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和对策摘要:学风建设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水平。
本文通过对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学风状况调查,分析现状及存在问题,就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风现状对策一、调查背景为及时、全面地掌握我校学生的学风状况,了解同学们在学习中的困惑和期待,为我院的2102年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学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我们特进行了一次学风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以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覆盖范围广,全校共有4个系,每个系都有同学参与调查问卷,总共有517同学参与网上问卷答题,收集符合样本总数517份,回收率为100%。
此次调查的问卷内容涉及的问题多,触及面广,包括学风建设中的教学、学习、纪律、公共设施等问题。
问卷不但反映了学生的心声,还得到了我校学生的关注和支持,他们提出了各种自己认为可以改进我校学风状况的有效措施和好的意见。
二、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学生认为目前我校的学风状况如何呢:认为很好的有16.83%,认为较好的有28.63%,认为一般的有44.49%,而认为较差的有4.64%,认为很差的有5.42%。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对我校的学风建设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
并且,我校大部分学生还是努力学习,要求上进的,学校和各系在学风建设中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成绩显著。
但是,对照《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2008〕5号)的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校的学风建设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学生们认为学习风气好或差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22.63%的同学认为是学校管理上的问题,4.64%的同学认为是教师的教风,11.41%的同学认为是社会大环境,17.02%的同学认为是学生自身原因,43.71%的同学认为是校园文化氛围,以上都是学校架构上的情况。
而表现在学生身上的具体情况又怎样:7.93%的同学认为是浮躁不踏实,考试突击,9.86%的同学认为是创新性不强,缺实践能力,8.7%的同学认为是满于现状,进取心不强,另外有1.74%的同学认为是抄袭作业,时有考试作弊。
下面我们从教学和学生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来分析。
(一)教学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高职院校调整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其教学过程各环节管理,高职教育必须突出高职教育新的特点。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部分高职院校在安排教师、教室、实验室等方面的困难急待解决。
1、部分教师精力投入不足,一部分教师未能摆正教学位置,功利思想比较严重。
有的教师备课不够认真,教学内容多年不变;个别教师热衷于在校外兼课,搞第二职业,在学生中造成负面影响。
调查中有6.38%的同学在课后经常与老师沟通,偶尔聊聊的同学达到61.70%,从未沟通过的竟达到31.91%。
2、教师对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紧迫性认识不足。
许多人对以教学为中心的意识不强,广大教师自觉参加教学改革的面不广,学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人文素质薄弱,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还相当严重。
调查中有6.58%的同学对所学的专业不满意,64.80%的同学对所学专业前途迷茫,只有28.63%的同学对所学的专业满意。
3、教学经费不足,影响了教学设施、图书资料与教学手段的更新以及学科、课程等的建设速度。
我校自兴建新图书馆以来,图书馆和实验室的设施不断完善,大大促进了师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问卷中有52.80%的同学要求学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一个优雅的学习环境。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验设备陈旧,实验条件简陋,实验技术落后,实验内容不合理,验证性的实验教学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和专业动手能力。
特别表现在一些薄弱学科的实验方面,还有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也还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5、教学体制不尽合理,教学关系没有完全理顺。
由于职称晋升的导向,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激励、竞争、约束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
(二)学生方面1、学习态度。
总的来说,我校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是比较好的,调查中自认为独立完成作业的有51.45%,有16.83%的同学表示自己偶尔抄袭,只有2.32%会经常抄袭。
2、学习环境。
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与周围人物和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
我们的问卷不仅有自我评价,也有对周围同学的评价。
有一道题目也是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的:“你所在宿舍的学习氛围怎样?”有27.08%的同学选择较好,39.26%的同学选择一般。
3、学习纪律。
学校以早锻炼活动作为学校学风建设的突破口,通过早锻炼活动引导学生早睡早起,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逐步纠正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散漫、懒惰和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
那么,学生认为早锻炼上课出勤有效果吗?有34.43%的同学认为有效果,21.47%的同学认为效果显著,40.43%的同学认为效果不明显。
课堂纪律的好坏也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本学期旷课“10节以上”的竟然有21.15%,“5-10节”的有12.23%,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旷课现象在我校是比较严重的,而他们认为旷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23.98%的同学认为是对该课程不感兴趣,22.63%的同学认为是老师讲得不好,10.44%的同学做其他事情。
大多数同学认为上课能否迟到要视情况而定。
4、学生对考试的态度。
