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前中国外交难题与出路姓名:孙博班级:10211930学号:自动化2010211408班摘要:中国的崛起让各个大国心存疑虑,随之而来的便是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对中国实施的制约,中国在面临多少来自周边的威胁,对待这些问题又将采取怎样的态度,又将采取怎样的外交策略,中国能否在大国博弈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关键字:周边安全周边形势美国亚太政策中国发展正文: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上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所以总的来说,中国外交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中国也在国际事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
中国在积极发展国内经济的同时,也要展望未来几十年的国际形势,以及与各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关系,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始终在国际中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
说到中国的外交,中国周边的安全则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总体来讲目前我国的安全形势是历史上最好的。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前一段时间在我国周边出现了一系列军事演习,我国和周边一些国家发生了争端、冲突,甚至出了战略僵持局面,我国周边安全遇到的挑战也是近年来前所未有的。
简单来讲,由于美国挑唆周边国家与我国的矛盾,使我国周边安全压力增大,面临双重压力。
一是崛起的压力,我国快速发展必然受到霸权国家的压制。
二是战略两难选择,面对周边一些国家跟我国的领土冲突、海洋权益冲突,我们该怎么办?不能破坏有好外交关系的同时,又能很好的确保自己不受侵犯,这是中国近几年乃至未来几十年都将面临的重要难题。
下面从以下几个变化研究中国目前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外交关系:变化一:巨大的雁型阴影出现在亚洲美国借道双边同盟重返亚洲,在地区安全秩序上试图构造“雁型安全模式”。
美国重返亚洲加大了周边国家对我国的离心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有所减弱,使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增加了复杂的不利因素。
目前在亚洲正形成一个新的“雁型模式”1,即以美国为领头雁的“雁型安全模式”。
这个“雁阵”中的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借势朝鲜半岛的争端,美日韩又在进一步磋商建立三边军事同盟。
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泰国和菲律宾等盟国的关系。
第四梯队是美国与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的关系。
美国特别强调东盟作为地区多边主义支点的重要性,同时承诺将提高印度的国际地位,尤其是承诺赋予印度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
而在第二梯队中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曾声称,美国与日本、韩国的条约同盟是数十年来亚洲和平与稳定的基1雁型模式:上世纪80年代的一种说法:东亚经济发展犹如一队大雁在飞翔,其中日本是领头雁,“亚洲四小龙”紧随其后,再后是其他国家。
石,而日本与韩国的伙伴关系又有助于这种稳定与合作的三角关系。
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的密切合作。
美国加快菲经济发展,减少其贫困。
同时还和澳大利亚建立强化军事与防务合作关系,两国官员同意设立一个工作组,探索加强双方军事合作的方案,其中可能包括美国军队使用澳大利亚的港口、机场和军事基地等。
第四梯队是美国与越南、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的关系。
其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是美国塑造亚洲地区秩序的最广阔依托。
印度学者曾提出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观点,即中国寻求一个多极世界、单极亚洲的格局,而美国需要的是一个单极世界、多极亚洲。
也就是说,中美双方对亚洲地区秩序的理解存在显著的差异。
奥巴马政府强调亚太地区的新局面,显得非常重视东盟。
美国2009年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为加入东亚峰会铺平了道路。
参加峰会也标志着亚洲迎来以中美日为核心的新一轮博弈。
无论是东亚峰会的扩容,东盟10+8防长会议机制的建立,还是TPP进程的强势推进,都潜藏着亚太地区国家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和对中国崛起方式的深度疑虑,从而影响中国现有的外交政策。
变化二——朝鲜半岛的威胁中国周边安全的最大软肋是东北亚,朝鲜半岛形势是风向标。
2010年是近10年来朝鲜半岛局势最危急的一年,在同一年发生两起严重的军事安全事件,这在朝鲜停战后57年来不曾有过。
这给中国带来了安全威胁,使朝鲜半岛出现了停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不过,朝鲜半岛形势虽然危急,但仍在可控范围之内。
临近年底,朝鲜的政策出现了缓和迹象。
朝鲜向国际社会宣布,朝鲜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以便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朝鲜半岛的军事对峙行为和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挤压,已经使中国外交面临严重的双重挑战。
亚洲国家彼此间的窝里斗,是美国在此地坐收渔翁之利的最大“助缘”。
中美关系和中韩关系在朝鲜问题上也一定程度受到损害。
特别是韩国国内对中国的不满情绪迅速上升,而且仍在持续。
延坪岛炮击事件后,中方关于迅速开始六方紧急磋商2的提议再次遭到美韩日三国的拒绝。
中国的朝鲜半岛外交遇到了复杂的难局。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是促使朝鲜半岛形势3“转危为机”不可或缺的斡旋者。
因为只要敌对各方均缺乏发动全面战争的意愿或能力,它们最终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回到谈判桌前解决问题。
而这离不开中国的帮助。
因此,在各方可能“擦枪走火”的情况下,中国所要做的是静观局势变化,以静制动,而不是轻易作出情绪化的反应。
这也是目前中国对待朝鲜半岛的外交态度,同时也是外交政策。
变化三——海洋安全环境恶化海上安全成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紧张的重要来源,中国的海洋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判断中国是否和平崛起的重要指标。
