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的病虫害防治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论文题目:香樟树的病虫害防治指导教师:陈靓洁专业:园林准考证号:作者姓名:王宇亮答辩时间:2013年12月20日2013年 11月 20日香樟树病虫害的防治摘要香樟是樟科的常绿乔木,树冠广展,枝叶茂密,根系发达,能耐短期水淹,与硬物停止生长,对建筑不会造成影响,是优良的行道树及庭荫树。
香樟树对氯气、二氧化硫、臭氧及氟气等有害气体具有抗性,能驱蚊,是生产樟脑的主要原料。
香樟的材质上乘,是制造家具的好材料。
关键词城市绿化;香樟实用价值;病害;虫害;病虫害防治前言香樟为常绿乔木,一般高20~30m,最高高达50米,胸径4~5m;树冠广卵形。
幼时树皮为绿色,表面光滑,随着树龄增长渐变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纵裂。
叶薄革质,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5—10厘米,宽3.5—5.5厘米,顶端短尖或近尾尖,基部圆形,离基3出脉,近叶基的第一对或第二对侧脉长而显着,背面微被白粉,脉腋有腺点。
圆锥花序生于新枝的叶腋内,花黄绿色,春天开,圆锥花序腋出,又小又多。
果球形,熟时紫黑色,果实直径约为,花期4—6月,果期10—11月。
主要生长于亚热带土壤肥沃的向阳山坡、谷地及河岸平地;中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及西南,生长区域海拔可达1000M,尤其以四川省宜宾地区生长面积最广。
【1】主根系发达,深根,抗风强。
萌芽力强,耐修剪。
生长速度较快,树形为伞状,能遮阴避凉。
樟树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水湿,但不耐干旱、盐碱土,生命力较强,可以生长为成百上千年的参天古木,有较强的吸烟滞尘、涵养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环境的能力。
此外抗海潮风及耐烟尘和抗有毒气体能力,并能吸收多种有毒气体,适用于城市行道树的种植。
香樟为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木材和特种经济树种。
树根、木材、枝叶均可提取樟脑、樟油。
樟油的主要成分为樟脑、松油二环烃、樟脑烯、柠檬烃、丁香油酚等,据研究,樟树所散发出的松油二环烃、樟脑烯、柠檬烃、丁香油酚等化学物质。
樟脑还有强心解热、杀虫之效,长期生活在有香樟树的环境中会避免患上很多疑难病症。
香樟有净化有毒空气的能力,还有抗癌防虫功效,过滤出洁净的空气,沁人心脾。
【2】香樟枝叶浓密,树形美观,生命力顽强,非常适合作绿化行道树及防风林。
因此,香樟成为南方大多数城市和地区园林绿化的首选良木之一,深受园林绿化行业的喜欢。
樟树树冠圆满,枝叶浓密青翠,树干通直,树姿苍翠,适宜欣赏,是优良的庭荫树、行道树,能吸烟滞尘、涵养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环境,是城市绿化的优良树种,适种植池畔、水边、山坡,街道,厂区等,或在草地中丛植、群植、孤植或作为背景树。
1香樟病害的防治香樟白粉病防治香樟白粉病是由子囊菌中的白粉菌类所引起,多发生在苗圃幼苗上。
在气温高,温度大,苗株过密,枝叶稠密,通气不良的条件下最易发生。
发病时,嫩叶背面主脉附近出现灰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大,蔓延整个叶背,并出现一层粉白色薄膜。
感病严重的苗株,嫩枝和主干上都有一层白粉覆盖,苗木受害后,表现出枯黄卷叶,生长停滞,甚至死亡。
苗圃地不要设在空气不易流通,湿度较大的山谷和山沟中,经常圃地环境卫生,适当疏苗。
当发现少数病株时,及时将其拔除并烧掉。
