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禅宗思想史教案

中国禅宗思想史教案

中国禅宗思想史教案
试讲
教学目的要求:试讲
内容:教材、主要参考书、考试、主要内容、听取意见和建议等。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讲授60分钟,讨论回答问题30分钟。

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讲授和答疑。

第一章佛教哲学及禅宗哲学概论
第一节马克思的宗教观
一、马克思的宗教观概览
教学目的要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重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

难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特点。

基本内容:1、从现实的人的存在和生活解说。

2、人的社会关系的解说。

3、对宗教的批判要和对产生宗教的现实基础的社会的不合理性的批判结合起来。

4、要
看到宗教的麻醉作用。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讲授60分钟,自习讨论30分钟。

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讲授和自习讨论。

习题和作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第一章佛教哲学及禅宗哲学概论
第一节马克思的宗教观
二、禅宗和一般佛教的关系
三、如何学习禅宗和学习禅宗的意义
教学目的要求:介绍禅宗哲学的基本思想和特点。

重点:禅宗和其他佛教哲学的关系。

难点:禅宗和其他佛教哲学的关系。

基本内容:中国禅宗的基本概念;中国禅宗为慧能首创之根据;中国禅宗传承谱系;
中国禅宗的主要典籍;禅宗和一般佛教的关系;如何学习禅宗和学习禅宗
的意义。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讲授160分钟,自习讨论20分钟。

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讲授和自习讨论。

习题和作业:禅宗和其他佛教哲学的关系。

第一章佛教哲学及禅宗哲学概论
第二节印度佛教哲学概览
一、印度佛教哲学的分期和史料
二、原始佛教哲学时期的印度佛教哲学
三、部派佛教哲学时期的印度佛教哲学
四、大乘佛教哲学时期
五、密教的兴起和佛教哲学的衰亡
教学目的要求:介绍印度佛教哲学的基本思想、特点和基本历史。

基本参考书:主要依据黄心川著《印度佛教哲学》,可参考和阅读梁漱溟《印度哲学概
论》见《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1961年,吕瀓先生受原中国科学院哲学
社会科学部的委托,举办了一次为期五年的佛学班,该班的讲稿之一就
是《印度佛学源流略讲》讲解很详细,是学习佛教哲学的参考书。

另外,
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先生的《佛教哲学》解释了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和
命题,是学习佛教哲学的很好的入门参考书。

熊十力《佛教名相通释》
可以看看。

本节拟讲解如下内容:教材依据《中国佛教史》附录第488
-571页。

重点:禅宗和一般佛教有如下区别。

难点:禅宗和一般佛教有如下区别。

基本内容:(一)分期:原始佛教哲学时期(公元前六世纪-前4世纪中叶);部派佛教哲学时期(前4世纪中叶-公元一世纪中叶);大乘佛教哲学时期(公元
一世纪中叶-公元七世纪)密教时期(7-12世纪)。

(二)史料。

巴利文
体系:前3-2世纪传入缅甸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和我国云南、巴基斯坦。

属于小乘上座部。

汉语体系:公元前后中国西域传入,朝鲜、日本、蒙
古、越南等国家。

大藏经(971-1923)年间有17次刻本。

藏语体系:
我国藏族等部分少数民族和尼泊尔、锡金、蒙古、苏联西伯利亚和印度
北部等地。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讲授160分钟,自习讨论20分钟。

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讲授和自习讨论。

习题和作业:印度佛教哲学的基本分期是什么?
第一章佛教哲学及禅宗哲学概论
第三节中国佛教哲学概览
一、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
二、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三、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系
教学目的要求:中国佛教哲学概览。

重点:中国佛教经典的基本哲学思想。

难点:中国佛教哲学史。

参考书:主要的依据是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先生的新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两册。

基本内容:(一)中国佛教哲学的界说。

(二)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途径:翻译经典;讲习经义;编撰佛典;判教创宗。

(三)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根源。

(四)中国
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格义”式哲学的产生;玄学化哲学的流行;学派哲
学的兴起;宗派哲学的繁荣;心性哲学的合流和近代佛教的哲学化。

(五)
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系: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思想元素;中国佛教哲学体
系的多重联系;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内外作用。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讲授180分钟,自习讨论90分钟。

