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题报告】陶渊明生卒年代考论

【开题报告】陶渊明生卒年代考论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陶渊明生卒年代考论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人与其作品受到重视经历了很长的一个时间。

对陶渊明资料的记载,最早的是其生前好友颜延之为其写的《陶征士诔》。

钟嵘《诗品》对其作品有一定评价,认为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到了梁代沈约的《宋书·陶潜传》更是影响后来学者对陶渊明生卒年代的重要文献,萧统对其评价甚高,陶渊明其人其诗开始被世人所关注。

陶诗真正受到较为普遍的重视是从那唐代开始的,唐代李延寿《南史·陶潜传》、房玄龄《晋书·陶潜传》、佚名《莲社高贤传》对陶渊明有了专门的著述。

到了宋代,研究陶渊明出现了一个高潮,这时期编刻陶集达十七种以上,评论到陶渊明的诗话和笔记有七十余种,如苏轼、朱熹、陆九渊、陆游等都对陶渊明进行评价,并且研究的范围也有所扩大。

元代对其研究很少,明代有些增多,到了清代,研究再掀高潮,陶集、评论、专著等等都比达到高潮,逐渐形成了“陶学”。

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陶渊明研究进入近代化时期,于20世纪末叶(1978-1998)出现了陶学研究的第三次高潮。

在这一百年中,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总体状态相对应,陶学研究基本上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到1928年。

此阶段陶学研究是从古典型向近代化的过渡时期。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对其均有较高评价,前者从政治改革家角度对陶进行评价,后者则是从近代学术精神角度出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华书局1955年版)中提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为“境界”中的“第二境”。

在陶学史上,运用近代观念和方法第一个全面而又深刻论述陶渊明的则是梁启超。

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特别推崇陶渊明的人格,认为“他是一位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

鲁迅多次在演讲和杂文中提倡全面看待陶渊明。

文学史中对陶渊明的评论,较著名的有谢无量的《中国文学史》和胡适的《白话文学史》。

胡适以白话为正宗的角度肯定陶诗是六朝诗史上的“一大革命”,颇具新意。

本世纪初叶,也有一些学者从传统的方法,在陶渊明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如古直《陶靖节年谱》(五十二岁享年说)、傅东华《陶渊明年谱》等,对陶渊明生平事迹作了重新疏理,得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等。

第二阶段:1928—1949年。

此时期近代科学思想和文化观念,在中国有进一步发展,而唯物史观的传播和运用,也使整个古典文学研究,呈现深化、细密化的趋势。

朱自清《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对历代众多陶渊明年谱进行了科学的总结。

陈寅恪《陶渊明的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提出“新自然说”虽未被陶学研究者所采纳,但仍不失为一家之言。

朱光潜的论文《陶渊明》,从人格、感情生活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多角度论述了陶渊明。

萧望卿的《陶渊明批评》对渊明诗进行艺术分析,成就了其在陶学史上的贡献。

第三阶段:1949-1978年。

此阶段的特点是学科统一时期。

张芝(李长之)的《陶渊明传论》出版不久,便引发了全国性的陶渊明大讨论,时间从1954年延续到1957年。

阎简弼、曹道衡等先后发文讨论。

通过这次大讨论,不仅陶学研究者在试用唯物史观,分析古代作家与作品方面收获很大,而且促进了学术界正确认识和评价古代文化遗产,其意义重大。

陶渊明的第二次讨论,始于1958年12月终于1960年3月。

北京师大中文系二年二班学生写出《陶渊明基本上是反现实主义诗人》的文章。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的《试论陶渊明的作品及其影响》,对陶渊明诗的思想、艺术风格、其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展开讨论。

王瑶的《陶渊明集》对绝大多数诗文作了系年,还写了简要的题解,以说明诗文内容含义;对难懂的词语也作了简注。

第四阶段:1978-1998年,其主要特征为研究的观点与方法的多元化。

由于政治上的改革开放和多种研究方法并用,促使陶学领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逯钦立先生的《陶渊明集》从校勘学进行研究,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对涉及陶渊明的几个重要问题均有论述。

这个时期,对陶渊明的生卒年代考辩可谓是百花齐放,袁行霈在《陶渊明享年考辨》一文中,同意宋代张縯的76岁说。

此文一出,先有魏正申在《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一期上撰文反驳于前;又有李文初、邓安生在《文学遗产》1998年第二期上撰文商榷于后;还有徐声扬《评陶渊明享年五说》,参与讨论。

另外,陶学研究的著作也层出不穷,版本众多,比如廖仲安的《陶渊明》受到大陆、台湾和日本读者的欢迎,此书在大陆和日本均有两个版本。

吴云的《陶渊明论稿》,钟优民的《陶渊明论集》,李华的《陶渊明新论》,李文初的《陶渊明论略》等等。

《九江师专学报》,于1984年始在全国独家开辟“陶渊明研究”专栏,主编陈忠以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办刊,精心策划与编辑,求新求变求实,使之成为发表研陶最新成果的一块耀眼的学术园地;并用业余时间写了许多研陶论文,特别是介绍国内外研陶情况的系列文章,为陶学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谷云义的《陶渊明》、王绍龄的《陶渊明》、徐巍的《陶渊明诗选》、孙钧锡的《陶渊明集校注》、郭维森和色景诚的《陶渊明集全译》、孟二冬的《陶渊明集译注》。

