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研究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进半个世纪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大量事实后,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是身体没有疾病或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该定义为“健康”赋予了新的内涵,它要求人们不但要重视生物因素,也是重视心理社会因素。
有鉴于此,“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全球瞩目的课题,我国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早已凸现。
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束缚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瓶颈,还直接关系到罪犯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和罪犯改造质量的提高。
心理健康是相对生理健康而言的。
健康的心理一般是指一种内心世界平衡稳定、人格健全、能以社会认可的方式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及其发展的良好精神状态。
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良好、意志坚强、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健全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高科技、劳动市场的竞争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导致整个社会成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
监狱人民警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警务工作的特殊职能决定了其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一般社会成员更加突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的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调节和缓解时,心理压力就会转化为行为的反向动力,使人出现一些反常行为。
这些行为轻则影响工作效率或对身心造成伤害,重则导致“自杀”或“激情犯罪”。
监狱人民警察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国家法律赋予的较大的执法权与执法空间,但同时监狱人民警察又是一个高应激、高对抗性和高危险的职业,监狱人民警察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若不能及时排解、疏导,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正视监狱人民警察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其生产的原因与表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以矫治,对于提高警察的综合素质,增强监狱人民警察的战斗力,进一步搞好新时期的劳改管教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对罪犯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标志之一。
然而,却很少有人关注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是亟待加强解决的微薄环节。
没有身心健康的警察,就谈不上罪犯改造质量的提高。
最近,对一所监狱的警察进行一项心理问卷调查发现,许多警察把每天的工作变成了单调乏味的职业义务和似乎是毫无新意的重复劳动,缺乏教育改造新观念的萌动和教育改造最终目标的思考,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和不断进取的信心,缺乏心理健康的支撑,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束缚监狱警察队伍建设的瓶颈。
为此,对监狱人民警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如下探析。
一、监狱人民警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心理问题向来就被视为一个神秘的领域,而警察由于其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某种意义上显得更为复杂。
主要表现在:(一)监狱体确改革挑战警察的心理承受研究表明,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过去,监狱人民警察的工资虽然较低,但仍有较高的职业稳定性。
近年来,我国的监狱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而改革势必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
伴随着这一改革进程,每位警察都感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的能适应形式的需要,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但也应该承认,一些心理本身比较脆弱的警察则往往因压力过度而导致心理危机。
特别是一些在改革中面临利益冲突受损和“能下”后又不“能上”的警察,心中中是充满了怨气,总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辛苦教育罪犯大半辈子,最后却落得:“这样一个不尽人意的结局”!往往将心头的无名之火发泄到罪犯身上,导致各种各样施暴行为的发生。
(二)职业的特殊性加大监狱警察的心理负荷监狱人民警察肩负特殊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来不得半点马虎。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监狱警察常常扮演的是特殊园丁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警察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
同时,社会对警察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而警察本来也是一种普通的人,而不是纯粹的机器,我们或许有理由要求他们有超常的业务与道德素质,但不可能要求他们没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没有则必然影响必理的生理节律。
的确,实现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任务、实行“三化”建设的目标以及面对罪犯家属期望的承诺,不少警察往往“载不动许多愁”,如不及时加以有效的疏导,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心理不堪重负。
从监狱警察工作的特性来看,监狱警察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应带有创造性、长期的、紧张的精神劳动。
教育改造活动往往是个体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往往在自豪中产生自赏、在挫折中产生哀怨,进而会导致心理问题:(三) 职业环境闭塞带来警察的心理饱和在调查中发现,监狱警察最大的职业烦恼并不是较低的收入,而是缺乏成就感,没有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
监狱警察与罪犯之间的“资源”交流并不平等:监狱警察的单向付出太多。
罪犯的改造成为新人是如此明显可见,多少批罪犯流水般刑满了,而警察还是在围着“三大现场’’转圈,真是“警察无期罪犯有期"。
