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抽油机井工况诊断技术

抽油机井工况诊断技术

抽油机井工况诊断技术
2011年3月




• 一、载荷计算 • 二、功图分析 • 三、应用实例
一、载荷计算
组成: 静载荷 动载荷 摩擦载荷
一、载荷计算
1、静载荷
(1)抽油杆柱载荷
上冲程
下冲程
P l Iu P h P i 静 Wr W
Wr frs gL qr gL
Wr f r L( s l ) g q r Lg
r / l 1/ 4
W max
180
S 2 r (1 ) 2 l S 2 r (1 ) 2 l
上冲程杆柱悬点最大惯性载荷:
2 Wr S 2 r SN r I ru (1 ) Wr (1 ) g 2 l 1790 l
r / l 1/ 4
SN 2 I ru Wr 1440
P B B′ C′ C″ C

B'C' S
A o
漏失量越大, B′C′线越短。
D D’
S
二、示功图分析—典型功图分析
4、漏失影响的示功图
(1)排出部分漏失
当漏失量很大时,由于漏 失液对柱塞的“顶托”作用 很大,上冲程载荷远低于最 大载荷,如图中AC'"所示,吸 入阀始终是关闭的,泵的排 量等于零。
上冲程中悬点最大惯性载荷 下冲程中悬点最大惯性载荷
I u I ru I lu
I d I rd
一、载荷计算
(2)振动载荷
3、摩擦载荷
a.抽油杆柱与油管的摩擦力:通常直井不超过杆重量的 1.5%; b.柱塞与衬套之间的摩擦力:当泵径不超过70mm,其值 小于1717N; c.液柱与抽油杆柱之间的摩擦力:除与抽油杆柱的长度和 运动速度有关外,主要取决于液体的粘度; d.液柱与油管之间的摩擦力:除与液流速度有关外,主要 取决于液体的粘度; e.液体通过游动凡尔的摩擦力:除与凡尔结构有关外,主 要取决于液体粘度和液流速度。
3
2
1

D
o
S
二、示功图分析—典型功图分析
3、漏失影响的示功图
(1)排出部分漏失 P B C
上冲程时,泵内压力降低, 柱塞两端产生压差,使柱塞 上面的液体经过排出部分的 不严密处(阀及柱塞与衬套 的间隙)漏到柱塞下部的工 作筒内,漏失速度随柱塞下 面压力的减小而增大。由于 漏失到柱塞下面的液体有向 上的“顶托”作用,悬点载 荷不能及时上升到最大值, A 使加载缓慢。
(1)所示;断脱点离井口越远,
示功图越接近最小理论载荷线, 如图(2)所示。
(2)
措施:对扣;作业检杆
(1)
二、示功图分析—典型功图分析
5、抽油杆断脱影响的示功图
由此示功图可计算断脱点至井 口的距离:
L hC
式中
q
' r
h
L -断脱点距井口距离,m
q
h -示功图中线到横坐标的距离,mm
' -每米抽油杆在液体中重量,KN/m r
D' A' S光
A o
A'
S光
D'
D S
二、示功图分析—典型功图分析 4、漏失影响的示功图
(2)吸入部分漏失
当吸入阀严重漏失时, 排出阀一直不能打开, 悬点不能卸载。示功图 位于最大理论载荷线附 近。由于摩擦力的存在, 示功图成条带状(如右
图所示)。
二、示功图分析—典型功图分析
4、漏失影响的示功图
Wl ( f p f r )Ll g
ml f w w (1 f w ) o
(2)作用在柱塞上的液柱载荷
上冲程
(3)沉没压力(泵口压力)对悬点载荷的影响
上冲程 上冲程 下冲程
P i pi f p ( pn pi ) f p
(4)井口回压对悬点载荷的影响
P hu ph ( f p f r )
惯性力影响的示功图
动力的示功图
二、示功图分析—冲程分析
• (1)静力
静力示功图
考虑静载荷和惯性载荷后的柱塞冲程为:
Wr N 2 L S p S i S (1 ) 1790f r E
二、示功图分析—冲程分析
• (2)惯性载荷
当悬点上升到上死点时,抽油杆柱有向下的(负的)最大加
Phd ph f r
一、载荷计算
2、动载荷
(1)惯性载荷
•抽油杆柱的惯性力 •液柱的惯性力
Ir Wr WA g
P l Iu P h P i 静 Wr W
W I l l WA g
f p fr f tf f r
一、载荷计算
• 曲柄滑块机构
Wmax
0
D
o
S
二、示功图分析—典型功图分析
3、漏失影响的示功图
(1)排出部分漏失
随着悬点运动的加快, “顶托”作用相对减小,直 到柱塞上行速度大于漏失速 度的瞬间,悬点载荷达到最 大载荷(如图中B'点)
P B
B'
C
A o
D
S
二、示功图分析—典型功图分析 3、漏失影响的示功图
(1)排出部分漏失 P
当柱塞继续上行到后半冲程时, 因柱塞上行速度又逐渐减慢,在 柱塞速度小于漏失速度瞬间(如 图中C'点),又出现了液体的“顶
(4)油管漏失的示功图
油管漏失不是泵本身的问
题,所以示功图形状与理论 示功图形状相近,只是由于
进入油管的液体会从漏失处
漏入油管、套管的环形空间, 使作用于悬点上的液柱载荷 减小,不能达到最大理论载 荷值,(如右图所示)。
P
B C
措施:热洗;碰泵;作业检 A
管、检泵
D S
o
二、示功图分析—典型功图分析
一、载荷计算
• (2)悬点最大和最小载荷
Pmax Wr Wl I u Phu Fu Pv Pi
Pmin Wr I d Phd Fd Pv
SN P (Wr Wl )(1 ) 1790
V max 2

