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卷・第6期2007年12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SuzhouEducationInstituteVol.10,No.6
Dec.2007
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复句研究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明显滞后了。鉴于明清小说复句研究的现状,本文在利用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以大量的语言事实作为基础,运用定量、定型、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玉娇梨》中带有因果关联词语的复句进行描写和分析。一、主语的位置(一)表因关联词单用时1、主语用在表因关联词语前⑴苏友白因心中胡思乱想,不曾防备,吃了一惊。(5.59)②⑵白公也笑道:“小弟为不做诗,罚了许多;今诗既做了,年兄自然要饮,有甚疑心处,难道是假的不成?”(1.11)2、主语用在表因关联词语后⑶只因妹子以婚姻相托,他再三推辞,不肯应承,妹强逼其故,他万不得已,方才吐露前情也。(16.174)3、主语承前省⑷吴翰林奉诏,即当进京,因要会白公,交还无娇小姐,只得在家等候,一面差人迎接。(5.54)⑸你不记得老爷在京时,只为恶辞了杨御史亲事,后来弄了多少风波。(10.107)⑹他女儿诗才果妙,此老择婿果严,只因为求婚不从,几乎连性命不保。(14.157)例(4)、(6)皆承前省略主语,例(4)省了主语“吴翰林”,例(6)省略主语“他”,例(5)为承前省略宾语,例(5)省略的宾语为“老爷”。4、因分句主语非承前省略⑺只因久不捉笔,一时在做不出。(8.91)⑻为前日婚事不成,竟瞒着我,将年兄名字暗暗揭上堂去。(3.29)⑼只缘儿女累,染出病中身;若无儿女孝,谁救病中亲?(12.132)这种情况只是在本句中因果关联词前后没有出现主语,但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出主语。可见,表因关联词单用时,因分句主语的位置相对灵活,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经常出现主语省略的现象。(二)表果关联词单用时1、主语用在表果关联词语前⑽这苏相公才貌兼全,我故转要与他。(4.43)2、主语用在表果关联词语之后⑾况此时前厅忙乱,无一人到后园来,故苏有白放心大胆,走到亭子上来,四下观望。(9.102)⑿小姐见苏友白去后,张轨如诗思更佳,心下狐疑,遂不敢轻易向白公开口,故张轨如犹得高据西席,洋洋得意。(11.119)3、主语的承前省略⒀后来他令爱死了,小弟还只管恋恋何用,故此辞出。(17.186)4、主语的非承前省略⒁今早见风日好,恐怕错过花期,所以约了苏老先,不速而至。(1.3)可见,在单用果连词的因果复句中,果分句中的主语的位置也是比较灵活的,可前,可后,也可省略。(三)因果关联词搭配使用时因果关联词搭配使用时,主语出现的位置理论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玉娇梨》因果复句研究李凤启耿言海阚洁(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明清小说复句研究目前仍是薄弱环节。本文选取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代表作之一的《玉娇梨》①一书,就其中的因果复句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加深对复句的性质及其发展、演变的认识,对汉语史的建构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关键词】明清小说因果复句【中图分类号】H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07)06-0079-03
表因关联词表果关联词第一种主语……主语第二种主语……主语第三种主语……第四种主语……主语第五种主语……主语第六种主语……第七种……主语第八种……主语第九种……
