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生物电子等排原理的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基于生物电子等排原理的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171・
物,通过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进行广泛的结构修饰,以获得高 效、低毒、不易耐药且具有良好的体内代谢动力学及较高生 物利用度的新型药物。 2基于电子等排原理的结构改造 目前在核糖部分的结构修饰主要包括在核糖2’,3’位形 成双键、引人卤索原子,在47位用碳、硫原子替换或形成杂环 核苷等I在碱基部分改造主要是引入卤素(氟、氯.溴、碘)、2 一卤代乙烯基、炔基、低级烷基、低级醇、杂芳基如2一噻吩、 2一呋唷基等取代基,但取代基不能过大,否则没有活性。
2.1.3
2‘x。【)H.T=N岣
%x20H
2.《1.1 D-2'-~觥堂母m#。≯m亭毒忡亭,
睁争瞻啪ta).・-ee.tldc

2t
毋m舄m曾’、
¨p.sa-F'ft
复 蕾
D--,L-2’。3’~双脱氢一2’。3’一双脱氧一3’一氟代
帅8.f∞C
核苷[““”;在PBM细胞中,L一构型化合物8b和9的EC;。 分别为0.089和0.018ⅡM且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在D一系 列中,8a的活性最强。(注;a代表D一构型,b代表L一构 型,下同,特别说明者倒外)
。Ⅵ争。尊 f净
f>。o
11
鸟苷激酶(dCK)、细胞胸苷激酶(TK)、细胞脱氧胞苷激酶
万方数据
・172-
(dCK)缺乏立体专一性.
型核苷类药物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是未来药物研发的重要方
向之一。 参考文献 [1]Telesnitsky A。Golf SP.Reverse transcription and the generation
在HIV的复制周期中,逆转录酶(RT。reverse
tran—
结合位点和聚合酶活性位点附近的疏水性结合口袋 (NNIBP),前者作为RT的竞争性抑制剂和DNA链合成的 终止剂,而后者通过干扰RT的活性构象发挥抗HIV作
用c‘’“。
scriptase)依靠其RNA/DNA依赖的DNA聚合酶活性和核 糖核酸酶氢(RNase H)活性,将原病毒RNA转录成双链 DNA,再经整合酶作用,将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 色体中。由于RT在HIV一1生命周期中的重要作用.它一 直是抗HIV/AIDS药物研发中首要的研究靶点。目前l临床 上一线治疗艾滋病药物中绝大部分属于HIVRT抑制剂类. 它作为Ii缶床高效抗病毒疗法(highly
RT抑制剂抑制剂研究概述
HIV—l
RT抑制剂,它们按照作用机制可分为核苷类
reverse
抑制剂(nucleoside/nucleotid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
reverse
NRTIs)和非核苷类抑制剂(nonnucleoside
¥criptase
tran一
inhibitors NNRTIs)两大类‘””,分别作用于底物
Combivir(AZT+3TC).Epzieom(3TC+ABC)及Trizivir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地控制HIV感 染的病程,延长患者的生命及改善生存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 作用.然而由于H1V基因组结构具有广泛、快速变异及高 度遗传异质性特征,因此HIV一1 RT不可避免地对其抑制 剂产生严重的耐药性,加之药物长期应用带来的毒副作用. 使得对高效、低毒且不易产生耐药的新型HIV一1 RT抑制 剂的研发刻不容缓。
黧攀主爰蔓㈣篓帕毋帅尊。。尊帅毋
,,,№片N心 2.1.2 D-,L--2’,3’~双脱氢一2’,3’一双脱氧一2’一氟代 碳环核苷m]:碳环核苷不存在天然的糖苷键.不能被相关酶 类陴解。亿学稳定性较高.有几种碳环核苷类似物具有抗 HIV及HBV活性,其中carbovir和abacavir对HIV有很高 的活性及选择性,abacavir已作为上市药物用于HIV感染的 治疗。 L一构型化合物7具有抗HIV括性(EGo=0.77pM)。 与D一异构体相比,有额外的氢键作用及较强的范德华力。 因而抗病毒活性较高。
structure
one
Of the most widely applied in the present time.By the principles of the bioisos-
an
modification of nucleoside drugs is
an
efficient way
to
develop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19971121—160.

