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及成本与收益调查

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及成本与收益调查

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及成本与收益调查发布日期:2008/06/05 阅读次数:84 来源:定西市物价局综合科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坚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三个顺应、三个遵循”的工作指导原则,在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马铃薯产业更是我市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

一、生产现状我市是甘肃省马铃薯的主产区,全国马铃薯之乡。

我市地处甘肃中部,分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干旱半干旱区和高寒阴湿区两个自然类型,干旱少雨,年均不足300毫米的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又很不均匀,春夏之交的“卡脖子旱”使许多高杆农作物不适宜生长,从这一气候条件出发,顺应自然规律,种植耐旱的马铃薯就成为调整种植结构的现实选择,而马铃薯具有加工增值高、耐旱、耐瘠薄、高产稳产、适应性强、营养成分全和产业链长等优点。

我市马铃薯种植已呈片带化、规模化发展,种植面积多年稳定在300万亩以上,已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安定区已成为全国马铃薯种植第一县,种植面积达100万亩。

在我市形成了陇薯、渭薯、武薯、青海薯、甘农薯和外引专用薯等六大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品种系列,成为国内最大的马铃薯良种和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形成了洮河、渭河、漳河流域川水区优质菜用薯和加工专用薯、南部高寒阴湿区优质菜用型和脱毒种薯、北部干旱半干旱区高淀粉型和外销商品薯三个特色鲜明的区域化分布基地。

2007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365.97万亩,总产量366万吨,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市粮食作物的61.20%、72%,占全省马铃薯播种面积、产量的37%、29%。

全市农民人均1.37亩,由于受春旱的严重影响,单位面积产量仅为1000公斤,比2006年的1400公斤减产28.57%。

二、加工、生产、销售优势突显(一)规模优势已经形成,基地规范化、集约化和订单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1、根据“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据市场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思路,通过政府推动、科技驱动、企业带动,不断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种植、订单化生产的格局。

从1996年提出“洋芋工程”到2007年底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由150万亩迅速扩大到366万亩,实现了由零星分布、分散种植向区域化、规模化和产业带的转变。

我市有6个县区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其中4个县区突破50万亩,在短短10年的时间里,我市把“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

规模化、标准化让洋芋“土起来”,按照“村有点、乡有片、县区有带”的要求和“科学布局、合理轮作、规范种植”的原则,实行农艺农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大力推广旱农综合组装配套技术,我市共建马铃薯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165个、150.50万亩。

从去年开始,我市企业连续向天津顶峰集团发送4列马铃薯精淀粉专列,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淀粉专列的先河,由于质量有保证,淀粉从原来的3500元/吨提高到5050元/吨,标准化生产不仅让农民获利,企业也得到了实惠。

2、我市把扶植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保护和支持农业、有效化解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措施来抓,共发展马铃薯专业合作组织180多个,主要从事良种、种植、加工、贮藏、外销、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中介服务,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经营服务型、股份合作型、政府引导型和能人带动型等六种组织类型,在订单农业的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企业+协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形式,实施订单化种植217.21万亩,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60%以上,且订单模式已由政府推动为主向企业、协会、大户主动对接农户的市场化运作转变。

(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淀粉精深加工能力、质量逐年提高。

近年来,我市提出并实施“抓大、扶中、限小”战略,大力发展马铃薯淀粉加工能力,我市淀粉加工企业达443家,千吨以上规模的33家,其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能力达35万吨,万吨以上规模的达20家。

产品发展到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薯条、精粉皮、膨化食品等10多个品种。

2007年我市已加工马铃薯62.20万吨,生产淀粉11.04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3.08亿元,增加值1.05亿元,占我市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36%。

定西薯峰公司等15家企业先后被认定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陇西清吉等9家企业先后被认定为省级以上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临洮腾胜公司被认定为国家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根据我市统一抽样检验结果,绝大多数企业生产的精淀粉综合指标达国标一级品标准,部分产品达国标优级标准。

(三)流通网络日益完善,外销、贮藏工作成效显著1、为调节市场需求的时空分布,缓解集中上市压力,廷长加工原料供应时间,稳定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我市提出了“深挖窖、广积薯、均上市、稳价格、保加工、增收入”的思路,认真总结推广农户、大户、协会、企业创造的不同类型的有效贮藏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已形成了农户分散贮藏5-10吨、协会(大户)30-50吨、企业80-100吨三个贮藏层次,商品薯、加工薯、种薯三个贮藏类型和“企业+乡镇”、“协和(大户)+乡镇”、“农户贮藏”三种贮藏模式的良好格局。

截止2007年底,各类贮藏窖(库)达90万眼(座),贮藏能力达250万吨。

2、运用“品牌+专列+团队精神”的营销手段,实施“稳定占领低端市场、巩固提高高端市场、研究开拓超级市场(超市)、逐步挺进国际市场”的营销战略,创市场、进终端,占领消费群体。