中国的深海战略已经触及美国的亚太乃至全球利益,周边国家借美国重返亚太之势在海洋问题上结成利益共同体抗衡中国的潜力大大增强。
因此,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深海战略面临的海上压力将常态化。
围绕南海争端主要有两件大事:其一,一些国家利用所谓“南海是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指责中国“日趋明显的扩张性军事行动和强硬外交政策”。
其二,2六方紧急磋商:六方会谈有中美日韩俄朝六国就朝鲜核问题进行的谈判。
3朝鲜半岛危机:朝鲜核问题未解决,美日韩三国干涉形成对中的威胁。
美国适时利用南海事务,多次坚称自身在南海的航行自由权,与中国就此数次展开激烈的交锋,并支持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
但中国强调南海是关系到中国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4,不允许任何人干预南中国海事务。
而在这之前,中国只将台湾问题、西藏和新疆问题等定位为“核心利益”。
长期以来,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这并不代表放弃主权要求。
国际社会对“核心利益说”的强烈反应,表现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中国崛起的严重忧虑。
而中国将采取日趋强硬的外交政策,中国崛起会对世界秩序产生重大的不确定性。
钓鱼岛“撞船事件”的爆发,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外交的新举措,以及中国突破美国海军的传统势力范围之后对旧地区秩序造成的冲击。
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周边国家对中国海军远洋能力的疑虑。
中国的海洋战略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国防现代化尤其是海军现代化是中国国家现代化的一部分。
海洋战略的转变是适应国家需要的客观之举,与“走出去”战略相适应。
对此,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将中国海洋战略作为判断中国崛起路径的重要指标。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率为其军队的转型和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经济危机后的中国在外交上已不仅仅是自信而是咄咄逼人,中国加快了军事现代化的步伐。
在中国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美国高调重返东南亚的背景下,中美围绕南中国海的角逐,意义早已超出了问题本身,它标志着中美将在打破和维持现行亚太安全秩序上进行长期博弈。
而随着中国海军现代化的发展,中国面临的海上压力将会常态化。
应对之策——中国应调整周边外交战略随着美国高调介入亚洲事务引发的连锁性反应,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趋于恶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互动进程,正在告别过去十年的稳定态势,进入了一个战略摩擦期。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将减弱,周边国家对我海洋经济资源的争夺将加剧。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疑虑加深,要把中国的崛起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绝不允许中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为防止中国对美国领导地位形成挑战,美国加强了对亚洲外交的力度,利用周边国家之间存在的问题,介入到亚洲地区秩序中,相互联动制造和利用摩擦与争端。
鉴于美日同盟体系,印美关系的良性互动为印日关系的深化提供了基础平台。
越南是印度深化“东向政策”的重要纽带,是印度军事力量辐射西太平洋的中转站,双边在安全上的合作意义明显大于经贸关系对两国关系的作用。
周边外交中经济的战略化趋势将更加突出。
中国对外经济政策具有了国家大战略的含义,中国通过经济手段实现了巩固和平的周边环境、塑造稳定的周边秩序的目的。
即便是国际市场,也不完全是一个自由市场,政治手段和谋略可以发挥战略性作用。
中国应该对国际市场的战略性含义做深入的研究,对中国自身在经济的战略化运用上的手段、管理能力以及市场行为体的应对能力做出更进一步的评估。
从理论上讲,经济战略的有效性取决于对方受到这一经济手段影响时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尽管敏感性会随着中国国力增强而增多,但对方的脆弱性却可以通过其国内战略进行调整。
中国周边外交理念、组织形式应发生变化。
中国在构造周边战略时,必须以周边省份和周边国家的一体化为平台,内外联动,稳定周4核心利益说:有一些国家提出中国关于南海的核心利益的说法,从而制造舆论制约中国在周边的稳定及发展。
边形势。
尤为重要的是,中国涉外部门应对周边事务时要“善巧”。
总体而言,中国力量强大,中国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周边国家的过度反应,尤其是当中国略显强硬时,周边国家十分敏感。
对此,中国要明了周边国家的心态,善于周旋、善于借力,软硬兼施,与周边的外交博弈中取得良好的主导地位。
同时中国也急需要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崛起”5必将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
中国的发展不妨碍任何人,也不威胁任何人。
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之路,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进步。
当然,出了与大国之间有着各种利益之间的博弈,但发展与大国的关系,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点。
在处理大国关系中,中国与世界大国和国家集团在经济上共赢互利,已成为进一步发展大国关系的主轴。
中国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成功与否都会对世界经济有巨大影响。
而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调查报告也认为,中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力高于印度、巴西和俄罗斯。
中国在大国关系新一轮调整中已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从以上的变化及应该采取的政策表明,中国目前稳步上升的最大难题便是来自美国以及亚太周边的干扰,而解决的办法却也不难,中国向要大力发展,其外交政策的原则不能变,同时发展经济与军事,在未来几十年中国周边将会持续动荡,若自身发展良好,则足以形成威慑,也更能使中国长期处于和平的局面。
参考文献:1、基辛格,《美国需要外交政策吗?21世纪的外交》,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3。
2、迈克尔·斯温等,《中国大战略》,新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