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定西市马铃薯

定西市马铃薯

甘肃定西土豆横扫全国市场成功模式成脱贫样本●十年间,各种各样的扶贫样本在西部施行,因为国家领导人的长期关注,定西扶贫最为引人注目。

●定西通过发展土豆产业,荣膺“中国土豆之乡”。

定西的发展,就是一部将土豆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展史。

●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之际,透视定西的中国式扶贫,同样对广东正在进行的扶贫攻坚战有着一定的样本意义。

■南方日报记者胡剑龙甘肃报道新春之际,在甘肃定西市土豆交易市场,屋外滴水成冰,满载土豆的卡车依然往来其中。

远在千里之外的广州市民,尽管你不一定知道定西,这个距离甘肃兰州一小时车程的西北城市,但说不定你家里冰箱内的土豆就来自这个城市里的土豆集散市场。

“我们有很大一部分货发到广州大朗市场。

”市场里的小摊主告诉记者。

过去十多年间,这片黄土高原上的贫瘠土地上,被称为黄金蛋的土豆形成一项产业。

这里因此被誉为“中国土豆之乡”。

正是靠着土豆,贫穷的定西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中,走了一条中国式扶贫之路。

而在十年前,正是因为贫穷,定西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策源地。

这里曾经“穷冠天下”在国务院设立全国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之前,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三西农业建设指挥部”。

所谓“三西”,其中就包括定西。

“准确地说,定西应该是中国扶贫开发的摇篮。

”这是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在视察定西时发表的一番言论。

曾任甘肃经济报驻定西记者站记者的郑新,他以采访定西扶贫的经历出版了《国家任务》一书。

他向记者讲述了定西扶贫的来龙去脉。

国务院扶贫办是统筹全国扶贫开发的最高机构,而在国务院设立全国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之前,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三西农业建设指挥部”。

所谓的“三西”,其中就包括定西。

而早在一百多年前,定西,也就是古称的陇中地区,就已经戴上“贫穷”的帽子。

左宗棠当年西征经过陇中,曾发出感叹,“陇中苦瘠甲天下”。

生活贫穷,资源贫瘠,并伴之以高频的自然灾害,让陇中摘得“甲天下”之名。

据《中国救荒史》记载,素以“苦甲天下”著称的陇中地区,土地面积广阔,河流稀少,水源匮乏,年径流量仅15亿立方米。

这里的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旱灾频仍,仅1865年至1947年的83年间,就曾发生大旱灾11次,特别是1929年“赤日行天”,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

当时“甘肃各地连年天灾兵祸,田庐湮没、村落焚毁。

树皮草根,俱已食尽。

人相争食,死亡枕藉。

山羊野鼠,亦均食罄”。

而1972年的一场旱灾,在编年史上,则另有一番意义。

1972年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干旱的三个年份之一,甘肃降雨量较常年减少25%,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不得不四处“化缘”。

在郑新看来,1972年可视为中国西部开发的萌芽期。

不过,在距三西农业建设指挥部成立三十年之后,尽管GDP排名仍然靠后,“但我们和自己比,已经有很大的进步。

”这是记者在定西采访多个政府机关时,他们表露出来的自豪。

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介绍,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前,甘肃省的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到1000亿元,2008年突破了3000亿元。

徐守盛说,在克服了金融危机冲击等诸多困难,在党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下,甘肃省2009年的GDP初步预计能达到3380亿元,增长10.4%左右。

甘肃省的人均GDP也上了一个台阶,过去只有几百美元,到2008年已达到1700美元左右。

尽管这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4%,但对甘肃自身来说,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

从财政收入来说,甘肃更是上了一个台阶,自我调控有了一定的余地。

地方财政收入2009年可以达到280亿元,大口径的财政收入可达600亿元。

应该说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土豆横扫全国市场据统计,定西土豆不仅占领了中原市场,在华南市场占有份额也一度达到90%以上,上海、南京等华东市场和重庆、成都等西南市场的份额也稳定在50%以上。

而提到定西的发展,土豆几乎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而这种来自南美的农作物,在遥远的中国西北生根发芽,甚至撬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

而这个产业的发展,也见证了市场意识如何在一个西北边远城镇生根发芽。

在定西市的一份文件中,记者看到全市总耕地面积770多万亩,其中土豆种植面积达340万亩,已经占总耕地面积的45%左右。

这样的农业种植结构比例是相当大的,在全国地市一级,定西也是第一。

临洮康家崖市场、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渭源县会川市场等三个专业批发市场被农业部定为全国重点的批发市场。

定西土豆外销的比例占到了45%。

同时,随着批发市场和交易中心的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批发、购销服务网络,并日益规范化。

定西主抓土豆产业,土豆产业的发展也给定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给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带来了持续的收益,贫困群众每年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达500多元,占到农民年收入的28%。

定西市农业局土豆办的王兴奎主任告诉记者,定西农村的发展,就是一部将土豆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展史。

而在定西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有关“土豆专列”。

据农业局的负责人介绍,在2004年以前,不管丰收还是歉收,原产地定西市场上的土豆价格一直都很低,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市场的研究太少,在销售环节对于信息提供、运输配载、市场监管等职能服务明显缺位。