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讲授和自习讨论。

习题和作业:中国佛教哲学的基本分期和流派。

第二章慧能及其《坛经》的心性哲学体系
第一节慧能和《坛经》简介
一、慧能
二、《坛经》
第二节《坛经》的哲学思想来源
一、《金刚经》哲学思想
二、《法华经》哲学思想
三、《楞伽经》的哲学思想
四、《维摩诘经》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坛经》的心性哲学体系
一、《坛经》关于“心”“性”特性的界说
二、心性功能和禅修论
三、自性三十六对的三科法
教学目的要求:介绍慧能及其《坛经》的心性哲学体系
重点:《坛经》的心性哲学体系。

难点:《坛经》的心性概念。

参考书目:《坛经》、《五灯会元》、《祖堂集》、《中国禅学思想史》、《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基本内容:慧能;《坛经》;《坛经》的哲学思想来源:《金刚经》哲学思想;《法华经》哲学思想;《楞伽经》的哲学思想;《维摩诘经》的哲学思想;《坛经》的心
性哲学体系:《坛经》关于“心”“性”特性的界说;心性功能和禅修论;自
性三十六对的三科法。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讲授130分钟,自习讨论50分钟。

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讲授和自习讨论。

习题和作业:三科法门;五阴(五蕴);六尘;六门;六识;无念;无相;无住;《坛经》中“自性”概念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慧能后学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南岳怀让、神会和青原行思的主要哲学思想
一、南岳怀让的主要哲学思想
二、神会的主要哲学思想
三、青原行思的主要哲学思想
第二节马祖道一和宗密、石头希迁的主要哲学思想
一、马祖道一的主要哲学思想
二、宗密的主要哲学思想
三、石头希迁的主要哲学思想
第三节仰山慧寂和临济义玄的主要哲学思想
一、仰山慧寂的主要哲学思想
二、临济义玄的主要哲学思想
第四节曹山本寂、云门文偃和清凉文益的主要哲学思想
一、曹山本寂的主要哲学思想
二、云门文偃的主要哲学思想
三、清凉文益的主要哲学思想
教学目的要求:介绍慧能后学的哲学思想。

重点:洪州宗、菏泽宗、石头宗。

难点:洪州宗。

参考书目:《坛经》、《五灯会元》、《祖堂集》、《中国禅学思想史》、《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基本内容:南岳怀让、神会和青原行思(二世);马祖道一和宗密、石头希迁(三世);
仰山慧寂(沩仰宗,六世)、临济义玄(临济宗,六世);曹山本寂(曹洞宗,
七世)、云门文偃(云门宗,八世)、清凉文益(十世,法眼宗)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讲授200分钟,自习讨论70分钟。

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讲授和自习讨论。

习题和作业:看话禅、公案、默照禅、文字禅、平常心是道。

第四章禅机中禅理禅境的多元展开
第一节心性论的禅理和禅镜
一、这个和会么的禅理和禅境
二、心的禅理和禅境的多元化
第二节禅修和禅悟论的禅理和禅境
一、以心传心
二、不立文字
三、禅之区分和包容性
四、禅之特色
五、禅意
六、禅修
七、禅悟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禅机中禅理禅境的多元展开
重点:禅理。

难点:禅镜。

参考书目:参考《曹溪一滴水——介绍禅宗》,陈光天编著,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8。

基本内容:心性论的禅理和禅镜;禅修和禅悟论的禅理和禅意。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讲授60分钟,自习讨论30分钟。

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讲授和自习讨论。

习题和作业:禅宗禅理的基本逻辑内容。

第五章禅宗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对道教的影响
二、对宋明新儒学的影响
三、对诗的影响
四、对绘画和小说的影响
五、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禅宗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禅宗与宋明理学。

难点:禅宗与宋明理学。

参考书目:葛兆光著有《禅宗与中国文化》,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苏渊雷《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禅和西方哲学的对话可参考如下著作:日本铃木大拙
《禅与心理分析》、中国台湾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吴怡《禅与老
庄》等。

基本内容:对道教的影响;对宋明新儒学的影响;形式方面、思维方法方面、内容方面;
对诗的影响;对绘画的影响;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影响;禅与西方哲学的交
涉。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讲授60~120分钟,自习讨论30~60分钟。

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讲授和自习讨论。

习题和作业: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