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陕西“三线建设”时期的交通建设
摘要:“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经济战略调整。
“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陕西的投资规模居全国第二位,所以陕西的“三线建设”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而交通建设作为陕西“三线建设”的重点内容,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关键词:“三线建设”;襄渝铁路;西万公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中,“三线建设”是一次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所谓三线地区的划分,是20世纪60年代中央根据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将中国大陆版图由国境线起,依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即受外敌侵袭的可能性)依次向内地收缩,划三道线形成的地区:“一线地区”是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省区;“三线地区”包括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广大地区,即不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的中国西南、西北地区;“二线地区”指介于一、三线地区之间的中间地带。
在“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在陕西省的投资与建设规模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四川省。
因此可以说,陕西的“三线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还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的,也正是“三线建设”使陕西得以从封闭落后中走出,奠定了陕西在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中的突出地位。
一、“三线建设”的起因与决策
“三线建设”实际上是以国防工业建设为核心的国家计划经济的产物。
根据毛泽东“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1]98的认识,以及“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1]99,“如果采取消极态
度,就会妨碍内地的工业的迅速发展”[1]100的思想,并且,毛泽东鉴于对国际关系和周边环境的考虑,还提出“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
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
”[1]97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周边局势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1964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宣布:“三线建设的目标,是要采取多快好省的办法,在纵深地区,即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后方工业体系。
”
[2]175根据这一目标,“三线建设”的基本方案被纳入1965年计划和“第三个五年计划”。
从此,一场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在内地展开了。
二、陕西进行“三线建设”的客观条件
根据全国总的部署,陕西省是“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
中央各部门在陕西一共安排了四百多个项目,基本建设总投资完成186.5亿元[3]62。
陕西省之所以被选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主要是由于具备了以下三方面的客观条件。
1.陕西地处内陆腹地,有山河之险可凭
陕西地处祖国大西北的东部,既是一个完全的内陆腹地省份,又是我国东部通往西南、西北的交通要道和门户,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而且境内地形复杂,山川纵横。
高原占全省总面积的48%,山地占36%[4]187-188。
符合中共中央“分散、靠山、隐蔽”的“三线建设”原则。
2.陕西劳动力充足,自然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
当时陕西有人口二千余万,劳动力资源充足。
关中平原是我国著名的粮棉生产基地之一,汉中盆地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稻谷生产地区,渭北是陕西的粮仓,陕北是全省的林牧业基地,秦巴山区是全省最大的林业基地。
在陕西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62种,产地436处,其中煤炭资源探明储量达1216亿吨,是全国最大的优质气煤基地之一。
水力资源丰富,全省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河有13条,水力蕴藏量达1275万千瓦,开发条件比较优越[4]189。
3.经济建设有一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建国初期、“一五”、“二五”时期的建设,陕西省工农业得到加强,先后建成了58个大中型项目,扩建了一批重点企业。
交通运输除了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外,还建成了宝成铁路,公路以西安为中心,基本上四通八达[4]189。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陕西省的战略地位、地理特点以及优越的自然条件,符合中央“三线建设”的“分散、靠山、隐蔽”原则。
同时,这种战略地位和地理特点,又使陕西进行“三线建设”面临巨大的困难。
一方面,山区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而且地质结构复杂,这些都将给工程建设带来交通、原材料、能源、技术等各方面的巨大困难;另一方面,要使陕西的丰富资源在“三线建设”中发挥作用,也必须依靠交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巨大提高,才能使这种资源优势不仅仅停留在数据上,转变成现实的生产能力。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建设对于工业建设、农业建设等方面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而在“三线建设”早已结束的今天看来,工业、农业方面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对陕西经济实力的提升助益不少,但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的问题,在某些局部地方甚至是问题大于成就的。
三、陕西“三线建设”交通方面的成就
1.铁路建设
为了尽快适应备战和工农业发展的需要,“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对陕西的交通运输事业特别是铁路建设给予了重点投资。
全省先后累计完成铁路建设投资33.1亿元,正线铺轨里程1009公里,交付营运里程887公里,建成电气化铁路510公里[5]427。
这一时期建成的铁路线路主要有:阳(平关)安(康)线、西(安)韩(城)线、梅(家坪)七(里镇)线和跨省区的襄(樊)渝(重庆)铁路陕西段。
阳安铁路全长358公里,总投资8.12亿元。
它西起宝成铁路的阳平关车站,东至安康县城。
从1969年底开始,铁道部第一工程局万多名职工,汉中、渭南、安康3个地区的40万民工,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共计50万人,投入了紧张的建设施工,经过3年时间的艰苦奋战,共完成路基土石方总量3 968万立方米,筑隧道146座,总长61.54公里,筑桥314座996孔,总长2 779.67米,铺轨正线350.29公里,站线112.32公里,建成火车站35座,终于在1972年10月完成全线铺轨工程,1976年9月全线交付营运[6]214。
襄渝铁路南起重庆铜罐驿,穿过大巴山进入陕西境内,经过紫阳、安
康、旬阳、白河出省,止于湖北襄樊市莫家营,全程915.6公里。
胡家营至巴山段264公里为陕境段,是整个襄渝铁路建设工程中最艰巨的工段。
1969年12月开工。
担负该段修建任务的是铁道兵第2、第10、第11师等单位,陕西省动员数十万民工和青年学生以民兵建制参加工程建设。
全段内有隧道193座,延长179.4公里,为段内线路总长的64.5%。
全段筑桥梁253座,延长26.7公里。
从1972年11月起在陕西段内开始铺轨架桥,于1973年10月19日铺轨到达棕溪,与襄樊接通。
由于地质地形复杂,铺轨通车后病害路点不断出现,又从1973年冬起,开展了收尾配套和病害工程整治工作,直到1978年6月投入临时运营,1980年安康至襄樊段实现了牵引动力电气化,1981年7月1日正式向全国开办营运[6]216。
西韩铁路南起西安市阎良区,经富平、蒲城、大荔、澄城、合阳至韩城禹门口,全长209.6公里,总投资1.96亿元,1958年4月开工修建,1962年停工,1970年复工修建,1975年2月建成交付营运[6]217。
它是开发渭北煤田东部资源,加快渭北地区工农业建设的重要干线。
梅七铁路是铜川市境内梅家坪到七里镇的一条干线铁路,全长124公里,1869年12月开始兴建,1984年12月建成,共投资3.216亿元,是联结铜川市境内各重点工矿区的铁路线[6]218。
2.公路建设
在铁路建设取得重大发展的同时,公路建设也有较大发展。
这一时期除修通了西(西安)万(四川省万源县)、周(周至县)洋(洋县)、兰(兰州条公路干线)宜(宜川县)3条公路干线外,关中、陕南各
县公路建设年发展很快。
从表1可以看出,1966—1975年10年间,全省公路建设投资6.4亿元,公路通车里程增加18104公里,为1965年末公路通车里程的1.24倍[5]461。
<img
src="/ebook2/ebooks/14-236/14-236-1112/879.j pg" />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C]//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实践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3]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4]何金铭,赵炳章.当代陕西简史:1949-2000[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
[5]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
[6]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省工业交通统计资料1949-1980年[EB/OL]./f/12113166.html[201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