我市已建成临洮康家崖、陇西文峰、安定马铃薯交易综合中心、安定区谗口、渭源会川、岷县梅川六个较大规模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有中小型马铃薯交易市场32个,参与马铃薯交易的农贸市场185个,有2000多个收购网点遍布乡村,马铃薯贩运大户3125个,初步形成了以六大专业市场为主体,中小型市场和相关农贸市场为补充,以购销贩运大户为依托,以收购网点为基础的马铃薯交易批发市场和购销服务网络。

3、政府、协会、铁路联手解决运力“瓶颈”制约,增强了我市马铃薯承载市场风险的能力。

面对公路治超、铁路运力十分紧张的严峻形势,我市成立了马铃薯销售协调领导机构,组建了铁路运输路地联运办公室,多方协调争取铁路运力,政府、铁路部门联手推出的“车皮计划”让农民放宽了心,2004年9月24日,中国铁路运输史上第一趟农产品专列---定西马铃薯专列从我市陇西车站驶出发往广州。

2007年平均每天有8节车皮发往广州、湖北、上海、四川、江苏等地,外销鲜薯100.07万吨。

在中原、华南市场占有份额一度达90%以上,上海、南京等华东市场和重庆、成都等西南市场的份额也稳定在50%以上,在广东大朗、湖北武汉、上海曹安、四川成都、江苏南京等终端市场,只要听说是定西的马铃薯,商贩们一拥而上,一抢而光。

马铃薯专列的开通,为我市马铃薯建立了几十个直销窗口,最重要的是建立了价格信息平台、物流配载平台、交易平台。

通过调控车皮运载权,增强了我市马铃薯承载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了马铃薯的市场在终端形成并掌控价格。

(四)良种推广步伐明显加快,科研与技术创新工作得到加强。

近年来,我市在稳定面积的同时把马铃薯增产的着力点等中良种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制定了《定西市2006-2008年马铃薯良种工程规划》和《定西市马铃薯良种工程项目财政专项资金扶植方案》,自2005年以来,我市在积极争取省财政马铃薯专项资金的同时,通过多方筹措,已投放马铃薯产业财政专项资金1065.26万元,其中用于良种工程项目357.26万元,并协调农发行贷款两年1.19亿元,主要用于脱毒种薯扩繁和良种推广。

同时,大力推广应用机耕、机播、深松等技术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

为切实加强产学研的有效对接,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层次,我市农业科研、推广部门积极与国内外科研院校靠接,研发和引进新品种、马铃薯茎尖脱毒,已形成年生产脱毒苗3000万株、原原种4500万粒的能力,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建立原种扩繁基地5100亩,其中网棚扩繁基地3163亩,建立一级种扩繁基地5.23万亩,二级种基地50万亩。

种薯生产已由政府推动为主向公司化、企业化、集约化、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五)政府扶植力度不断加大,产业化经营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

专门成立了“定西市支柱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和“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办公室”,具体负责产业发展规划、产品开发、基地建设和技术服务等工作。

结合我市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定西市农业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甘肃定西马铃薯优势产业链建设规划》、《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财政支持项目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产业展方向和重点,为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止2007年底,我市共制定审领无公害马铃薯甘肃地方标准5项,注册马铃薯品牌商标10个;“渭源马铃薯良种”、“安定区专用型马铃薯及其加工制品”、“定西马铃薯脱毒种薯及其制品”等3个马铃薯产品已获得国家原产地地埋标记注册;临洮“腾胜”牌、安定“鲁家沟”牌、陇西“清吉”牌马铃薯、通渭粉丝和安定超兴精淀粉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安定“大江”牌马铃薯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渭源、陇西、临洮、安定四县区的马铃薯生产基地被认证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安定、渭源分别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

三、对比分析1、产量对比单位:公斤从我市开展的农本调查的小麦、玉米、当归三个品种看,马铃薯的亩产(按5斤折1斤小麦计算)高于当归,低于小麦、玉米。

从马铃薯的亩产量推算出我市马铃薯的总产量约365.97万吨。

2、产值对比单位:元马铃薯亩产值高于小麦,低于玉米、当归,从亩产值推算出我市马铃薯的总产值为26.35亿元,农民人均987.29元。

3、总成本对比度单位:元从上面几个品种可以看出,马铃薯的成本高于小麦外,大大低于玉米、当归。

4、亩净利润对比马铃薯亩净利润高于小麦,大大低于玉米、当归。

从亩净利润推算出我市马铃薯的纯收入为5.87亿元,农民人均22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81%5、成本利润率对比从成本利润率看,马铃薯高于小麦,低于玉米,当归。

综合起来看,马铃薯的指标低于当归、玉米、高于小麦,我市的当归、玉米、小麦几乎占据着高产田、稳产田,而马铃薯绝大部分播种在瘠薄低产田里面,粮食作物的成本利润率能达到20%以上就已经是比较好的收成和效益。

穷也洋芋,富也洋芋,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粮农组织考察我市后开出了一份“以洋芋度日,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死亡诊断书”,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市因“贫瘠甲天下”而家喻户晓,九十年代后,我市却以脱贫之快和脱贫之好闻名全国,洋芋让我市实现了几百年来第一次华丽的转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