有多少警察,除了继续教育,数年来从没有机会走出“大墙”,与同行进行交流,呼吸一下监狱以外的空气,享受一下外面的资源。
警察是面对“人”的职业,是再塑教育的职业,应该是最具成长性的。
尤其青年警察,对这一点的渴求尤其强烈、迫切,这也是为什么调查中显示的青年警察的心理状况不如中老年警察的重要原因。
(四) 难以解脱的自身因素突破警察的心理极限对警察而言,监狱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超负荷均可使他们精神负担加重,身心疾病增加。
同时,恋爱婚姻不称心、家庭生活不顺心、身体和生理上的变化等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可能导致一个优秀的警察出现行为失常。
如有的警察怀孕了,有的警察进入了更年期,有的年轻警察在感情上遭受了挫折,都可能带来行为的失常。
一些警察极端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缺乏自信,对自身的优缺点缺乏准备认识,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人际关系;有的警察在监狱是一个好警察,可是下班回到家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了耐心;有的警察不明白教育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总觉得自己付出了罪犯就得改好,罪犯要没改好,警察就产生了自责心理等。
当警察面对自己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得不到释放,日积月累,恶劣情绪最终以“零存整取’’的形式突破,心理极限而爆发。
二、监狱警察心理问题带来的危害心理问题犹如“感冒”一样,几乎人人都会遇到。
据WHO根据估计,世界上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常。
据心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1.23%的警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警察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警察存在中度心理障碍,2.49%的警察已经构成心理疾病。
目前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此可见一般。
从调查数据来看,警察的强迫症状、自卑心态严重,妒忌情绪、焦虑水平也出现偏高,忧郁化以及偏执向都比一般人群高等。
从性别来看,中老年警察的强迫症状和躯体化倾向比较明显,而青年警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敏感、偏执等方面。
这些数据可能有一定的具体性、局限性。
但是,有一点是毋庸质疑的: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警察遭受着心理困扰,并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职业行为和职业体验。
由于监狱人民警察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问题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危险性。
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是罪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监狱人民警察的一言一行都是影响罪犯的教育改造资源,几乎每个罪犯在改造过程中,都会因警察的影响而起,源头性心理伤害就无法杜绝。
由此,警察心理问题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警察不经心时心态的一点点偏差,对罪犯的伤害可能危及一生警察心理不健康,受害最大的是罪犯。
警察的职业症状使之在教育改造中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在实际工作中显得焦虑和烦躁,遇到事情不够冷静,反应过激,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体罚打骂罪犯。
特别是一些警察发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时,很快会向现实妥协,在焦躁、烦闷之时,对待不顺眼的罪犯,训斥、责骂毕竟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警察不经心时心态的一点点偏差,对罪犯的伤害可能危及一生。
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二)警察的职业倦怠往往会伴随各种心理偏差,导致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警察心理不健康,也阻碍了其他自身的发展。
警察在监狱工作中面对的都是罪犯,做着带有一定重复性的工作。
如何克服自身的倦怠,保持对监狱工作的敬业和专心,最警察实在是一个挑战。
心理偏差的警察很可能凭自身的经验.感觉去处理复杂多变的教育改造现象。
警察的职业倦怠往往会伴随各种心理偏差,导致缺乏积极进取和负责精神。
患“心病”的警察根本很可能会厌恶本职工作,以消极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最终将影响自身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警察长期处于心理负重之中,若不能及时解脱,只能以牺牲健康做为代价监狱人民警察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心健康受损。
现今,警察难做,罪犯难救,心态难好已成为不争的得到认可的说法之一。
社会急剧变化,警察也不得不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
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带来的角色模糊、角色冲撞、角色负荷增大使之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现实竞争与功利需求也往往让警察掩抑真情,而失落造成的反差、奋斗中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又不断涌现心理问题,殃及个体身心健康。
在长期的抑郁和焦虑中,失眠、食欲不振、心动过速、头晕目眩等结伴而来,成为常见的病症,影响健康。
可见,处于心理重负不能及时解脱,日积月累,只能以牺牲健康作为代价。
(四) 心理失衡容易使监狱警察和谐、互补的人际关系受到创伤监狱警察心理不健康还影响到人际关系。
有些警察遇到挫折、面临矛盾、身受重压之际,心理失衡的重要表现就是在人际关系中不适应,如一味地倾诉自身不满,毫无耐心听取他人劝告,拒绝周围的建议,情不自禁发脾气,甚至显现出攻击性行为。
由于在人际关系中缺乏意识,缺少信心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一旦出现心理偏差,如焦虑时不善于减压,冲动时不容易节制,使之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
像说话交流时的“一本正经’’,做事急于求成时的“一相情愿”,面对复杂情形思考时的“一种模式”,罪犯个别教育的“一锤定音"……皆容易在有的警察言行举止中显现出来。
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自身日积月累形成的心理偏差。
现代社会,健全、和谐的人际关系必不可少,一旦受挫,危害不言而喻。
三、监狱人民警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问题不是现在才有,只不过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深入,这个矛盾愈发凸显。
心理成长是贯穿一生的过程,对每一下监狱警察而言,改革是压力,也是动力;是危机,也是机遇。
应该看到,一次改革就是一次心理成长的过程,一次自我完善的过程。
毕竟,改革的潮流不可阻挡,对监狱警察而言,心理问题的出现会带来他们对监狱工作的信心缺乏,出现厌恶本职工作,甚至用消极的态度从事监狱工作。
这种情况一旦普遍存在,将对警察群体的整个士气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