uses.NY:Cold
[2]Huang H.Choora R.Verdine GL,et a1.Structure of
2.1.5 D--,L一2 7,3’一双脱氢一2
2’,3’一氟代一2’,3 7一不饱和核苷‘3
由于2 7,3‘一不
7,3’一双脱氧一2‘一氟代
饱和核苷的cz’一C,’乙烯基团与逆转录酶Tyrll5芳环的霄 一A相互作用,使2。,3’一不饱和核苷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活 性,因而在临床应用的药物中许多属于2’,3’一不饱和核苷, 由于氟原子的体积小且具有强烈的电负性,能参与氢键作 用,因此在核苷的糖基上连接氟原子会影响整个核苷结构的 电子分布,使其化学稳定性增加。大量氟取代的核苷类似物 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及良好的化学和药理学性质。因此 嘧啶碱基的5一位以及核苷糖基的2‘一和/或3‘一位氟代核 苷系列化合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化学稳定性及抗病毒活性被 广泛研究。z’/3’一氟取代使G’一G’键的电子云密度降 低,增加与Tyrll5富电子芳环的K一“相互作用,因此2’/3’ 一氟代一2’,3’一不饱和核苷的研究倍受关注.
关键词:I型HIV痛毒逆转录酶抑制剂
生物电子等排原理
中图分类号:R97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738{2009}03-0170—04
Review of the study of str’ueture modification of HIV NRTIs
on
the principles of bioisosterism
2.3核苷的构象(构型)类似物
核糖或脱氧核糖在自然界
中总是以D构型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问内科学家研究的核 苷或核苷类药物大多是以D构型为主.如AZT、d4T等直到 第一个被批准用于临床的L型核苷类抗病毒药物3Tc的出 现,L构型的核苷类药物才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此后,人 们合成了大量的非天然L一核苷及其类似物并进行了生物 括性筛选,而且对其抗病毒活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啪]。 研究发现,HIV--1逆转录酶(HIV--1RT)’线粒体脱氧
active
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作为RT的特异性抑制 剂,是临床最早应用的一类抗HIV药物.至今仍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7】.目前临床应用的HIV--l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 剂(NRTl8)共有7种:即AZT、ddI、ddC,d4T,3TC、FTC、 abacavir(ABC);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3种:
an

kind of specific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and the earliest clinicsl applications of anti—HIV drugs,are still playing
can
important role.In the treatment of AIDS,NRTIs

new drug
with low toxin。
high bioavailability and powerful effect.This paper is
KEY
attempted review of the study and
research in this field.
WORDS:HIV—lINRTIs;bioi.4
D一,L—p~3’一氟代一2 7,3’一不饱和一4一硫代核
苷[16]:在核苷类化合物的降解过程中,核苷磷酸化酶把核苷 的糖基水解后导致化合物失活,而根据电子等排原子得到的 4’一硫代核苷对这种水解作用具有抵抗力。因此.4’一硫代 核苷会是一类非常有开发前景的化合物. 在人PBM细胞中,D一构型化合物无显著的抗HIV一1 活性・但L一核苷如10(EC50一0.13pM;EC,o=1.7ⅡM)及11 (Ec50=0.031v.M;|EC∞=0。35vtM)具有活性且无显著毒性. 然而lo和11对M184V变异毒株产生严重的交叉耐药性。
l HIV-1
(AzT+311c+ABc)㈣】.
NRTIs的应用有效地缓解症状,延长病程,对治疗 AIDS有很好的效果。然而由于耐药毒株及毒剖作用的出 现,NRTls的疗效受到很大限制,因此研发高效、低毒、耐突 变的新型NRTIs仍然是目前的热点之一。并且有多个化合 物已进入临床试验,如SPD754[(一)一dOTC]、Amdoxovir (DADP)及F—ddA等Do,n]。 由于NRTIs/NtRTIs只有作为天然底物的类似物才能 发挥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和链终止作用,因此。目前对新型 NRTIs的研发思路通常是以上市的该类药物为先导化合
--4’一硫代核苷[”“5】,在人PBM细胞中,在D一系列中,化 合物12a(EGo=1.3,uM),13a(EC∞=11.6/zM),16a(EC∞
=8.1tlM),17(EC∞=43.6“M),18(EC∞=80.5“M),19
(EGo=1.2vM).具有中等抗病毒活性,但19具有较高的 细胞毒性【”】. 电负性较强的氧被硫取代后,削弱了氟乙烯基与 Tyrll5芳环之间的Ⅱ一霄相互作用,因此活性不高. 在L一系列核苷中,化合物12b、13b和18b具有抗HIV 活性(EC50分别为0.12,0.15,1.74flM)。且无显著的细胞毒 往.但12b与D一构型化合物都对HIV—lMl84V产生交 叉耐药性.原因可能是范德华半径较大的47一硫原子与变 异株的Vall84的侧链之间较大的空间位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