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是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3~8分,且伤后昏迷或再昏迷>6h 的颅脑损伤,早期救治效果对伤者的存活、预后起决定性作用[1]。
大量研究表明30~33℃亚低温对脑损伤和脑缺血具有显著治疗保护作用,目前成为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救治的一种重要手段。
本研究在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期间,对符合入选条件的5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伤后24h 内入院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 ≤8分),且无其他重要脏器合并伤或功能衰竭者。
共50例患者,男34例,女16例,平均年龄(32.5±8.7)岁。
入院后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采用降颅压、抗感染、对症支持等治疗。
主要脑损伤病理类型为:弥漫性脑损伤17例,外伤性颅内血肿20例,广泛脑挫裂伤13例,亚低温治疗组平均年龄(31.8±8.3)岁,入院时平均GCS 为(6±1.5)分;对照组平均年龄(32.2±8.6)岁,入院时平均GCS 为(6±1.6)分。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GCS 评分、脑损伤病理类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2治疗方法1.1.1对照组治疗患者入院后根据CT 及临床检查情况有手术指征者尽早安排手术治疗,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脉搏及血压等变化。
保持呼吸道通畅,尽早行气管切开,同时予以脱水、止血、抗感染、神经营养、对症及支持治疗。
其他治疗及监测项目与亚低温组相同。
本组也采用与亚低温治疗组同样的降温毯等方法将患者RI 控制在31.5~34.9℃。
1.1.2亚低温治疗采用水循环式降温毯(美国Medi 公司,Gya 型)降温。
该机一部主机可同时接两床降温毯,毯内为流动循环的干净水,开机时水温在6~20℃,可以较快的速度把体温降至33~35℃的设定温度,体温由肛温探头测得(据研究肛温比脑温平均低0.33℃左右)。
冬眠合剂为NS 500m L +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 及杜冷丁200mg 组成的混合溶液,维持静脉滴注,一般在诱导降温时为40m L /h ,亚低温治疗维持时为10mL /h 。
亚低温治疗维持1~7d ,低温治疗和复温过程中若有寒颤发生,可予安定或硫酸镁肌注或静滴。
25例患者均在入院时行头颅CT 扫描,根据颅脑损伤类型直接采用亚低温治疗,行床旁监护仪(美国HP 公司)连续监测体温(T )、心率(HR )、血压(BP )、呼吸(R )、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 2)、颅内压(1CP )。
每隔4~12h 定期抽血测定血气、血糖及血电解质。
冬眠肌松合剂用量和速度根据患者T 、HR 、BP 、肌张力等调节。
本组患者入院后开始亚低温治疗的时间为1~22h ,平均(10.6±5.4)h ,直肠温度(RT )维持在31.5~34.9℃,平均(33.4±1.5)℃。
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为1~7d 。
当ICP 降至正常后24h ,停止亚低温治疗。
采用大约每4h 复温1℃的方法,在10~24h 将患doi :10.3969/j.issn.1006-5725.2010.12.053作者单位:529600广东省阳春市人民医院ICU (翁伟),急诊科(刘炳博),外二科(柯华)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25例翁伟刘炳博柯华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体会。
方法:5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
亚低温治疗组25例,均于伤后24h 内进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为32.0~35.0℃;脑温度为33.0~35.0℃,持续1~7d 。
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 )及血糖变化。
对照组25例采取常规治疗方法,降温但未使用冬眠疗法。
结果: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高ICP 、高血糖征分别显著下降(P <0.05);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低,预后显著改善。
结论:亚低温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颅脑损伤;亚低温;脑保护[7][J ].中国内镜杂志,2006,12(3):330-332.禚元清,张晓慧,菇东跃.糖尿病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围手术期的治疗(附200例临床观察)[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6(2):128-129.(收稿:2010-02-01编辑:李强)者RT 复至37℃左右。
1.3结果评定50例患者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COS 评估法判定疗效。
结果分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
1.4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x ±s 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两组间等级资料用卡方检验。
以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患者预后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病死率低于对照组,而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 <0.05)。