![收稿日期]2007-9-22
[作者简介]李凤启(1975—),男,安徽萧县人,徐州师大文学院硕士;主要从事近代汉语研究。耿言海(1983—),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师大文学院硕士;主要从事训诂学研究。
阚洁(1982—),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师大文学院硕士;主要从事近代汉语研究。
792007年12第10卷・第6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下面我们看该书中的实际用例情况:第一种句式:没有对应例句。第二种句式:没有对应例句。第三种句式⒂原来吴夫人因无娇小姐日夕思念父亲,心中愁苦,故同他到后园散闷,却不在房里。(4.43)第四种句式:没有对应例句。第五种句式⒃昨因舍妹在楼头窥见吾兄才貌,又见挥毫敏捷,以为太白复生,对小弟说了,故小弟望思一面;不意果从人愿,得会仁兄。(13.145)第六种句式⒄因他无意做官,故不曾入阁。(20.224)第七种句式:没有对应例句。表果关联词前后若有主语,如果主语和表因关联词的主语相同,则承前省略,若不同则出现在表果关联词的后面而不是前面。但是因果关系如果是结果在前,原因在后的,主语则可放在表果关联词语前。如;⒅妹子所以借避祸之机,劝家母来此相依,实为有一段隐情,要来谋之姐姐。(16.174)第八种句式⒆原来这吴翰林就是白公的妻舅,……又与白公是同年;又因诗酒往来,因此三人极相契厚,每每于正事之暇,不是你寻我,就是我访你。(1.3)第九种句式⒇因慕贵府山水之妙,故到此一游。(16.176)由此可见,主语出现的位置既有灵活性又有规律性,并不是每一种句式都有相应的例句,只有第三、五、六、八、九种句式有相应例句。且在由因溯果的因果搭配使用因果句中,果分句前是不能出现主语的,这和单用果连词的因果复句是不同的,和现代汉语因果句的代表句式“因为……所以……”是相同的。第九种句式,因分句和果分句的主语都不出现,这种句式使用频率也比较高,体现了语言经济的特点。二多项原因表达的方式(一)表因关联词出现于第一项(21)白公一连吃了四五杯,因是气酒,又吃急了,不觉一时涌上来,便有些把捉不定。(1.8)(22)因想无人陪他,欲要到村中请两个乡宦,又无大乡宦,又不相知,反恐不便;莫若只叫张郎来陪,到是秀才家不妨。(9.101)例(21)、(22)于第二第三项原因前用了表并列关系的“又”,与第一项原因是并列关系,共同构成原因分句。(二)表因关联词语出现于第二项(23)嫣素道:“前日小姐亦作此想,又因面试张郎红梨花曲,乃一时新题新制,与前二诗若出一手,岂复是盗窃郎君之作耶?”(9.102)(三)第一项第二项都用表因关联词语(24)白公道:“一来为小弟暮年无子,二来因老妻去世太早,娇养惯了,所以直至今日,尚未许聘。”(1.12)2.4不用关联词语而表因(25)今见苏有白从村里来,又见要求吴翰林作媒,故一语就猜着了。(10.112)有时也用一者二者三者表示多项原因。(26)他说道,本当从命,一者令郎高才,柔弱小娃岂堪作配;二者白年兄无嗣,父女相依久矣,况贵省悬远,亦难轻别;三者年幼尚小,更欲稍待,故不能从教。(3.27)
三因果复句的语义特征(一)因果复句中因分句的语义特征徐阳春《现代汉语复句句式研究》③第四章:“因为p,所以q”句式是“表示分句间存在说明性因果关系的代表句式”。“因为p,所以q”句式的语义特征主要表现为据实性和因果性。“因为p,所以q”句式的据实性特征具体表现在:每一分句所述情况都有据实直叙的特点,即都以现实为依据;第二,不仅据实直叙,而且说话人相信或认定句中所述情况是真的。下面我们讨论玉娇梨中因果复句的据实性。根据因果复句中因分句的实际使用情况,可以找到以下7种因果复句:1、客观性因分句。实事求是的述说原因,这种情况出现的最多。(27)原来苏有白只因昨夜思量过度,再睡不着,到天亮转沉沉睡去,所以起来迟了。(7.76)(28)他女儿诗才果妙,此老择婿果严,只因为求婚不成,几乎连性命不保。(14.157)2、饰词性因分句。用表面现象掩盖事实真相。(29)张轨如道:“生员因去秋乡试,就辞了白老先生,故得至此,而亲炙道德之辉。”(17.184)3、伪词性因分句。捏造事实,说假话。(30)每欲泥首阶前,因无颜面,故令门生今日代为请荆。