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和养生专业知识讲座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道家的起源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 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时期, 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 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 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 的道德理论。标志这道家 思想已经正式成型。从此 成为古往今来治国治家的 至尊宝术。
道家的类别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行事谨慎 老子说:人生的大限是一百年,有节度善护养的 可活更长。这就好比蜡烛用大芯和小芯燃烧的时 间长短不同一样。一个人大声说话与小声说话; 过多劳神与少耗精神;脾气暴躁与从不发怒会产 生不同的后果。所以,要做到不因没有功业而劳 心,也不追逐名利随波逐流。淡然无为,神气自 然充盈。老子讲了两种养生之道。他认为善于养 生的人不入“死地”,而那种美食营养,奢侈淫 佚的养生之道,则是“动之于死地”。人应“出 生”,不应“入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尊以养生 老子在阐述其政治、哲学见解的同时,也对“静 以养生”做了细微而深刻的描述。例如,老子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 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这句话的意思 是:尽量使心灵虚寂,要切实坚守清静;万物都 在生长发展,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事物尽管 变化纷纭,最后都各自回到它们的出发点,回到 出发点,叫做“静”。
(3)认为道家过于玄幻 道家并不是阴阳家,如今假借道家名言所谓的阴阳生变,五行相生的,多是挂羊头卖 狗肉,本意只为了赚钱。而凡是真正有所建树的,不会如此。 况且道家追求的是纯粹素朴,追求的只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为了算阴阳, 赚钱财,求得一时的快乐。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复杂的学说,自上古至今,已历数千余年,中间自然会经过许多 发展的阶段,出现许多不同的名称,这是不言而喻的。在它的较早时期,按地域与时间则 有郑道家、晋道家、秦道家、楚道家、齐道家、战国道家、先秦道家、原始道家等种 种称谓。按方向则有北方道家与南方道家。从战国末至秦汉是一大阶段,当时人称“刑 ( 形 ) 名法术之学”或“黄老道德之术”。到魏晋又是一大阶段,史称“玄风”、“玄 学”。各阶段之道家虽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但又都带有自己的特点。道家思想, “皆仰取诸象于天,俯查诸度于地。”效仿天地而为,行为方式则是“为无之事,行 不言之教”。“与时迁变,应物变化”。后因侧重点不同,而分化为不同派别,形成 了多种派别。仅据《汉书.艺文志》载班固所推崇的史官道家流,就有37家,共993篇。 然多经秦火,汉火,衣冠南渡亡佚。道家现存学派: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老子养生十字诀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德字诀:老子说:“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要延年益寿,返老 还童,须不离常德,要做到先人后 己、厚人薄己,过归于己、功归于 人,勿非人而自高,贬人以自大, 勿逞强用术,逞才运巧,仗势欺人, 盛气凌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 度。若能甘苦如饴,宅心仁厚,功 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朴还真, 明心见性。
(2)认为道家听任自然,无为便是无所作为。 道家常见的“无为”两字表达的意思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循道而作,法天地而为。 其实无为正是有为的极致,让人变得淳朴自然,不做恶事,让人自化且自得富足,看 似自己本应得到这一切,即民皆曰“我自然”,且道家并非听任自然,万事听天由命, 而是自然而为,自然而生,不染物性,不为物累。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强调守中
老子说“多言致穷,不如守中”, 意即言多必行不通,还不如保持 适中。他还说“飘风不终期,骤 雨不终日”,意即狂风不可能一 直刮,暴雨不可能不停地下,所 以还是守中好。老子认为应该 “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 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Hale Waihona Puke 和过 分的东西。老黄
杨
道
新
庄
老
朱
教
道
之
之
之
之
家
学
学
学
学
道家是否消极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道家是否消极,历代以来众说纷纭,而如今较大的误解主要有三处
(1)认为道家求于无用,居于下垢,消极避世。 翻开《老子》《庄子》书中随处可见守弱、无用、居下之词。然而,道家之意却并不 求于此,正如一个人面对其上司时低眉顺眼说是谦礼与面对其下属时低眉顺眼说是谦 礼的不同一般,道家更注重的是功成与弗居,生而不有的不为物累的超然状态,而不 是用这些去甚求于委身保命,载于生,懒的人的借口。此外还常有人认为道家避世, 却也并非如此,“道存则隐,道废则现。”这句话一直出现在诸多道家典籍中,而真 正避世的,是那些以道家为外壳不敢面对现实的“类道人”而已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老子养生理论体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清心寡欲
老子对精神条件阐述极详、极深。他 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 得。”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 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老子一再强调 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即要 外表单纯,内心淳朴,减少私心,降 低欲望。他又说要“不责难得之物”, 即不要看重稀有的商品,而要“为而 不争”,即做什么事都不要和别人争 夺,以免造成精神紧张,危害身体。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老子与道家养生
老子养生论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著作《道德经》, 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从医学角度来看,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字。其中不少 养生的观点,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老子有 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 也。” 后来中医著名经典《黄帝内经》所论的养生 之道。多是对老子学说的发挥,所以称 黄 老之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