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太阳直射点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太阳直射点
试绘出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90°
45°
90°´N 66°34´ N
0° 23°26´N
23°26´S
夏至日 二分日 冬至日
66°34´S 90°´S
试绘出太阳直射10°N时正 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图
正午太阳高度
90°
45°
10°
90°´N 66°34´N
10°N
23°26´N 0° 23°26´S
√ C.5°~15°
D.60°~70°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地理现象的关注程度,学生只要
了解北京夏至日的昼长约14时51分或日出时间约4:30
就很容易选出答案D。
依据教材插图(高上册第21页图)中的信息纬度60 ° 的最大昼长为18时29分,得答案D。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一)、在一天内的移动
1、移动规律: 始终向西移
80°S
66°34´S 90°´S
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①、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2006年广东卷)如图,回答下题
.若 AB 弧表示夜弧,则 D 点的日出时刻是 B
A.21 时 30 分
B.2 时 30 分
C.8 时 00 分
D.3 时 30 分
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①、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1. 根据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占所 处纬线圈的比例)来计算
思考
在太阳直射的纬线上,太阳高
度相差1°,经度相差多少?
0° 306°0°150A°E(14点)
0° 30° 大于150°E(14点多) 60° A
0°
23°26
’N
120°E
120°E
等太阳高度线图
例1,读汕头周边地区某日太阳高度分布图。
1.a点的纬度是___6_8_°_2_6_′_N___。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长
5∶30 9∶09 11∶25 13∶56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D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②、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
2.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的地方时求算 昼长=2×(12-日出时间) 昼长=2×(日落时间-12)
3.根据地球的对称性求算 例如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但纬度度数相同的两地, 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4.根据纬度来判读昼长长短
(2002年上海)下表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 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1-3题。
30°E 2小时后
30°E 2小时后
30°E
30°E
3小时后 30°E
2、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1)、极点
太 阳
90°
高
度
(2)、非极点地区
太 阳
90°
高
度
时刻
时刻
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的 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没有 变化的,其太阳高度始终等 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非极点地区的太阳高度在一日 内是有变化的。 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即当 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上图B)。
三、在一年内的南北移动
1、移动规律
夏至日 (6月22日)23°26´N春分日 (3月21日)
秋分日 (9月23日) 0°
冬至日 (12月22日)
冬至日
23°26´S
(12月22日)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N
N
S
S
太阳直射点南移,南半球昼变长
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变长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11.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 18时除外),Q点在该经线上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B.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 C.密集分布于南北极圈之间
√D.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
N
高考考点:晨昏线的移动规律。
S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40°N
10°N
(2008·四川卷)右图各线示意不同纬度①~⑤地的 白昼长度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若图中①地位于北半球,则a点时刻应为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右图五地中
A.③地纬度高于②地 B.④地位于赤道附近 C.①地、⑤地白昼长度变幅最大 D.②地位于极圈之内
图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
南半球
图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
线的交点。完成8~9题。
8.若Q点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Q地
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A.北半球、10月 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月 D.南半球、8月
高考考点:根据日出日落地方时推断昼夜长短,空间定位
9.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则Q地的纬度可能为
A.30°~40° B.45°~55°
24h
12h
0
90°´N
66°34´N
23°26´N 0° 23°26´S
夏至日 二分日 冬至日
66°34´S 90°´S
试绘出两分、两至日昼长的纬度变化
24h
12h
0 80°N
90°N 60°N
10°N
30°N
0°
30°S
80°S
60°S
90°S
试绘太阳直射10°N 昼长的纬度变化曲线图
绘制6月22日日出时刻的纬度变化图
12时 6时 0
90°N 66°34′N
30°N
0° 30°S
66°34′S 90°S
下图为6月22日四地日出时刻与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
日出时刻 (时)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三地的纬度 ① 23°26′N
12 ④
② 0°
6
② ①
③ 66°34′N
④ 的半球位置
③
正午太
23°26′ 46°52′ 66°34′ 90° 阳高度
2.设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c点的地方时为T,则 D
A.H<60度,T>13时 B. H<60度,T<13时
C. H>60度,T<13时 D. H>60度,T>13时
3. a、b、C三点中,此时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
是___a__。
a
45°
b
60°75°
汕头
C
3、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一、某一时刻的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影响
1、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经度:找出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 纬度:四个特殊节气;
根据光照图上的信息确定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约7.8°/月;
30°E
75°N
0°,30°w
5° 5°S,90°E
15°N,45°E
2、太阳高度分布 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地方时、北京时间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计算; 昼夜长短的变化; 推断与图示时间相关的日期(节气)、季节及地理现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