见表1。
2.2颅内压的变化亚低温治疗组患者ICP 值从患者体温降至亚低温状态24h 内开始下降,到伤后第3、7天时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而且降至正常范围内。
见表2。
2.3血糖的变化亚低温组患者治疗24h 以及伤后第3、7天血糖值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
见表3。
3讨论目前医学界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3℃,深度低温17~27%,超深低温l6℃以下[2]。
实验证实轻中度亚低温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并且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
临床上一般应用32~35℃亚低温治疗重型脑损伤患者。
颅脑损伤是指头部受到暴力伤害而引起的脑震荡、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脑水肿等。
急重症颅脑损伤是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重型脑损伤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文献报道GCS 3~8分重型脑损伤病死率在25%以上,而GCS 3~5分特重型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50%以上,生存质量亦较差。
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及时手术,加强术后监护和有效防治并发症,重型脑损伤病死率仍在20%左右[3]。
亚低温治疗组入院时GCS 为(6±1.5)分,经辅亚低温治疗,病死率为8%(2/25);对照组入院时GCS 为(6±1.6)分,其病死率为20%(5/25),经统计学处理两者病死率有显著差异,说明32.0~35.0℃的亚低温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时间窗是指从脑损伤到实施亚低温治疗的时间间隔,不同时间窗对脑损伤的疗效和临床预后不同。
大量文献报道,重型脑损伤患者的亚低温治疗时间实施越早越好[4]。
本组患者伤后1~22h 开始降温,同时根据病情及时间,对伤后病情重、呼吸不稳定或伤后时间较长的部分患者,采用了较大剂量肌松剂诱导及完全机械通气的方法,在2~3h 内把患者直肠温度降至理想水平。
治疗时程即亚低温治疗的持续时间。
目前权威看法是,如果无严重并发症,不伴有颅高压的患者,24h 为其适宜时程,而伴有颅高压患者,亚低温治疗应该持续到颅内压正常24h 以后。
复温不易过快,否则会导致脑水肿反弹,造成再损伤;也不宜过慢,过慢也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Clifton 等[5]研究发现复温过快会加重脑损害。
目前多主张自然复温,也就是停止亚低温治疗以后,每4h 复温1℃,在12h 以上复温到37℃左右。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的高血糖反应,是影响患者预后重要因素。
亚低温治疗可抑制脑损伤后急性期的高血糖反应,与相关的研究一致[6]。
这可能是因为亚低温治疗抑制伤后儿茶酚胺等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同时也抑制脑损伤后白细胞三烯生成和释放。
4参考文献贾军,钟天安,叶宇,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研究[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8(6):610-612.舒志强,姜新建.亚低温治疗脑损伤的现状与进展[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86-88.贾军,叶宇,钟天安,等.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S-100B 蛋白含量分析[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8,7(12):1245-1248.Lanralyn A ,Mclntyre ,Dean A ,et al.Prolonge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after traumtic brain injury in adults :a systemic review [J ].JAMA ,2003,289(22):2992.贾军,钟天安,叶宇,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研究[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8(6):610-612.李国泰,曾振盛,陈盛强.局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9):1020-1021.(收稿:2010-02-02编辑:李强)[1][2][3][4][5][6]表1亚低温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预后比较组别亚低温组对照组例数2525良好1710中残46重残23植物生存01死亡25例注:χ2=0.58,P <0.05表2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ICPx ±s ,kpa组别亚低温组(NS )对照组治疗前26.8±5.426.2±5.8治疗后24h21.5±2.1*25.3±1.8伤后3d16.7±3.2*22.4±2.9伤后7d14.2±3.2*21.8±3.2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1例数2525表3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糖变化组别亚低温组对照组治疗前11.4±2.811.2±3.2治疗后24h8.6±3.3*10.4±3.5伤后3d6.2±3.2*9.6±3.1伤后7d5.8±2.2*10.1±2.6x ±s ,kpa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例数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