二、示功图分析
1、柱塞冲程分析
无弹性形变的示功图
静力示功图
托”作用,使悬点负荷提前卸载。
B
B’
C’ C″
C
到上死点时悬点载荷已降至 C″点。 下冲程,排出部分漏失不影 A 响泵的工作。因此,示功图形 状与理论示功图相似。 o
D D’
S
二、示功图分析—典型功图分析
3、漏失影响的示功图
(1)排出部分漏失
由于排出部分漏失的影响, 吸入阀在B′点才打开,滞后了 BB′这样一段柱塞冲程; 而在接近上死点时又在C′点 提前关闭。这样柱塞的有效吸 入行程为B′C′。 在此情况下的泵效:
P B B’ C’ C" C
特点:卸载提前,增载缓慢。 左下角变尖,右上角变圆, A
为一向上的拱形。
C"' D D’
o
S
二、示功图分析—典型功图分析
4、漏失影响的示功图
(2)吸入部分漏失
泵内压力降低使排出阀提前关 闭,悬点提前加载,到达下死点 时,悬点载荷已增加到 A″。 上冲程,吸入部分漏失不影响 泵的工作,示功图形状与理论示 功图形状相近。
液柱载荷交变作用
抽油杆柱振动 抽油杆柱变速运动 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表明:抽油杆柱本身振动的相位在 上下冲程中几乎是对称的,即如果上冲程末抽油杆柱伸长,则 抽油杆柱变形
下冲程末抽油杆柱缩短。因此,抽油杆振动引起的伸缩对柱塞
冲程的影响是一致 ,即要增加都增加,要减小都减小。其增 减情况取决于抽油杆柱自由振动与悬点摆动引起的强迫振动的
r r
由于抽油杆柱上各点所承受的惯性力不同,计算中近似取
其平均值,即:
Wr SN 2 L i 1790f r E
因此,考虑静载荷和惯性载荷后的柱塞冲程为: Wr N 2 L S p S i S (1 ) 1790f r E
二、示功图分析—冲程分析
(三)抽油杆柱的振动对柱塞冲程的影响
速度和向上的最大惯性载荷,抽油杆在惯性载荷的作用下还
会带着柱塞继续上行 。 当悬点下行到下死点后,抽油杆的惯性力向下,使抽油杆 柱伸长,柱塞又比静载变形时向下多移动一段距离 。
柱塞冲程增加量:
i
二、示功图分析—冲程分析
根据虎克定律,惯性载荷引起的柱塞冲程增量为:
C -力比,KN/mm
二、示功图分析—典型功图分析
6、油层出砂影响的示功图
油层出砂主要是因为地层胶接疏 松或生产压差过大,在生产过程中 使砂粒移动而成的。细小砂粒随着 油流进入泵内,使柱塞在整个行程 中或在某个区域,增加一个附加阻 力。上冲程附加阻力使悬点载荷增 加,下冲程附加阻力使悬点载荷减 小。由于砂粒在各处分布的大小不 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致使悬点 载荷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多次急剧变 化。
一、载荷计算
下冲程中杆柱引起的悬点最大惯性载荷
Wr S 2 r SN 2 r (1 ) I rd (1 ) Wr 1790 l g 2 l
上冲程中液柱引起的悬点最大惯性载荷
2 Wl S 2 r SN r I lu (1 ) W1 (1 ) 1790 l g 2 l
2 I L W SN r r SN 2 L L W L r) 上冲程: I rd ( 1 rd r 2 f E 2 1790 f E (1 l ) 2 fr 2 1790 f r l rE rE 2 I L W SN r rd L r SN 2 L I W L r) ( 1 rd r 下冲程: 2 f E 2 1790 f E (1 l ) 2 f r E 2 1790 f r E 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