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丽中国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开题报告_图文

美丽中国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开题报告_图文

美丽中国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开题报告_图文学院: 旅游学院课题名称: 美丽中国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桂林市大圩镇为例一、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 课题名称;? 有关的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分析;? 前人在本选题研究领域中的工作成果简述](一)选题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就“努力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非农就业空间。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创新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和切入点。

“美丽中国”这一概念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为建设美好乡村提供了新思路。

(二)研究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大家逐渐将旅游和休闲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

乡村旅游在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的同时,也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筑和谐的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美丽中国”乡村旅游的提出为合理配置和规划旅游资源提供了依据,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合理有序的开发,实现旅游资源利用率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构建"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全面提升美好乡村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美丽中国"乡村旅游能盘活乡村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方向,能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乡村旅游的产生有着十分深厚的时代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建设的逐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旅游意识在日益增强,对旅游形式的需求也变得日新月异。

乡村旅游以其一种既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的需求,又以对环境、生态的保护为前提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国内最早进行乡村旅游实证研究的是卢云亭和刘军萍, 他们在《观光农业》一书中系统地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产生动因、属性特征等方面作了理论探讨, 并对北京半壁山雁栖乡间情趣园等城郊农业地进行旅游规划。

早期的乡村旅游研究很多介绍了乡村旅游的意义及背景,对意义的阐述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及农业观光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可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农村农民增收创利,缓解就业压力等;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如梁明珠(1999)总结了观光农园的重要创新意义,提出了观光农园对农业、农村、农民和都市人不同的意义。

白琳(1999)以归县为例分析了发展农村旅游对解决三峡库区农业人口的就业压力和重构社会、经济系统的特殊意义。

李立华等(2002)、何景明等(2003)分别以西藏和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区地方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对边远贫困地区扶贫的积极意义。

乡村旅游在理论研究领域,目前个人所搜集到的资料显示有关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章、著作、会议资料等已近 200篇次,在众多的文献中, 以欧美地区的专家所著为多, 其他部分涉及到澳大利亚、东南亚、非洲等地区。

对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 国外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做过回顾, 主要体现于论文中的综述或是著作中的导言等, 如匈牙利学者Tamara RÀtz -LÀszlPuczk?的 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De-velopment、英国Peter Williams, Margaret Paridaen,Karim Dossa and Marcie Dumais 等。

但由于各自的写作立足点不同, 因此综述的内容体系并不完整。

对此, 我国何景明教授花费较大的精力对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进行了述评, 并形成了较完善的综述体系。

二、设计或研究主要内容和重点,预期达到的目标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技术关键,有何创新之处。

(此部分为重点阐述内容)(一)论文提纲1 “美丽中国”概述1.1 “美丽中国”的提出背景1.2 “美丽中国”的概念及核心内涵2 “美丽中国”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2.1 乡村旅游对建设“美丽中国”的作用2.2 “美丽中国”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与要求3 大圩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3.1 大圩镇的基本概况3.2 旅游景点类型4 大圩镇乡村旅游发展SWOT分析4.1 优势(strengths)4.2 劣势(weaknesses)4.3 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opportunities)4.4 发展乡村旅游的挑战(threats)5 大圩镇乡村旅游的市场调查6 “美丽中国”背景下大圩镇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7 结语(二)关键问题本文将着在原有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下,结合“美丽中国”这一形势,探索出全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指导意义。

(三)预期成果学术论文《美丽中国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桂林市大圩镇为例》(四)创新之处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看农家景已经成为旅游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个产业一经出现,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首先,这是目前较多人关注的话题,新时代新改革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广阔的前瞻性。

其次,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时代的潮流,对美丽中国建设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

另外,美丽中国背景下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有了飞跃,给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模式,有很大的创新意义。

三、研究方案:[ ? 技术方案(有关方法、技术路线、技术措施);? 实施方案所需的条件(技术条件、试验条件等)](一)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通过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访问。

2.个案研究法以桂林市大圩镇为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辅助乡村旅游的调查研究。

3.归纳分析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评述,,从中选取信息,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了解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以及大圩镇的发展历程4.访谈法由于访谈法收集信息资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直接交谈方式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我们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对一些当地居民、旅游者进行了针对性的访谈。

(二)研究思路本课题的选题这是源于“美丽中国”这一背景,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提出“美丽中国”这个概念及核心内涵,论述“美丽中国”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以及乡村旅游对建设“美丽中国”的作用,同时以桂林市大圩镇为例,分析美丽中国”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与要求,在个案中归纳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最后,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上,依据大圩镇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四、主要参考文献目录[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向云驹.美丽中国的美学内涵与意义[N].光明日报,2013-02-25[3] 王学文.美丽中国的时代意义[N].大众日报,2012-11-12[4]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2 [5] 李颜,尹正江.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分析[J].农业经济,2006(11) [6] 王晶亮.发展现代乡村旅游的作用与意义[J]安徽农学通报,2009(11):38,53 [7] 查芳.对乡村旅游起源及概念的探讨[J].安康师专学报,2004,(6)[8] 田宪臣.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Z].求是理论网,2013(1)[9] 李咏梅,陈伍香.乡村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桂林阳朔历村为例[N]贺州学院学报,2010(8),117-120[10] 李杨.鲁西北农业旅游的SWOT分析——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684-3685[11] 吴必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遇——探析2014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N].中国旅游报,2014-2-12[12] 黄淑梅.桂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学,2009,37(17),8260-8261 [13] 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2005,20(3),63-68[14] 唐瑜皎.雅安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5] 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16] 雷鸣,叶全良.构建城乡和谐的新型农业旅游发展路径之探讨——基于日本“农家乐”旅游的分析和启示[J]财贸经济,2009(1)118-122五、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计划。

(必须包含一定工作量的计算机知识综合应用环节)2013年12月13日——12月30日,与指导老师沟通,初步确立选题方向; 2014年01月01日——02月28日,查阅收集与选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进一步确定选题方向,并向指导老师汇报;2014年03月01日——03月20日,结合选题方向,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调研工作,并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调研情况;2014年03月20日——04月20日,初步拟订毕业论文题目和大纲框架,并向指导老师汇报;2014年04月20日——04月28日,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拟定论文大纲,确立调查方案并制定相应调查问卷、表格;2014年04月28日——04月29日,参加开题论证答辩指导,并参加开题答辩会; 2014年05月01日——05月13日,着手论文撰写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撰写和修改,实地深入调查。

2014年05月12日,向指导老师提交论文初稿;2014年05月16日,向指导老师提交论文二稿;2014年05月17日——05月25日,向指导老师提交论文终稿;2014年06月8日,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六、指导教师审核意见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七、开题答辩结论和审核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