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族关系的处理
明清两朝对民族关系的处理——“明修长城清修庙”
明朝
清朝
民族政策
防御政策
怀柔政策
相庙,胜抵十万兵”——乾隆
体现民族政策的措施(史实)
进一步加固、增修长城
1.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并在山庄周围修建了宏伟的喇嘛庙。
2.清朝统治者经常在夏季前往避暑山庄和附近的木兰围场,接见蒙古王公、西藏政教首领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利用联姻、宴饮、围猎等手段,与他们联络感情。
启示
1.要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热爱祖国,坚决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3.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国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和主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特点
“恩威并重”,利用宗教,因地制宜。随俗而治
影响
P6上探究题答案(积极和消极)
增进了民族感情,促进了民族团结+p7-3
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差异
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
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德化”政策,但必要时不放弃武力来镇压分裂叛乱活动
最终目的
(共同目的)
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