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草堂游记

杜甫草堂游记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在此居住了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所以成都杜甫草堂成了缅怀“诗圣”的圣地。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
由于当时贫穷,他还写了不少诗向当地的社会名流换取一些花草树木,自己亲手栽培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
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
红墙翠竹,总能搭配出不凡的效果
茅屋池塘,也许这地方与杜甫居住时的一千多年前相比,变化并不大,
杜甫草堂内古树参天,植被茂盛,景色怡人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茅屋故居,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当年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此建成茅屋
现在的茅屋故居确实是茅草的房顶,当然早已不是杜甫当年住的那间了
柴门,原本是杜甫草堂的门院
柴门后是工部祠,因杜甫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所以又被称做杜工部
工部祠里摆放着历代纪念诗圣杜甫的碑刻
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毕生诗作3000余首,传世1400多首
纪念馆内的的“国破山河在”应景像
这幅场景就不要解释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标准像,45度仰望天空的姿势令人遐想无限
园内有座塔
雨后的杜甫草堂小景
象征着杜甫的茅屋,令人遐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