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姓名的翻译原则
[摘要]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译名的翻译及其统一的问题引起翻译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以英语人名的汉译为例, 探讨了英语人名的翻译原则。
[关键词] 英语翻译原则
姓名与社会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姓名可以折射文化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姓名需借助语言来标记,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透过姓名这一窗口,我们可以对社会与文化有所了解。
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透视古迹今中外深远的文化底蕴,一睹世界文明的风采。
就英、汉两种语言里姓和名的数量来说,虽然人们统计的数字相去甚远,但可以肯定地说,英语里的姓大大多于汉语,而名却大大少于后者。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
国际交往的增多使译名的翻译及其统一的问题引起翻译界的重视。
名称翻译的总原则是音译[1],即按照英语名称本身的发音翻译。
音译的方法虽然简单,但声音往往只能为我们寻找正确的译名提供线索而非标准答案。
因此,在翻译英语名称时还要遵循另一个规律,约定俗成的规律,即指按照被广泛和普遍使用的英语名称的翻译版本进行翻译,尽管有时这些版本不符合这些人名本身的发音。
英语名称的翻译涉及人名、地名、书名、刊物名称及商标名称等诸多方面。
本文主要探讨英语人名的翻译原则。
英语人名和汉语人名一样千差万别,丰富多样。
汉字可供选择的同音词很多,选择不同的汉字译同一英文名字,就会把读者弄糊涂,搞不清究竟说的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不同的人。
如早期同一外国人名曾出现多种译法:Phillip 至少曾有七种译名:菲利普,菲利蒲,菲力普,菲力蒲,腓力普,腓利普,腓力,而William 的译法也有五种:威廉,巍联,卫连,维涟,雯莲,,如果Elizabeth被翻译成“伊丽莎白斯”,大多数人可能就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了,因为Elizabeth通常被翻译成“伊丽莎白”,所以译名必须统一。
有些英语人名后缀部分比较有规律,这些规律会影响读者对文章原始信息的理解,掌握并恰当地使用这些规律,在翻译时就会避免出现问题甚至会引起一些误解。
翻译时选用汉字时要尽量一致,如:Fairbridge, Broodbridge 中的-bridge这个后缀现在都统一译为“布里奇”。
由于大多数汉字都有意义,易引起联想,因此翻译时除了用字统一,还需要有选字标准,如名从主人原则、约定俗成原则、简略原则、用字尽量不带意义原则等。
1.名从主人原则
名从主人原则是指根据英美人士姓名的习惯顺序,先名后姓地音译成中文,要注意翻译英语人名时的一些细节,如人名的翻译应使用的正确格式等,如David Copperfield译为大卫.科波菲尔。
说英语国家人士的名字,有时同形不同音,应注意不同的发音。
如Berkeley 在英国读/ba:kli/,译为“巴克莱”,而在美国读/bə:kli/,译为“贝克莱”。
有的英语人名中的读音不规则,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如Maugham 中的gh不发音,汉译应为“毛姆“。
有些外国人的名字听起来像中
国人的姓名,如John Leighton Stuart,译成司徒雷登(美国),Pearl S.Buck 译成赛珍珠(英国)等。
这种译法虽然不规范,但已为人们熟知并广泛使用,因此就一直沿用下来。
2. 约定俗成原则
有些译名的约定俗成的发音有明显错误,但已通行已久,固定下来,即使不符合音译标准,也不必更改。
如Eden 音为/i:den/(伊登),但习惯译为“艾登”。
此外,外国人的姓名一般不宜汉化,以保留其民族特色。
但有些传统的习惯译法,尽量不要更改,以保持历史的一致性,不致引起误解。
这就要求译者勤查多问,对政治、经济、文化中的著名人物有所了解。
一些英语人名的翻译版本是约定俗成的,它们已为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接受。
如Bernard Shaw 译成肖伯纳,不是伯纳. 肖。
虽然这样翻译有汉化的嫌疑,也不符合先名后姓的格式,但多年来翻译界一直沿用此种译法。
Bethune 统一译为“贝休恩”,但加拿大医生Norman Bethune译名为“诺尔曼·白求恩”;Marx 一般译成“马克斯”,但伟大导师译名为“马克思”。
3. 简略原则
姓名中不重要的辅音可以省略,因为姓名长到四个字以上,中国读者记忆起来便有麻烦。
简短些容易让读者记忆,如Engels 译成“恩格斯”不是“恩格尔斯”,Shakespear 译成“莎士比亚”,而非“莎克士比亚”,MacDonald 译为“麦唐纳”或“麦当劳”,而不是“麦克多纳尔德”。
由于外国人名长,传统的译法是只译姓不译名,大家都知道William Shakespear是英国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不必称为“威廉. 莎士比亚”。
当然也有姓名同时译出或只译名不译姓的情况,如Thomas Edison (托马斯. 爱迪生),意大利科学家Galileo 就被译成“伽利略”,只译名不译姓。
4.用字尽量不带意义原则
音译采用译音表中所规定的汉字,尽量不要使用那些容易引起联想的字,以免造成错误概念,如Kulessa译为“孔雷飒”,却不能译成“裤里塞”。
译名一般不使用带有明显褒贬意味的词,如Bumble 译为“本伯”,而非“笨伯”。
此外,用词不生僻,读起来要顺口。
但是我们也可以利用联想来译某些名字,如女性名字可采用带有女性附加色彩的字词,用花草珠玉等字眼表明女性的身份,如Mary译为“玛莉”,玛字利用玉旁,莉字利用草头,读者一看就知道是个女性的名字。
此外,英语姓名后有“Jr”,即Junior 得缩写,其意为此人与其父同姓同名,“Jr”汉译为“小”,冠于姓或全名之首,如John Kennedy的译名为小约翰.肯尼迪。
姓名是指代社会成员的符号[2],在人际交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交际过程一开始,交际者遇到的问题往往是需要了解对方的姓名,以便交际正常进行。
比如,在称呼,介绍,问候语中,姓名是比不可少的,离开姓名,人际交往几乎无法实现。
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国际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经常与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交流或需要到异文化环境中去生活或工作,姓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使
交际畅通,在特定的环境中使用某种文字的姓名是一个交际策略问题。
运用这个策略可以有助于交际的正常进行。
因此,姓名翻译得是否恰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信息的传递。
参考文献:
[1]郝丽萍,李红丽,白树勤. 实用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54.
[2]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外研社,199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