丁永忠的《陶诗佛音辨》,唐满先的《陶渊明集浅注》,龚斌的《陶渊明集校笺》,王孟白《陶渊明诗文校笺》,许逸民校辑的《陶渊明年谱》,邓安生的《陶渊明年谱》等著作,对陶学研究起了促进作用。

随着陶渊明研究的广泛展开,陶渊明学术讨论活动也举行了多次。

值得重视的是,1997年7月30日至31日在陶渊明故乡,召开了“97庐山中日学者首届陶渊明学术研讨会”。

这次学术活动是由中国九江师专和日本国六朝学术学会联手主办的。

廖仲安教授和石川忠久教授分别就《读陶的几点想法》、《关于陶渊明的研究法》发表讲演。

九位中日学者报告了各自最新的研陶成果:钟优民《世纪回眸:陶学的由来和走向》、伊藤直哉《归去来兮辞札记》、李文初《地区性陶渊明研究述评》、沼口胜《关于陶渊明乞食诗的寓意》、魏正申《陶渊明研究的断想》、渡部英喜《陶渊明故里小考》、唐满先《陶渊明处世面面观》、上田武《魏晋隐逸思潮和陶渊明》,大地武雄《关于陶渊明的身后名》。

此外,陈忠代吴云和李华(首都师大)报告了《逯钦立的陶学贡献》及《我对陶学研究的几点希望》。

中日首届陶渊明学术研讨会文集,《九江师专学报》以1998年增刊形式出版。

(二)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意义本课题的选题依据主要是历代学者(尤其是袁行霈)对陶渊明生卒年代进行考辩的文章、所编的年谱、陶渊明作品以及历史文献中关于其享年的记载。

关于陶渊明的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对其享年,文学界大致有六种观点:五十一岁说,如吴挚甫《古诗钞》;五十二岁说,如赖义辉《陶渊明生平事迹及其岁数新考》;五十六岁说,如梁启超《陶渊明年谱》;五十九岁说,如圣旦《陶渊明考》;六十三岁说,如沈约《宋书·陶潜传》;七十六岁说,如袁行霈《陶渊明享年考辩》。

针对陶渊明所编的年谱,较好的有:梁启超《陶渊明年谱》、古直《陶靖节年谱》、傅东华《陶渊明年谱》、王瑶的《陶渊明集》、逯钦立《陶渊明年谱稿》、许逸民校辑的《陶渊明年谱》、邓安生的《陶渊明年谱》等。

对陶诗校对较好地专著有:袁行霈的《陶渊明集笺注》、逯钦立的《陶渊明集》、魏正申的《陶渊明集译注》、唐满先的《陶渊明集浅注》、龚斌的《陶渊明集校笺》、王孟白的《陶渊明诗文校笺》、李华的《陶渊明诗文选》等。

还有一些关于陶渊明的论集:张芝(李长之)的《陶渊明传论》、逯钦立的《汉魏六朝文学论集》、吴云的《陶渊明论稿》、钟优民在《陶渊明论集》、李华的《陶渊明新论》、魏正申的《陶渊明探稿》、李文初的《陶渊明论略》等。

另外还有两篇带有总结性的论文:朱自清《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和宋云彬《陶渊明年谱中的几个问题》。

对陶渊明进行研究,首先也是第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便是其生卒年问题。

弄清楚其生卒年,这对我们对其作品的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读他的作品,能够更为接近作者的本真,从而可从侧面观测到当时的社会真实;其隐逸思想的逐步推进,作为一个个体,去了解认识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从而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和谐社会。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目前国内外研究陶渊明的资料主要有哪些,对现有资料进行适当的系统整理。

2.在对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系统归纳,提炼出关于陶渊明生卒年代最有力的依据。

3.在反复对比各类资料的基础上,比较客观地考论陶渊明的生卒年代。

4.对陶渊明的生平进行分期,并论述其生平对其创作的影响。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研究步骤:1.搜集资料,了解有关陶渊明的论文书籍。

2.通读资料,找出有关论述陶渊明生卒年代的论文资料并进行适当的分类整合。

3.详读资料,在系统归纳资料的基础上对陶渊明生卒年代问题进行考辩。

研究方法: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整合,主要结合陶诗及其作品进行考论。

研究措施:1.制定研究方案,搜集相关书面资料。

2.进行文献检索补充,列出大致提纲。

3.反复比较、研究资料,修改提纲。

4.根据提纲完成论文初稿。

5.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认真校对论文并最终完成毕业论文。

四、参考文献[1] 李华.近20年陶渊明研究综述.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2]许逸民.陶渊明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6[3] 钟优民.陶渊明论集.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5[4] 李文初.陶渊明论略.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5] 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中华书局,1955[6] 魏正申.陶渊明探稿.天津:文津出版社出版,1990[7]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8]古直.陶靖节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62[9]李华.陶渊明新论.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10]陈寅恪.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11] 王瑶.陶渊明集.北京: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8[12] 逯钦立.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5[13] 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14]廖仲安.陶渊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