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毒与无毒中药在临床上的正确使用

有毒与无毒中药在临床上的正确使用

有毒与无毒中药在临床上的正确使用有毒与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毒有狭义与广义两说。

若单从毒即药物对人体伤害的狭义角度看,中药学中所谓有毒与无毒,是指药物对人体能否造成伤害。

一般说,凡标明有毒者,均表明该药会对人体造成明显的伤害,如砒霜、生乌头等有大毒,对人体有极大的毒害作用,特别是在不合理应用情况下更是如此。

未标有毒者,则说明该药对人体伤害较小或根本不会伤害人体。

其中偏性突出者,如干姜、黄连等虽为无毒之品,但却对人体分别潜在着伤阴助火与伤阳助寒等损害作用;而偏性甚弱者,如浮小麦、粳米等则为名副其实的无毒药,根本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然而,仅仅站在毒指药物对人体伤害的狭义角度,将有毒与无毒理解为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是不够的。

这是因为广义的毒是指药物的总称或药物的偏性,它既包括了药物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又包括了药物对人体的治疗作用。

所以从广义角度讲,药物的有毒与无毒除表示其能否对人体伤害外,还表示了其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

一般说,有毒者力强,无毒者力弱。

如大黄与巴豆虽均为泄下之品,但大黄无毒而力较缓,巴豆有大毒则力峻猛;肉桂与附子虽均为补火助阳之品,但肉桂无毒而力缓,附子有毒则力强。

所以临床上如何正确使用有毒与无毒中药变得十分重要。

1、正确使用有毒中药,化有毒为无毒
取药毒,攻病毒,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

一些以常用无毒中药难以奏效的怪疴顽疾,每以有毒中药为治而取效。

如雄黄有
毒,能攻毒杀虫,疗恶疮、蛇伤;砒石有大毒,能攻毒定喘,疗癌肿、喘哮。

然而,这些有毒之品极易毒害人体,临床应用有毒中药,必须十分谨慎。

用量是决定有毒中药能否毒害人体的关键。

一般说,凡是经过合理炮制的有毒中药,只要用量适当就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害。

使用有毒药物的正确方法是: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至产生疗效而不损害人体出现不良反应为止;且要中病即止,不能盲目久用。

正如《本经序列》所云:若毒药疗疾,先起如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2、区别对待无毒中药。

不使无毒变有毒
中医习惯将药物分为有毒与无毒两大类。

从总体看,无毒药与有毒药相比.虽有药性平和、常用治疗量幅度大、安全性高等优点,但也不是昧味绝对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故临床应用应区别对待。

在这类常用的无毒药中,一部分药物如大黄、肉桂、麻黄等,因其偏性突出,故在不合理应用的条件下,也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

尽管有无毒者宜多(《类经卷十二》)之古训,但临床应用也不能唯求速效而盲目地超量应用,否则必害无疑。

如近年有报道,一中年女子超大量煎服无毒的陈艾(6根,约8O g),导致呼吸中枢麻痹而身亡。

另一部分药物,如山药、浮小麦、意苡仁等,因其药性平和,故对人体无毒害作用。

这部分药物,虽可以超大量内服,但也不能无限制地加量。

健康人暴饮暴食尚且伤脾胃,更何况是病者服用。

3、用法得当,是减毒的重要环节
中药的使用方法,如复方配伍、给药途径、单位时间内给药次数、用药时间的长短及施用面积的大小等是否合理得法,对中药的有毒无毒影响极大。

从古今临床应用中药发生有毒反应的案例看.有不少是由于用法不当而致。

因此临床用药应做到:(1)合理配伍,避开配伍禁忌。

凡属配伍禁忌,合用后能增加或产生人体毒害的配伍,如甘遂与干草等,不得谴用。

(2)根据治疗需要和药物的性能,选择正确的、有利增效减毒的给药途径。

毒大者宜外用,如砒石、轻粉、铅丹等,应尽量不做内服。

血管给药较消化道、呼吸道及体表给药易产生毒害,故应少用血管给药法,尽量采用消化道、呼吸道及体表给药法。

(3)根据药物毒性大小和病情的轻重.合理确定日(24 h内)给药次数。

所用中药无毒或有小毒,或病情急重者,可适当增加给药次数;所用中药有毒或大毒,或病情轻缓者,可适当减少给药次数。

总之,每日所用总量不能超过人体的最大耐受量。

(4)不可无节度地长期使用某单味中药、复方或中成药.仅防蓄积中毒。

一般用药至邪去病将愈或初步痊愈,即停用或减用原药,或改用力缓之药,或以食养,或待机体自我调节。

(5)外用中药,特别是有毒中药,不可超量大面积施用,以防其所含成分特别是有毒成分,经皮肤外层或破损处组织过量吸收而致中毒。

4 准确辨证。

是减毒的必要保证
中药的有毒无毒,还受到机体方面的影响。

每一个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必须全面准确地辨析用药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种族及皮肤状况等,作为用药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或防止中药对
人体的毒害。

一般说,对于不同的健康个体,体强或基本健康、高大肥胖的人耐药性较强,可投作用强烈或有毒之品,且宜守常量或稍增用量。

而体弱或久病多病、矮小瘦弱或婴幼老人耐药性较差,不宜投用作用强烈或有毒之品,宜用作用较缓或毒性较小的中药,且宜仅守常量或低于常量。

对于不同性别的个体,特别是妇女,要注意其生理变化而恰当选药。

对于不同种族或同种族而居处或习俗不同的用药者,也要注意辨析其对中药的敏感性或耐受性。

其中敏感性强耐受量小的就.用药量亦小;而敏感性弱耐受量大的,用药量亦大。

此外,应根据人体皮肤的状况,如皮肤的部位、完好或破损、体表的温度、湿度等的不同,恰当选择用量及药用部位,以免过量吸收某些药物成分而导致中毒。

5 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中药的有毒,有时是指过敏反应。

近年报道也说明,在应用中药而致有毒反应的案例中,属现代医学中过敏反应者占相当比例。

减少或杜绝中药的这种有毒反应,关键是善于识别、及早防治。

临床发现,在对中药产生过敏反应的用药者中,有不少是既往曾对中、西药或其他物质有过敏反应史者,故此,医生在谴药组方时,要详细询问用药者的病史,弄清楚其对中药,尤其是需马上使用的单味中药或中成药有无过敏史,以便避免使用对用药者致敏的药物。

用药后,医者与用药者都要密切观察,如出现皮疹、恶心、呕吐、心悸、血尿、喘息等不良反应,且这种反应与药物的性效无关,则应立即停用,并酌情处
理。

若确系所用药物的过敏反应,应在条件允许下,尽可能确认变应原究为何种中药或中成药,并告知患者,日后不得再用,以免重蹈覆辙。

有人统计,中药注射剂注射给药引致的过敏性休克和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的几率,不仅高于以其他剂型和给药途径,而且有死亡者,故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尤当小心。

除在药剂的质量上把关外,对已知易过敏的中药注射液,如天花粉注射液、地龙注射液、鹿茸注射液等,则应在注射前行过敏试验,若为过敏者当不用,或用脱敏法注射,以防引起过敏。

中药的治疗效能与有毒反应既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对于中药的有毒与无毒不能一概而论,既不能认为其一概无毒,也不能认为其个个有毒,而是要具体药物具体分析。

在一定条件下,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从有毒化为无毒,发挥治疗作用,是临床所需要的;从无毒转为有毒,不但不能疗疾病,反而损害人体,是临床应避免的。

药剂科
2012年8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