论证设置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有详实的论证报告。

2.专业设置符合规模效益和布局合理的原则,针对本地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需求,有自己的特色。

有完备的申报和审批手续。

3.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明确,有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办法。

三、专业培养基本规格1.基本规格(1)综合素质①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良好思想品德,具有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为国家富强而奉献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具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具有尊老爱幼、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谦虚好学、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教,远离毒品,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

②科学人文素质:具有高等职业技术人员必备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确切的汉语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阅读、听说与查阅专业技术资料的能力;有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资源节约、爱护环境、清洁生产、安全生产的观念及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等素质。

③职业素质: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具有从事食品生产的工艺实施、生产操作、专业设备运行控制与维护、分析检测、质量安全管理、市场营销、新产品研发等一线岗位的专业技术工作能力。

具有一定的与食品生产有关的技术经济、管理知识和市场意识;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勤奋工作、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具有自立、竞争、效率、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精神;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较好的社会交往和与人合作能力。

④身体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体育、健康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基本技能,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职业岗位知识①具有基础化学、食品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基本理论知识;②具有机械基础、识图、电工与电子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③掌握食品生产单元操作、食品生产工艺等基本理论知识;④具有食品生产机械设备操作控制与维护的基本知识;⑤掌握食品生产原料、半成品、成品检验的基本知识;⑥具有食品储运、保藏、市场流通经营的基本知识;⑦了解食品行业发展动态,熟悉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具有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基本知识;⑧具有资源节约、爱护环境、清洁生产、安全生产的观念及基本知识;⑨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基础。

(3)职业核心能力①食品生产技术应用能力,食品生产操作能力;②食品生产设备操作使用与保养维护能力;③食品分析检验能力,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能力;④可持续发展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技术创新和适应能力。

(4)职业岗位能力①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操作能力;②调节控制食品生产过程的工艺参数,对生产状况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③典型食品产品加工生产设备的正常操作能力;④典型食品产品生产设备的保养维护能力;⑤典型食品产品成品、半成品与原辅材料检验能力;⑥发现、判断并处理自动控制仪表、计算机和生产过程的异常现象和事故的能力;⑦食品企业生产一线的基层管理能力,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能力;⑧参与新产品、新工艺开发能力;⑨典型过程的经济成本核算能力;⑩食品产品储运、营销的基本能力;⑪食品产品原辅材料的选择能力;⑫能查阅、收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资料,编制简单的技术文件;⑬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获取技能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与人合作能力。

(5)职业资格证书要求①本专业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

要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②根据国家技术职业就业准入制度的有关规定,对必须持证上岗的工种,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完成相关实训项目后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如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中级)等。

③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要求学生获得对其就业有实际帮助的食品加工(制造)工职业资格证书(中级),具体职业如:食糖制造工、糖果制造工、巧克力制造工、乳品预处理工、乳品加工工、冷食品制作工、速冻食品制作工、食品罐头加工工、饮料制作工、糕点、面包烘焙工、糕点装饰工、米面主食制作工等。

④鼓励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素质课程的考核要与社会考核相结合,使学生取得相关等级证书。

2.学制三年;二年(选择设置专业方向)。

3.职业岗位(1)主要就业岗位①在企业生产操作岗位,从事生产加工操作、生产装备的操作控制与维护等工作。

②在生产技术管理岗位,从事工艺实施与管理、品质控制、分析检验等质量管理工作。

(2)次要就业岗位①在物流、销售岗位,从事食品的储运、市场营销工作。

②在企业研发部门,从事新产品开发等一般性技术工作。

4.就业面向本专业就业面向的行业主要有:软饮料制造,焙烤食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罐头制造,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营养、保健食品制造等。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实施1.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

通过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及职业能力分析,根据专业核心能力对应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置课程,要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适度够用的原理和概念为辅,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解决学生主要专业技术的掌握和实际应用经验的学习。

要与区域经济及企业结合,针对职业培养目标,紧贴岗位开发课程,更新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层次化和综合化等多种课程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科学、均衡地设置各类课程。

形成以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为导向,涵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内容的课程体系。

同时,注重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

2.课程体系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有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课程类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是指为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包括公共素质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技能训练课。

选修课为学生可以选择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一般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限选课是指学生在人才培养目标内,按社会和个人需求在一定范围内或在若干专门化模块中选修的深化、拓宽与专业有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任选课则为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可以自主选择的课程。

(1)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包括公共素质课、职业基础素质课、职业技术课三大部分,要重点突出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

①公共素质课。

公共素质课是针对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道德、文化、科学与人文、身体、心理等社会素质培养设置的课程。

主要课程有:思想政治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高等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军事理论等必修课,以及公共艺术、大学语文等人文与社会科学教育选修课。

②职业基础素质课。

职业基础素质课是为本专业学生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素质培养而设置的课程。

要归纳职业岗位能力所对应的知识点与能力点,对职业基础素质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整合,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通,建立适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可选择设置的课程主要有:基础化学、分析化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基础与识图、食品生产单元操作、专业英语等课程,以及市场营销等管理与科学素质教育类选修课程。

③职业技术课。

职业技术课是根据学生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而设置的应用性或技能型课程。

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以职业核心技能训练为主线组织教学。

要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改革课程内容,使职业技术课程内容在必要的理论基础上,以最新应用技术为主。

各校可依据所在区域经济和食品行业发展需求以及办学特色,相对灵活地安排所侧重的专业教学内容,增添特色课程或特色课程模块。

可设置若干“专业方向教学模块课程”,使学生能在某一个或某几个专业方向上受到较好的训练。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主要课程有: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食品工程技术装备、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加工原理、肉制品加工技术、焙烤食品生产技术、饮料生产技术等。

(2)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应突出产学结合特色,能很好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并尽可能考虑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接轨;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基本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综合实践等组成。

①基本技能训练:结合相关素质课程教学进行的课内实验或训练。

通过军事技能训练、计算机、外语、化学、食品生产单元操作等课程的基础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为学生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奠定基础。

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要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②职业技能训练:与相关职业技术课相对应的技能训练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