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摘要:许多信教者总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其实中国是有宗教的,只是由于中国的特殊社会背景,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本文从中国宗教的由来与现状开始阐述,宗教在中国的发生;跟着结合中国的发展,阐述中国宗教的性质;由于这种与国际上其它国家不同的宗教性质与文化,针对中国人对待宗教的功利性态度与西方国家对宗教虔诚的态度作比较;最后从历史,科学等角度总结为什么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会比较淡薄。
世界宗教多样而盛行。
特别是西方及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十分虔诚,然而西方人到中国都有个疑问为何在中国感受不到宗教信仰的气氛?即使是在世界盛行的基督教也感受不到浓厚的信仰信念。
要回答这个关于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的问题,则需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得历史,不仅要谈及宗教在宗教的发展,更要说明中国这一特殊的国家历史发展。
因为中国特殊的国家性质和渊源的历史文化,导致了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与价值观与世界的不同……一、中国宗教的由来与现状由于中国法律对宗教信仰的开放及保护,现在中国境内的宗教多样,各种宗教信徒总计有一亿多人。
1、佛教。
佛教是在公元一世纪前后从古印度传入中国。
而后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在中国就根据语言的不同分了三大系列,分别是汉语系佛教,藏语系的喇嘛教和巴利语系的小乘佛教。
汉语系佛教对汉族的影响比较广泛,也不要求入门程序,只要信奉佛教的都可以称之为佛教教徒。
2、道教。
道教是我国传统的宗教。
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与信仰胜于其它也是由于道教的影响。
道教源于公元2世纪。
主张的就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经过漫长的演变与发展,后来被分为全真派与正一道两大教派。
在全真教的第五代掌门人丘处机的带领下道教进入兴盛时期。
受到成吉思汗的尊重,并要求统一佛教。
虽然佛教与道教会互斥,但在现在的中国,各大宗教都具有很大包容性。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也是值得区分。
道家是一种哲学,而道教才是宗教。
道家提倡的是顺乎自然,而道教则忠于如何避免生死的自然现象。
3、伊斯兰教。
公元7世纪的时候从阿拉伯传入中国。
伊斯兰教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
在中国主要是盛行逊尼派。
而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大部分分布在少数地区。
现在清真寺在中国建立有3万多座。
4、天主教。
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比较坎坷。
在公元七世纪的时候就几度在传播,直到鸦片战争时期才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中国。
5、基督教。
这是世界广为盛行的宗教之一。
在中国基督教是传播得最广的宗教。
但是其再中国的传播也是十分坎坷的。
早在公元六百多年前,基督教就试图从波斯传入中国。
可是却总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关系,没能在中国站稳脚跟而得不到发展。
到了二十世纪,因为中国社会性质发生转变以及中国发生重大历史变化,基督教在基督教两会的带领下终于在中国有了很好的发展。
现在全国有很多宗教协会,比如中国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等等。
中国的各大宗教在这些协会的相互理解与包容下逐渐在壮大与发展。
二、中国宗教的性质了解了各大宗教的由来与现状。
接下来要了解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历史发展各大宗教在中国的性质与特点。
1、中国历史上的宗教都有强烈的宗法性的特点。
(1)中国祖先崇拜特别盛行并且深入人心,已经潜移默化地受到追崇。
(2)中国历史上,皇权大于一切,皇权支配着神权。
所以在封建体制下,使得宗教也具有宗法性质。
2、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具有多样性及包容性。
中国人不像西方的人注重对宗教的虔诚信仰,所以没有必要发生因为宗教信仰问题而发生斗争的问题。
也因为中国人对待宗教具有功利性,才使得中国宗教间水乳相容。
3、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多数强调的是人的伦理道德。
比如会强调如果在今生行善积德,到了来世则会投个好胎。
4、现在中国的宗教的特点则具有(1)群众性。
由于中国宗教的多样性,随着宗教在中国的发展,教徒群众也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
(2)民族性。
主要是指佛教、伊斯兰教在许多民族中有着广泛的信仰。
根据资料显示,全国有16个少数民族中的大部分信仰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有10个少数民族大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
(3)国际性。
中国的五大宗教中唯有道教是自家产生,其它都是由国外传播并发展的。
而这四个宗教又是国际上知名的盛行的宗教。
加上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宗教方面的交流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多。
虽然可以促进和平发展,但也要警惕外国通过宗教将他们的不良思想渗透到中国来。
(4)复杂性。
首先,宗教本身就包含宗教信仰,宗教情感,宗教道德,宗教仪式等等复杂的因素;其次,宗教还涉及到民族,国际的交涉问题。
所以宗教是个十分复杂的团体。
三、中国人的功利性信教态度与西方的虔诚的信教态度如果我们够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中国人的信教,尤其是信佛具有比较大的功利性。
这里的功利性,主要是对现实利益的祈祷追求。
无论是什么宗教,在中国,要想人们信奉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人们总是先看看这宗教对他是否有用,然后再决定信不信。
然而还是不会达到信奉的地步。
古代时人们推崇传宗接待,于是信奉送子观世音菩萨;当某个朝代的默契,百姓生活进入水火之中时,则什么神能帮助他们则信奉什么神。
比如中国民间产生的白莲教所称的弥勒佛,比如太平天国时期的基督教。
比如说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总希望子承父业,或者生子延续。