(11.116)4、谦词性因分句。谦虚的说法。(31)白公道:“学生老人,无用于世,故借此山水,聊以娱闲。柳兄青年秀美,自是金马玉堂人物,何亦徜徉于此?”(18.199)5、谦词兼饰词性因分句。(32)苏有白道:“晚生性既疏懒,又短于吏治,故急急避去,以免旷官之最,理所宜也。怎敢劳堂翁垂念。”(18.199)6、恭维性因分句。(33)苏友白答道:“学生偶而看月到此,因闻佳句清妙,不觉手舞足蹈,失声唐突,多得罪了。”(6.67)7、推测性因分句。推测的根据,即因可真可假。(34)我想此一定是这媒婆人微言轻,不足取信,因此欲烦贤契与我道达其意。(4.49)例(27)、(28)是实事求是的客观叙述。例(29)张轨如离开白家不是因为乡试,而是他盗用苏友白诗的实情被识破后,无法存身。例(30)是苏有德行骗之词,纯属捏造。例(31)
80第10卷・第6期2007年12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SuzhouEducationInstituteVol.10,No.6
Dec.2007
白公称自己“无用于世”,实属谦词。例(32)是苏友白为免于治罪而为自己开脱的话,既有谦词又有饰词。例(33)是苏有白恭维王文卿、张轨如的话,实际上心里是不以为然的。例(34)据文意,苏友白拒婚,不是因为媒婆人微言轻,而是苏友白错把无艳小姐当成无娇小姐,不合己愿,才坚辞不就的。由此看来,用现代汉语中的因果关系的“据实性”来解释上面这些例句,是有困难的。比如例(30)我们就不好用“据实性”来解释,因为它的表因部分是纯属捏造的事实,既不是“据实直叙”,也不符合“说话人相信或认定句中所述情况是真的”的规则。其他如(29)、(31)、(33)同样也很难用“据实性”作出很好的解释。可见该书所反映的因果复句之间的关系跟现代汉语因果复句之间所反映的关系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使的我们对因果关系的“据实性”有了新的看法。(二)因果句的语义重心1、由因溯果(35)原来苏友白只因昨夜思量过度,再睡不着,到天亮转沉沉睡去,所以起来迟了。(7.76)2、由果溯因(36)前日要见赛神仙,只为婚姻没有着落。(10.109)(37)妹子所以借避祸之机,劝家母来此相依,实为有一段隐情,要来谋之姐姐。(16.174)例(35)的语义重心应在果分句,即“起来迟了”。例(36)的语义重心应在因分句,即“婚姻没有着落”。例(37)的语义重心应在因分句,即“要来谋之姐姐”。所以,不论由因溯果,还是由果溯因,语义重心都在后一分句上。四、因果句中的因果套用现象(38)姤者遇也,姤者又婚姤也,故所遇皆婚姤之事,故许他寻的着。(17.189)(39)原来白侍郎虽在西湖游赏,却因杨御史在此做都院,恐怕他知道,只说前番在他家扰过,今日来打抽风,因此改了姓名──因“白”字加一“王”字,只说是皇甫员外──故无人知道(16.176)(40)只因在灵谷寺看梅,看见此兄壁间题咏清新,故而留意;又见学院李念台取他案首,因此欲与小女为媒。(12.124)(41)──此时是十月初寻,正是白云红树,故杨御史说此一句,盖为时景而发。(2.21)例(38)第一个“故”是承原因而表的结果,第二个“故”是承前因果而表的结果。例(39)是用了“因……因此……”因果句式充当“故”的原因。例(40)第一个分句用“因……故……”的因果句式充当整个因果句的原因之一,它和第二个分句一起构成整个因果句的原因。例(41)的结果部分“……,盖为……”,本身是一个因果句。五、结论1、因果关联词单用表原因的以单音节的因连词为主。单用表因关联词107句中,单音节因联词105例(其中因92例,为12例,缘1例),占全部单用表因关联词的98.13%。表结果的关联词也是以单音节为主,在单用果联词的125例中,单音节88例,占全部单用表果关联词的70.40%。2、单用表因关联词107句,单用表果关联词125句,因果关联词搭配使用的共91(82+9)句,全书共使用因果句323句。单用表因或表果关联词的使用频率略高于因果关联词搭配使用的情况。3、因果句中,因连词有:因,为,因为,缘,为因等5个;果连词有:因,故此,以,以此,所以,故,是以,因此,因是,是,以致,便,就,遂,才等15个。附表一:单用因连词频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