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孔子思想中的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的

浅析孔子思想中的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的

浅析孔子思想中的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的
摘要:孔子的以“美”和“善”为核心的美学思想给中国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美学思想也贯穿于他的政治、经济、教育思想中,以及道德标准中。

我们从孔子的美学思想中看到了在其影响下发展的艺术之精细、细腻、精致与完美。

关键词:美学;孔子;美;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中声以为节
在与大家谈论孔子美学思想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美学: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它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

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他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人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一生的主要思想我们可以归为四个部分:政治方面其核心是“礼”与“仁”; 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和"富民"思想。

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的教育思想,和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的美学思想。

这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方面修身成性。

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下面,我将结合孔子的主要名言来谈一下他的美学思想:
(一)文质彬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中,“文”和“质”是相对的,“文”是指外在的。

文采;“质”是内在的,朴实的自然的无修饰的;“野”是指粗鲁;“史”是指言辞华丽但虚伪。

从表面上看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

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就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所以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协调。

就是孔子所要求的“文质彬彬”。

这是从大的方面来看。

从个人方面来看是说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一个人如果过于文雅了就会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合实际。

所以要求要“文质彬彬”,就是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君子。

这里的“文”和“质”上升为美学的思想范畴就是审美、艺术的内容和形式。

“文质彬彬”就是孔子所说的“文”和“质”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内在与外在的统一,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二)尽善尽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韶:古代的一种乐舞;尽美:乐舞的音调、形式的完美;尽善:主要指其所涵蕴的思想意义之雅正;《武》:周武王时乐舞名;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孔子谈到《韶》的时候,觉得“音调形式美极了,思想意义好的了极点”。

在谈论《武》时,“美到了极点,但善还不够好”。

这则语录中提出了“尽善尽美”说,就要求文艺作品能够尽美尽善,这也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这里孔子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

他认为:美不同于善。

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整的。

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尽善”并不等于“尽美”。

但是孔子又认为:美与善相比,善更是根本的。

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上好的冲击,但美要符合“仁”的要求,就是要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

这样既相对又统一的观点,在矛盾中不断发展上升,就形成了孔子的“尽善尽美”的思想。

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声以为节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淫:过分。

意思是说:“《关雎》这首诗,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这就说明了情感应该是有秩序有节制的恰到好处的倾诉,也就是所谓的“中声以为节”。

从中国艺术对感情的表现来看,绝大多数正是保持着一种理性的人道控制性质。

比如整个中国艺术对“写意”手法和审美“间离”效果的追求。

这一重要原则也贯彻了孔子的“中庸”(《论语·雍也》载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道德标准。

体现在音乐艺术中,就要求情感表现不偏不倚,造就一种“中正平和”的音响形式。

中和审美原则表现在音乐艺术上,首先强调对个体情感的制约,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通过约束人们的情感,达到艺术形式中正、平和目的。

中国音乐是为了从内心建立和塑造这种普遍性的情感形式,这也就是‘乐从和’的美学根本特点。

”这种“中和”的标准在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中对中国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造就了中国音乐和、净、清、远、古、澹、恬、逸等音乐主流的审美追求。

规范了中国音乐的发展方向。

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以“美”和“善”为核心的美学思想给中国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美学思想也贯穿于他的政治、经济、教育思想中,以及道德标准中。

我们从孔子的美学思想中看到了在其影响下发展的艺术之精细、细腻、精致与完美。

相信在孔子的美学思想的引导下,中国的艺术会一直保存着它最清澈的一面,然后继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祁志祥.中国美学原理[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