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47-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可见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就是"培养掌握语言的人"。
实践证明,在感知、理解、积累语言的过程中,读写结合,相互贯通,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在这方面我们很多优秀的老师也做过大量的有效的实践,但是写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学生怕写作文,其重要原因就是课外阅读少,没有素材积累,缺乏写作热情。
所以对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只有读中有写,写中带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训练学生写作的:
1.以读学写
读和写是语文教学的两部重头戏,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作文练习不应该单单是每周两节作文课的任务,它应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时,不要忘记教给学生从读中学写。
"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篇篇文质兼
美,是学生习作的典范。
因此,我在学生熟读文章的基础上,
结合其写作的特点,传授写作的方法,并让学生通过再读来
理解、体会、消化、吸收,进而形成自己的写作技能。
如在读中学会给文章点题。
作文即写文章,而好的点题
能够突出内容,揭示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点题看似
容易,写好却难,这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细读体会。
例如《桂林山水》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作者
运用了引用点题的方法,言简意赅,既赞美了桂林山水风景
如画,又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思想感情;《金色
的鱼钩》结尾夸张点题: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
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金色的光芒"正象征着老班长对
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对战友无限关怀的崇高品质。
文章
的点题或在文首,或在文尾、或在文中,点题的方法也各有
不同,如果单凭教师讲解,学生不易接受,在习作中只能生
搬硬套,很难做到点题自然和谐。
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细细
品味其点题的绝妙,在心中融会贯通,那么在实际的写作中
才能运用得得心应手。
读书重在"品",品文章的情韵,品文章的意境,品出文
章的"滋味",才能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学习运用语言表情达意。
张开嘴,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是"品文
"的一种有效手段,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重要
的是使学生通过读对文章有一种感悟,形成语感。
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句话都读不下来,他如何能把自己的作文写得通顺流畅?如果读课文时他不能倾注感情,与文中人物同喜同悲,他如何能在自己的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没有语感,学生在写作文时会感到有话说不出来,有理道不明。
所以,良好的语感是学生写好作文又一重要因素,而这种语感任何教师也不能硬塞给学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大量朗读课文才能逐渐形成。
如《林海》一课,语言生动朴实,学生在读中仿佛亲自置身于"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的兴安岭。
做为语言大师的老舍先生用他那亲切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了兴安岭的"亲切与舒服"。
对于一些语句优美,独具特色的段落不妨让学生熟读成诵。
背诵是培养语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形成自己的语言,行文时方能如行云流水,使文章一气呵成。
另外,仿写是读书之后学生将学到的写作方法付诸实践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提高作文水平。
如:作家王愿坚的一篇文章《灯光》。
课文结构
很有特点,开头以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引入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再以天安门广场璀璨的华灯结束,前后呼应,突出主题,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战斗英雄郝副营长的怀念。
学了这篇文章,我就指导学生以《雪中》或《雨中》为题,模仿该文的行文思路、构段方式进行写作,以雪景或雨景开头,引入对
一件往事的回忆,再以雪景或雨景结束全文。
小学语文教材像这样可以仿写的文章是很多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机会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仿写,这样降低了写作难度,学生会感到写作亦有矩可循,既减轻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又能加强写作的单项训练。
这样读写结合,学生掌握了一些记叙文的规律,班内大多数学生能围绕中心选材,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记叙方法得当,写作技能有了大幅度地提高。
2.以读蓄写
现在,适合少年儿童的书籍也越来越多。
这些书籍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然而面对这些无言的老师,许多学生却不知如何请教。
有的学生书读得不少,但读过之后抛于脑后,对自己的写作并未起到什么作用。
而有的学生一写作文就掏出作文选照抄不误,说什么"天下文章一大抄"。
但"抄"这个字大有学问,学生不能只做书籍的复印机,要学会用脑读书,去粗取精,使其能为我所用。
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读书的同时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或记下自己读书的感想和收获,或摘录精彩词句和段落,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为今后的习作蓄积材料。
为了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我鼓励学生给自己的笔记本起个喜欢的名字,如《名词佳句摘抄本》、《采撷集》、
《采蜜集》等,还可以给它设计一个好的封面,使学生能够
喜欢它、珍惜它、保护它。
为了不流于形式,我给学生一定的课上时间,每天中午12:20-12;50让他们读书读报,边读边作笔记,并定期进行展览和交流。
对于一些积极读书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表扬,并请他们读一读自己的读书笔记,对其中的精彩摘抄可让全班同学记录下来,以利大家共同进步。
课上的阅读量毕竟有限,我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的书籍报刊,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小文库",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才能够文思敏捷,文如泉涌。
3.以读评写
由于学生的作文水平不同,写出的作文也参差不齐,不少作文存在着字迹不工整,语句不通顺,词不达意等问题,如果老师只停留在把所有作文进行逐字逐句地批改,势必花费很多时间,而有的学生拿到作文本连看也不看,白白浪费了老师的心血,所以作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讲评,讲评课一定要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通过读对其作文进行评价。
我采取自读自评、互读互评或指名读、集体评等多种形式,这样可以开动学生的脑筋,调动他们写、读、评作文的积极性。
在讲评课前我一定认真阅读学生的作文,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我除了在课上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还鼓励学生在课下写完作文后自己要反复诵读,查漏补缺,及时修改,并形成
谴词造句、选择推敲的好习惯。
总之,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要科学有序地进行,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进行积累。
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模仿到创新,循序渐进。
这样,阅读才能有效生成写作能力。
只有学生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与思考,才能推动他们写作能力的生成。
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开掘,它定会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