在回答“你对学生考试作弊处理的看法是?”时,有23.60%的同学选择应严肃处理,58.61%的同学认为视情况而定,14.70%的同学认为应该放宽处理。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我校学生的考试观念还是比较端正的。
5、学生如何利用课余时间。
大学的课程安排比较轻松,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也就多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有47.2%的同学把时间用来上网,34.43%的同学用来逛街,12.77%的同学用来拍拖,只有4.84%的同学用来撰写学术论文。
大学生该如何合理得利用课余时间,也是一个值得令人思考的问题。
周一至周五期间,除了第一课堂以外,学生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大致为1-2个小时,3小时以上的比例很小,只有11.80%。
如今,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上网成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那么我校的学生上网主要是干什么呢:据统计,有16.83%是用来打游戏的,50.68%用来聊天,只有28.94%是用来学习。
该如何引导学生上网,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学习,是高职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学术性的活动,不但拓宽了我同学们的思维,也增强了校园的学术气氛,我校有21.66%的同学积极参加,66.15%的同学表示感兴趣就参加,但是经常参加一些学术讲座的同学却不多,有10.64%学生表示非强行规定就不参加。
学校该如何开展这些活动,如何去吸引学生的目光,如何做好宣传工作,都是该从长计议的问题。
三、加强学风建设有效措施1、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当代学生理想信念出现偏差是产生学风问题的根源,这就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应当今时代要求和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理想信念教育新路径。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和目的,使学生能在大学的学习中找到人生目标、积极面对挫折;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通过内容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果,增强成才意识;有目的有步骤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动机。
2、抓好教风建设。
端正教风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
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要求与最终结果。
所以,良好学风的形成关键在教风,优良教风是优良学风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和教育服务学生方面缺乏敬业精神,还有部分教师把教书和育人严重割裂分开,为不良学风埋下了伏笔[1]。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每周的政治学习,大力加强对教师的敬业爱岗,服务奉献,热爱学生的师德教育。
重点抓课堂教学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
另外,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立健全教师工作制度,尽快形成教师工作的纪律、监督、考核机制,从而推动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风建设的良性发展。
3、建立完善的学风管理制度。
学风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学风建设得以顺利运行的保障。
在加强学风日常巡查,对旷课、迟到早退等违纪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做好相关考勤记录的前提下,出台相关学风规范的指导文件规范学风管理制度;建立学风反馈机制,定期将学风日常统计情况反馈班主任,建立班主任反馈处理制度,并通过曝光平台定期通报违纪现象;关注重点班级和重点人,对学风存在较多问题的个人和集体进行排查,对学风困难个人进行个别谈话,指导、帮助学风困难班级制定并落实具体的整改措施;将学风情况与班级考核、学生本人、学生干部的考核进行合理化挂钩,提高学风建设成效。
4、结合专业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专业教育是学生职业发展的起点,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把专业教育作为学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为学生的教育管理提供了一种思路。
学院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报考率和就业对口率,保持专业的生命力[2]。
把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全过程,使学生把握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和专业发展趋势,以一年级企业体验实习、二年级实行工学结合和三年级毕业实习的“三年三阶段”模式,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学生主观层面抓好学风建设。
5、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加强学风建设,必须重视网络道德教育。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网络的引导,高职院校要开通红色网站,制作思想政治教育网页,在网上建立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阵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园各种网络平台进行渗透教育,例如利用短信、qq、bbs、博客和微博等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加强舆论引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
通过拓宽与深化网络德育,自觉抵制消极、低俗、腐朽的网络文化,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促进学校学风建设。
总之,各校学风建设应在遵循高职学生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特色开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完善的管理机制,在专业教育的推动下,师生全员动员,共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1]杨建.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3):109.[2]成光琳.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3):38.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一般研究项目(2008jyxm66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国春(1969—),男,安徽全椒人,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