所以,如果家里边夫人要生孩子的时候,就会烧香拜佛,希望能得到佛或神的保佑,希望能早生贵子。
如果连续不断地生女孩,则会继续烧香拜佛,甚至每天念经,知道男孩出生。
如果最后一胎是男生,则会停止烧香拜佛。
一个是认为已经没有那个必要,另一个是说佛让她生了这么多胎才生到男孩。
所以在中国就有“临时抱佛脚”这说。
像其他原因也是一样。
比如家里孩子造孽做坏事,母亲就会开始吃斋念佛,希望能替儿子赎罪,希望儿子能得到赦免。
在现代则是为子女考大学而求神拜佛等等。
然而西方人对宗教的信仰则是要求虔诚。
必须虔诚。
他们要求赎罪以到来生能上天堂等等之说。
像基督教,每周作礼拜,忏悔赎罪。
没有人只有需要时才会请求耶稣帮忙才会到教堂作礼拜。
因为西方人对宗教必须虔诚的要求,为了让更多人信奉,信仰自己的宗教,引起了宗教间的争论对话,更严重的是引起战争。
四、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为何会淡薄1、受历史的影响。
许多外国人或信教者都不理解为什么中国是个不信教的民族。
其实这与我们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有关系。
他们会认为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人心灵是空虚的,因为没有一个寄托。
其实不然,中国人的寄托最大程度上是他们五千年不朽的历史。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武死战,文死谏”就是文臣武将的宗教情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是前辈与晚辈间的宗教情感,等等。
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执着就相当于教徒们对待自己宗教的执着。
历代的王朝都会主导编修前朝的历史。
在世界上没有如此完备的由官方编撰的一套史书。
里面包含着中国文化的一切内涵。
历史凝聚着中华人民的向心力,使人们产生了文化的归属感,并不亚于民族对宗教的情感,也是因为这股强大的凝聚力,使得中国突破一道道墙围走到了今天。
2、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道德而不是宗教。
而说到伦理道德,变会想到是儒家的思想。
孔子的学说想要找回中国的古老智慧并实现两种力量的平衡,这两种力量便是阴与阳,万物之行皆在乎此二者之间。
孔子没有给我们留下亲手编写的著作,但他的思想和生平主要通过一部极其散乱的辑录《论语》而为后人所知。
孔子并不是一位宗教的创立者,他并不拒绝相信阴间的存在,但又承认对那个世界一无所知。
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足以看出,“敬”与“远”要拿捏的十分到位。
这种对老天的暧昧态度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观。
另一位儒学家荀子则强调文人的品德:仁慈和公正。
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儒学成为了官方学说,知道20世纪初的两千余年里,它一直是中国帝制思想的正统,成为了皇帝的教义,既是哲学又是宗教。
公元12世纪,儒学因朱熹而获得了新的气息。
朱熹的思想不免会使人联想起柏拉图。
他认为人类在学习文化的同时还应学习自然与社会,以此使自己通往至善。
儒家文化一直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社会人生问题,多专注于现实的政治伦理生活,而不追求彼岸的幸福,或外在的超越。
所以中国人很少有外国人所说的宗教情感的东西。
3、祖先崇拜。
在中国,对祖先的崇拜胜过于一切。
中国人把对祖先的信仰高于一切,这种传统早在殷商的时候就开始出现。
据说,殷王要出征,又害怕他的奴隶背叛他,又由于奴隶的祖先与殷王的祖先是葬在一个庙里的,于是对他的奴隶说,如果他们逃跑了,则叫他们的祖宗再不联系他们。
这故事从侧面反映了祖宗信仰的普遍性。
其实是人们把祖宗当成了他们与神仙之间交流的中间者或者说是传达者。
很多时候,我们都听得到,“希望祖先保佑”的话。
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与信仰。
4、宗教走向“世俗化”。
由于传统宗教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宗教逐渐世俗化。
所谓世俗化就是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摆脱宗教制度和宗教象征控制的过程,人们越来越少地依靠宗教来理解世界和个人的生活。
主要特征包括六个方面:(1)宗教的衰退,即宗教思想、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意义;(2)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此生此世更为迫切血药和问题,宗教团体的价值取向也从彼岸转向此岸;(3)宗教失去了原有的公共性与社会职能,日益变成纯私人的事务;(4)宗教信仰和行为的重要性弱化,各种世俗的组织不再以神秘的力量为支撑,并且发挥了过去由祖宗团体承担的只能;(5)世界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社会的超自然醒减少;(6)社会由“神圣”的,变为“世俗”的,人们的决定和行为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理性的和功利主义的基础上。
5、共产党,哲学。
虽然自共产党成立以来,对宗教的自由信仰给予法律的保护。
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普及我们每个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也就改变了我们的传统宗教观。
(1)宗教观在中国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基本部分就是儒释道三教,这撒娇提出了三个传统,即儒家的人本主义传统,道家的自然主义传统,佛家的解脱主义传统。
他们构成了两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由此我们得出三点看法:第一,中国的三教都是文化;第二,在中国原有的儒、道文化的基础上,又主动吸纳了印度的佛教,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第三,从历史上看,无神和有神是互动的,三教是互动的,它们既坚持了本位立场又彼此融合。
后来经过毛泽东,邓小平与江泽民根据我国国情而演变的宗教观:第一,宗教是文化;第二,宗教的产生往往是代表被压迫人民反抗现实苦难的愿望;第三,宗教教义中有积极因素,同样值得弘扬;第四,宗教能够与社会注意社会相协调。
(2)科学的发展。
由于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知识的丰富,人们更多的相信科学的解释,很多以前人们无法解释的东西,都喜欢用神鬼之说来解释,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可以解释不明白的事物,于是,无神论者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