发病时,用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每10天喷一次,连续喷射3~4次。
香樟的白绢病的防治白绢病由半知菌类无孢菌群小菌核菌侵染所致。
白绢病菌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9℃~32℃,在适温和高湿环境下,病菌生长特快,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上存活。
菌丝在旱地里能存活4~5年。
【3】菌核萌发产生菌比,在高温多湿时,菌丝生长特快,所以白绢病多在夏季多雨的时候发生,一般在5月底开始,6~7月间最为严重,一直至10月初才停止。
【3】病原菌从苗木根颈处或离地面3~4厘米的茎基部侵入,受害处表皮松软,与木质部脱离,并呈显暗褐色芝麻状斑点,几天后,斑点上长出白色菌丝,皮层组织逐渐下陷,并长出白色丝绢状菌丝。
在高温多雨时,菌丝扩展很快,不但能蔓延到成片的苗木茎基和根部,引起苗木根部腐烂,而且可以蔓延到附近土壤表层。
在菌丝层中逐渐由菌丝交织成白色菌核,菌核逐渐变黄,最后变褐。
菌核内部组织疏松,表面紧密坚硬,外形似油菜籽,散布在根颈和附近土表。
所以,白绢病也称菌核性根腐病。
病苗很快全株枯萎。
有些树苗,叶片也能感染,病叶上呈现具有同心轮纹的褐色病斑,在背面生着菌丝和菌核苗木生长不良时,易得白绢病。
所以应增施有机肥料,及时间苗和分床,加强中耕除草等抚育管理工作,使苗木健壮,提高抗病力,是防治的基本措施。
土壤进行消毒,肥料要充分腐熟,避免带入病原菌。
白绢病菌的菌核在旱地可存活数年,但在水中半年后即可死亡,故在发病严重的地区,育苗地应与水稻轮作。
如必须连作最好在播种前做好土壤消毒工作。
土壤消毒药剂以千分之一的升汞或1%的硫酸铜,波美5度石硫合剂较好。
病害发生时,将病苗拔除烧掉,迹地撒上石灰,并每亩用生石灰50~75公斤,撒在健康苗木根颈处及根际土壤表面,也可用10~20%的酸性升汞水浇根保苗,抑制白绢病的扩展。
取升汞50克,溶于100毫升盐酸中,然后加水50公斤,即成10%的酸性升汞,极毒,不可入口,使用时要注意人畜安全。
不能用铝盛装升汞水,升汞对铝有强腐蚀性(形成汞铝合金)。
【4】也可用1%硫酸铜浇灌苗木根部,或用赛力散与土混合,撒在苗床上都有一定的效果。
香樟的膏药病防治膏药病的形态皮表由灰白色或棕黑色斑点,逐渐扩大、略有隆起,形如贴上了一块膏药似的。
由借壳虫害引起或是因林内卫生条件差,林木生长不健旺所引起。
主要是加强经营管理,增强林木长势。
如是由虫害引起的,则用25%的水剂杀虫酶6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3、如是由林内卫生条件不好引起的,则改善林内卫生条件,并刮去病害处的皮层,再加涂保护剂。
香樟的炭疽病的防治枝条感病多在嫩梢、幼芽或伤口等处,初时,病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褐色斑点,病斑黑褐色,略凹陷,以后逐渐扩大,最后枝干干枯,病部产生许多小黑点,植株生长势衰弱。
病原为樟树炭疽菌做到适地适树,选择土壤肥沃、湿润的林分造林。
如在土质较差地方造林,应适当密植,或与较速生的树种造混交林,或林粮间种,以有利于幼林提早郁闭。
【5】剪除发病枝干,并用波尔多液浆涂刷伤口。
发病期间,可以1%波尔多液喷射防治,每月2~3次。
香樟的黄化病的防治黄化病初期,枝梢新叶的脉间失去绿色渐变为黄化,但叶脉尤其主脉仍然保持绿化,黄绿相间现象十分明显。
随着黄化病逐渐的加重,叶片由绿变黄、变薄,叶面有乳白色斑点,叶脉也失去绿意,呈极淡的绿色。
相继全叶发白,叶片局部坏死,叶缘焦枯,叶片凋落;严重时,则枝梢枯顶,以至整株死亡。
黄化病开始多发生在樟树顶端,新叶比老叶严重,冬、春季比夏季严重。
土壤和水质呈碱性,樟树容易得黄化病樟树是喜酸性苗木,若长期生长在偏碱性土壤就会影响根系对铁元素及其它微量元素的吸收,使叶片变黄变白,所以黄化病也是樟树缺铁的一个表现。
同时,土壤中缺乏营养元素,根系发育不良或化肥、农药施用不当,也能影响樟树对铁元素的吸收,加速黄化病的发生。
