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朝宦官权力是如何一步步变大

明朝宦官权力是如何一步步变大

明朝宦官权力是如何一步步变大的
明建国之初,朱元璋以历史上宦官祸国乱政为鉴戒,对宦官严加
控制。
朕观《周礼》,阍寺不及百人,后世多至数千,卒为大患。今虽
未能复古,亦当为防微之计。此辈所事,不过供洒扫,给使令而已。
若求善良,百无一二。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
驭之道,但当使之畏法,不可使之有功。有功则骄恣畏法则检束,
自不为非也。
此外,还明确规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穿戴外臣衣服、
帽子,官阶不得超过四品,政府各部门不得与宦官公文往来,等等。
朱元璋仍不放心,又特地在一块铁牌上刻“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
者斩”,以示震慑。洪武六年(1373)十一月,特命廷臣考究前代
纠劾内官的办法。礼部议置内正司,设司正、司副各一人,专门纠
察内官失仪及不法的行为。据史载:洪武十年(1377)五月,有一
个内官因在内廷时间较久,偶而言及政事,当即被太祖斥遣归还乡
里,并令终身不得叙用。同时,还禁止内官识字。洪武末,太祖重
新整顿宦官机构,定十二监及各司局,并制定宦官的品秩和待遇:
这样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宦官的权力。
建文帝嗣位,一遵祖训,对内臣的限制更加严格。成祖初临朝,
也警惕宦官擅权,他曾说:“朕一遵太祖训,无御宝文书,即一军
一民,中官不得擅调发。”当时有个宦官私自调用应天府工匠为其
服役,事发后,成祖立即诏命锦衣卫逮捕治罪。
但不久,这些禁令全部破坏了。如:永乐元年(1403),镇远侯
顾成、都督韩观、刘真、何福等出镇贵州、广西、辽东、宁夏诸边,
“乃命宦官中有谋者,与之同行,赏公侯服,位诸将上。未几,云
南、大同、甘肃、宣府、永平、宁波亦各相续谴使。八年,设京营
提都,使内臣监军。是为宦官典兵之始。元年,遣中官侯显使乌斯
藏。马兵使爪哇、苏门答刺诸国。是为宦官奉使之始。三年,遣中
官山寿率骑兵出云州,郑和、王景弘等率舟师下西洋。是为宦官专
征之始。十八年,置东厂,以内监掌之,使刺外事。是为宦官预政
之始”。
由此,明成祖时宦官的权力增强。这就为后来的宦官之祸埋下伏
笔。
至洪熙元年(1425),仁宗派遣郑和(宦官)领下番官军守备南
京。从此以后,宦官领兵之例便相沿不革。同时又派王安(宦官)
镇守甘肃,于是,各省皆相继派宦官为镇守。宣德四年(1429)宣
宗特于宫中设内书堂,命大学士陈山专授小内使书,从此,太祖不
许内臣读书识字之制也被废除了,甚至特赐金英、范弘等宦官免死
诏。
但是,总体来说,宣宗对于宦官的管理还是很严格的。
到了英宗,其登基时年幼,对于从小在自己身边的照顾自己的宦
官有着一丝的依赖和信任。宦官王振就利用英宗的这种心理和年少
人爱玩的天性,极力怂恿英宗不理朝政。前期的时候有“三杨”的
制约和太皇太后的约束,王振倒也不敢过于放肆。等到杨士奇、杨
荣和张太后过逝以后。没有人能制约王振了。此时他对上蒙蔽皇上,
对下欺压群臣,架空了皇上的权力。以图来控制和威慑百官,大权
独揽。宦官专政的时代也就从此开始。
“土木堡之变”后。后来英宗通过“南宫复辟”又当上了皇帝,
转而更加信任奸臣石亨、徐有贞和宦官曹吉祥等人。而石亨和曹吉
祥利用英宗昏庸无能,内外勾结,把持朝政。朱元璋规定的宦官不
得与外臣勾结的规定遭到了破坏。
宪宗时,汪直等宦官专权弄权是积重难返。
武宗即位时才十五岁,对于政事不熟悉也不感兴趣。天不亮就得
去视朝,并且觉得各部府大臣都有奏不完的事情,特别是御史、给
事中等言官爱挑剔这,挑剔那的。明朝规定言官有言论自由的规定,
并且说对了有赏错了也不罚,本意是为了让朝廷能广开言路。对于
这一切,武宗都感到厌烦。宦官刘瑾趁机独擅朝政。后来刘瑾虽然
被杀,但是此后皇帝对于宦官的约束也就软弱无力了。
神宗时之矿税使(宦官充任),简直无处不受其害……
宦官不仅有权有势,还可以荫弟、荫侄、封伯、封公,由此甚至
出现人们皆争相“自宫”以备其选。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
记载,正德二年(1507)九月,武宗曾严申自宫之禁,但有潜留京
师者论死。
但由于当时宦官格外宠倖,愚民不受其禁,不少人阉其子孙以图
富贵,有的一村中自宫者数百人。嘉靖、隆庆以后,自宫的人更多。
这就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宦官权力之大,以及其影响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