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摘要:和谐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
和谐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坚持以人为本, 它适应于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
和谐使每一位学生深受美的熏陶。
教育家于漪说:“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
”的确,语文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其中有着语言美、结构美、情节美、意境美、思想美……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自身要善于发现美,在此基础上还要正确地引导学
生去欣赏美、感悟美。
关键词:语文;课堂;和谐;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3-2851(2012)-08-0115-01
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思,深邃的哲理,使我们的学生启心智,长见识。
和谐使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和谐的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
重学生的观点,尊重学生的创造;教师默默地站在学生的身边期待、鼓励着学生的成长发展。
一、让学生爱上阅读
教师应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广泛涉猎。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确实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完成。
相当一部分家长反对孩子读课外读物,认为这是不务正业。
殊不知,这些书能开阔孩子视野,锻炼孩子思维,提高孩子阅读能力。
当今时代要想
做任何学问,博览是不可或缺的基础。
从学生个体语言发展的角度看,博览有助于借鉴多种风格,对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读各种不同的文体,读不同风格的文章,读不同作家的作品,学生可以从中掌握一批写作的“范型”,头脑中有了这些“范型”,写起文章来才有章法。
现在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博览的时间和条件,从早到晚做练习,没有时间读书;只是揣摩老师的标准解读,不能自由阅读和思考;另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是受到诸多现代媒体的冲击。
怎样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语文教师不能只管课内不管课外,让孩子喜欢阅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明确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创设教学情境,活跃气氛,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将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在课堂上,老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的意思。
在课堂外,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识
字的有心人,见到什么字,就认什么字,并自觉和同学交流识字成果。
老师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发现,使儿童渐渐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合适的方法识字,逐步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三、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师和学生平等沟通、学习交流的场所。
绝大多数教育改革的成果,最终都要体现在课堂上。
因此,在教育走向内涵发展的今天,聚焦课堂、关注课堂、回归课堂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为此,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的预设和有效生成。
四、启发学生提问
教师要设计好有目的的问题。
教师的问必须事先考虑好,是有目的的,不能随便设问。
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肯定学生的提问。
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态度要亲切,不能不耐烦,不能斥责他们,要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
要采取措施逼着学生提问。
培养清楚地、详细地、精确地表述问题,避免模糊的提问。
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发挥信息调控的功能。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能已经解决,多数学生已知其答案;有
的可能是当时所不可为,或偏离该课题的教学目标的。
而有些需要
在教学中加以解决的问题,学生却没有提出来。
如果完全被学生的
问题牵着鼻子走,就无法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因此,对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进行合理的舍弃和补充。
语文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学得聪明一些,灵气一点,当然,新课
程所蕴涵的新思想、新理念,也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给我们带来困惑,但新课程所构建的理想未来,正是需要我们带来困惑去实践,
去探索,去创造。
其实,创造新课程的过程也是发展我们自己的过程。
课堂应是学生获得人生体验并跳荡着活跃生命的殿堂。
教师要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的活动因素,拓展学生的活动时空,实
施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形式的多种组合,构建以学生实践活动
为主的立体化大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使学生主体内部的情知活动和外部的实践活动高度和谐律动,这样才能真
正落实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范高红.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论小学语文发展性教学评
价[j].新课程(中),2011(04).
[2]林巧勤,刘丽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j]. 教育评论,2000(04).
[3]陆剑锋.浅探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j].读与写(教育
教学刊),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