销售渠道不畅严重影响了定西土豆的市场占有率。

2004年,在甘肃省领导的协调下,定西发出第一趟土豆专列。

据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办公室的统计,定西土豆不仅占领了中原市场,在华南市场占有份额也一度达到90%以上,上海、南京等华东市场和重庆、成都等西南市场的份额也稳定在50%以上。

在此基础上,一批精干的销售队伍也已成型。

在收获的季节,懂营销市场的人员先调查全国各地的土豆市场,把指导价提供给老百姓,然后协会组织卖出去,卖一个好价格。

如果当时价格低卖不出去,则将土豆集中至储藏窖中,先储藏起来,最大程度地让利老百姓,让他们增加收入,激发他们的种植积极性。

每年有人种,有人收,有人卖,各个链条都有人挣钱,就形成了一个产业。

市场意识是未来的希望土豆产业已经在定西生根发芽,当地农民自发建起了土豆经营协会,按照市场规律,平衡淡旺季价格,指导农户生产销售。

市场意识的成长,是西部开发的未来。

西部是我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其贫困问题具有“一多三性”的特点。

“一多”是指西部部分地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三性”是指环境条件的严酷性、主导产业的脆弱性和劳务经济的局限性。

在基础条件上,定西相比广东后进地区更为落后。

但十年的时间,让贫困地区发生了变化。

据统计,十年来,西部地区已开工重点工程102项,投资总规模1.74万亿元,在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的带动下,社会资本和区外、境外资金的进入,使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年的年增长幅度都在20%以上(2003-2006年平均增长26.8%,2007年、2008年分别比上年增长28.2%和26.7%),十年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1%,不仅高于大开发前(1978-1998年期间平均增长率9.45%),与东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差距亦呈收敛态势。

而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之际,西部开发战略如何走,成了多方关注的焦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对西部大开发颇有心得。

卢中原说,西部大开发模式将由以行政区划为界限,转向以功能定位为导向。

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西部板块三大重点经济区的确定,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进入战略转型的新阶段。

卢中原认为,在西部以往的发展理念中,主要目标是追赶和模仿东部。

由于没有跟自身区位及要素条件很好结合,造成了产业布局不合理,盲目招商引资和恶性竞争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的发展质量。

国家西部办副主任曹玉书则指出,国家扶植的重点有所变化,这也是西部大开发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

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现在有条件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政策要支持、扶植、引导有特色、有优势产业的发展。

“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下一个十年,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要注重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而不论政策的方向如何,定西人似乎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郑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土豆产业已经在定西生根发芽,而相当多的农民专业化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地农民也自发建起了土豆经营协会,按照市场规律,平衡淡旺季价格,指导农户生产销售”。

显然,在历经多年的市场打拼之后,即使在最贫困的西部农村,市场意识也已经顽强地成长起来,而在郑新看来,这种来自底层的力量才是西部开发的未来。

□记者手记政府服务农户土豆成了图腾在西部采访扶贫问题,笔者想到了我们广东正在进行的扶贫攻坚战,区域严重不平衡的粤东西北地区就有点类似我们国家的东西部地区。

我们也要搞扶贫,从西部十年扶贫的曲折故事中,我们似乎也应该能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

在定西,土豆不仅是一种食品,甚至成了一种图腾,承载着定西人走向富裕的寄托所在。

如果要了解定西的扶贫经验,土豆产业绝对是一个可以解剖的样本。

在上世纪90年代,不少农村都曾出现这样的事情,基层政府强令农户种植某种作物,甚至不惜拔掉已经长在地里的绿苗。

当然,结果可想而知。

定西土豆产业的故事以基层政府与农户博弈,同样以非常不和谐的一幕开局。

“大家都非常不理解,如果都去种土豆,吃什么?”记者在大坪村采访时,村民们说起当年的困惑。

不过,当年地方政府的“鲁莽”如今却不可思议地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至少在脱贫率以及人均收入而言,定西的土豆产业确实贡献甚大。

显然,在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政府掌握着最大的资源调配权,对地方发展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土豆产业之所以没有“夭折”,与政府扶持思路的转变有极大关系。

在土豆种植已经规模化之后,政府的定位已经从一个强势的政策推行者转变为农户的服务者,比如加强对土豆市场的研究,在销售环节对于信息提供、运输配载以及市场监管等。

至少在土豆产业上,定西体现了一个现代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而对于广东的贫困地区而言,定西的借鉴意义也正在于此。

□扶贫数据从2001年到2008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西部地区累计达到598.1亿元,占中央分配到省区市财政扶贫资金的62.9%。

全国有272个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481个国家重点县,其中285个重点县在西部地区。

西部大开发10年来,各项扶贫重点工作稳步推进。

到2008年底,扶贫系统在132个县开展了连片开发试点,其中西部试点县占总数的71%。

为缓解贫困地区农户贷款难问题,扶贫系统在8009个贫困村建立了村级互助资金,其中西部4498个。

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西部地区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从2001年的5535.3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2648.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8%下降到9.3%,下降幅度比全国同期快了4.5个百分点。

西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197.6元增加到2008年的2482.4元,增长107.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