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解除异议案件的审查要点
合同涉及了民商事交往的方方面面,是契约自由精神的体现,合同一经有效成立,缔约主体须严格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而合同解除对维系市场交易秩序,确保交易公平与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和司法解释均有相关规定,但也有不明确之处,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扰和挑战。本文将借助对真实案件的分析,从合同解除的方式、享有解除权的主体、如何对合同解除异议案件进行审查几方面提出明晰的观点。
一、解除合同的类型和方式
合同解除,解除对象自然是合同。但是“合同”一词本身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学说中和实践中之所以会产生各种争论,主要在于没有细致分析合同的不同含义。合同一词,其实应当具有以下三种含义:一是合同行为,指当事人关于法律关系变动的意思表示。合同法律行为,即当事人的要约承诺行为。二是合同形式,指当事人合同行为的形式。主要是指合同书等合同文本。三是合同关系,指当事人因合同行为而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
那么,当我们说合同解除时,是解除什么意义上的合同呢?首先,合同行为能否解除?答案应当是不能,因为合同行为一旦作出,就是一种客观事实,无法解除。而合同文本或其他形式,更是一种物理存在,更不能解除。因此,能够解除的只能是合同关系。合同行为有效,会产生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关系对合同各方具有拘束力,这种拘束力的表现在于各方当事人会被强制履行合同或者承担违约责任。既然合同解除的对象是合同所生的债权债务关系,那么解除的意思是什么呢?,根据《合同法》第91条的规定,应当是指债权债务关系终止,即不再履行债务。
《合同法》第九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一)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
(二)合同解除;
(三)债务相互抵销;
(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五)债权人免除债务;
(六)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七)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因此,合同解除是一种权利。当合同有效成立之后,履行完毕之前,合同当事人基于此前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所享有的一种使合同效力归于消灭的权利。我国《合同法》第93条规定了“协议解除”和“约定解除权的解除”,第94条规定了“法定解除”。
《合同法》第九十三条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合同法》第九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对于解除合同的方式,从各国的司法体例和立法理念来看,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以法国为代表的司法干预论。《法国民法典》第1184条规定,“双务契约中,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其义务之情形,均视为订有解除条件。在此场合,契约并不当然解除,债权人在他方当事人承担的义务未得到履行时有权选择:或者在仍有可能履行契约时,强制他方当事人履行之,或者请求解除契约并请求损害赔偿。”体现出当事人无权自行解除合同,合同是否能够解除必须依照法院的裁判确定。从文义理解来看,合同解除并非完全基于当事人的过错,而是由于合同预期目的已不能实现;过错只是衡量不履行债务行为性质是否严重的因素之一。现代法国的判例表明,只有当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义务的行为具有严重性时,或仅责令债务人赔偿损失尚不足以制裁其行为时,法官才可判决解除合同(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
第二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自然解除论。《日本商法典》第525条规定,“依买卖性质或当事人的意思表示,非于一定时日或一定期间内为履行则不能达到契约目的者,如当事人一方不为履行且经过所定期间,而相对人又不立即请求履行时,视为条约解除”,体现出当符合法律规定时,合同自然解除,无须法院裁判或当事人作出意思表示。
第三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意思表示论,《德国民法典》第349条规定,“解除合同,应以意思表示向另一方当事人为之”,体现出解除合同应当作出意思表示,并且要让相对方当事人得以知晓。
我国采用的是第三种方式,《合同法》第96条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对于这条规定,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一些当事人认为自己具备了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的合同解除权,不履行通知程序而直接起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合同。对于要求解除合同的诉讼请求是否进行审查、是否予以支持,存在不同的认识。
曾经办理过这样一个案件:
甲乙之间签订了合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发生争议,甲向乙公证送达了解除合同通知书。但在乙还没有提出异议之前,甲又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质量赔偿并要求判决解除合同。乙应诉后提起反诉,要求支付价款和违约金。
经过审理,我们认为甲乙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均存在程度不一的违约行为,综合全案来看,甲要求质量赔偿的请求不能支持,乙要求支付价款和违约金的请求能够得到支持。但对于甲能否在发了解除合同通知之后,又以诉讼的形式提出解除合同的请求是否可以妥当的问题存在争议。有法官认为,只要当事人认为自己具备合同解除权,其可以选择是直接向对方通知,也可以通过起诉的形式来通知对方解除合同,法院可以在审查后直接判决是否解除合同;有法官认为,法律规定解除合同应当以向对方发出通知的方式进行,当事人履行了通知程序,合同已经解除,法院可以确认合同解除的后果,无需判决解除合同。
对此,,当一方当事人提起解除合同之诉的时候,法院通过直接送达、委托送达、留置送达、公告送达等方式向受诉方送达应诉通知书和起诉状副本时,就已经实现了通知解除合同的程序,只是由人民法院代为通知,这并不违反《合同法》第96条“应当通知对方”的规定,不应将通知仅仅拘泥于由当事人来发出,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应视为通知的一种合法形式。
二、解除合同的权利和异议的提出
合同解除的方式既已确定,那谁能够行使合同解除权又是一个问题。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是合同当事人,无论其是否履约、是否违约,均可以直接通过通知的形式来解除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