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土壤和水质呈碱性,樟树容易得黄化病。
【6】近些年,由于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旧城改造,使建筑废弃料及很多有害物质进入土壤,改变了适宜樟树生长的土壤结构,这也是樟树易得黄化病的一个原因。
黄化病的演变过程香樟树黄化病从开始发病到最后枯死的演变过程一般表现为:发病第一年春季表现为叶片大小正常,叶色黄绿色;第一年秋季新叶叶片为黄色,叶片体积变小,叶片尖端部分枯焦;第二年新叶抽出比正常迟,叶片为黄白色,叶片进一步萎缩,叶片数量减少,下半年部分枝条出现枯死现象;第三年春季,新叶不能抽出,整株枯死。
由于立地条件不同,病症发展也不尽相同,有少部分病株表现为急性发病,在两年内发病死亡;也有少部分病株症状表现比较缓慢,枝叶发黄3~4年后才表现严重症状。
轻度黄化病的防治方法黄化病是碱性土壤环境造成的,改良土壤的PH直和适量的增加土壤里的铁元素可以有效的缓解和治疗香樟黄化病的症状。
由于土壤碱性环境的改良进程比较缓慢,所以防治需要时间比较长,也许半年,也许一年或更长的时间,直到恢复正常生长。
对于已引起大量枯枝、落叶,树势衰弱的黄化严重病株,最好的办法是更换种植土并且更换苗木。
对于不同地域条件和发病情况的香樟,要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才能较好地预防和治疗香樟黄化病的发生。
【7】当香樟树黄化程度比较严重,发病进入中后期时,树势已经很弱,仅通过施用酸性肥料和硫酸亚铁,不能有效的控制住病态,必须进行综合防治:首先,除继续施酸性肥料外,对黄化比较严重的植株加大土壤改良的频率,缩短土壤改良措施的时间间隔,次数增加,达到快速改良的效果。
(注:应注意不能随意增加,否则极易导致酸性太强灼伤根系)其次,叶面施肥,补充各种营养元素,由于黄化香樟的根系吸收能力下降,植株缺乏营养,因此,通过叶面施肥或树干打孔高压注射等方法补充各种营养元素。
惠次,修剪掉部分枝条,缓解营养供给不足。
【8】如大树移栽需要修剪掉部分枝条一样,黄化香樟因为根系活力下降甚至萎缩,也必须修剪掉部分根系,这样可以集中营养供应剩下的枝条,缓解营养供给不足的局面。
修剪量应根据树势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病情严重的多剪,叶片多的少剪,叶片少的多剪。
修剪最佳时间为冬季,一般结合冬季修剪进行,特殊情况需要在夏秋季进行,要尽量保留功能叶片。
因土壤改良的进程比较缓慢,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坚持,一般比较严重的病株要坚持2~3年,第一年先控制病情,第二年逐渐好转,第三年基本恢复,如第二年仍未好转,就必须换土。
【9】2.香樟虫害的防治樟叶蜂的防治樟叶蜂的形态为膜翅目,叶蜂科,卵长圆形,微弯曲,长1mm左右,乳白色,有光泽,产于叶肉内。
老熟幼虫体长15~18mm,头黑色,体淡绿色,全身多皱纹,胸部及第1~2腹节背面密生黑色小点,胸足黑色间有淡绿色斑纹。
雌虫体长7~10mm,翅展18~20mm,雄虫体长6~8mm,翅展14~16mm。
头黑色,触角丝状,共9节,基部二节极短,中胸发达,棕黄色,后缘呈三角形,上有“X”形凹纹。
翅膜质透明,脉明晰可见。
足浅黄色,腿节(大部分)、后胫和跗节黑褐色。
腹部蓝黑色,有光泽。
分布于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及四川等省(区)。
【10】此虫年发生代数多,成虫飞翔力强,所以为害期长,为害范围广。
它既为害幼苗,也为害林木。
苗圃内的香樟苗,常常被成片吃光,当年生幼苗受害重的即枯死,幼树受害则上部嫩叶被吃光,形成秃枝。
林木树冠上部嫩叶也常被食尽,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特别是高生长,使香樟分叉低,分叉多,枝条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