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完善我国反倾销制度的思考

关于完善我国反倾销制度的思考

关于完善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的思考【摘要】:从1997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反补贴条例》,开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反倾销立法实践以来,我国反倾销立法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02年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相对于以前的反倾销立法更是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在更深层次上的发展,且我国反倾销立法时间较短,反倾销实践较少,也逐渐暴露了我国反倾销立法的不足。

加强和完善反倾销立法工作,既是我国履行国际义务,承担国际责任的要求,也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保护我国企业合法利益的要求。

【关键词】:反倾销立法立法不足立法完善一、倾销的概念及分类倾销,英文为Dumping,《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解释:”to sell abroad at low price goods which are unwanted in the home market.”即向国外市场倾销国内市场已经饱和的商品。

《布莱克法律词典》定义为:倾销是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在海外市场大量销售商品的行为"。

国内学者也对倾销给过不同的界定,如“倾销是指一国的出口商在另一国市场上以低于其他市场上的价值出售商品,从而对被倾销的国家造成损害的行为”[1]“倾销是指商品进入一国市场的价格低于其在另一国市场上的价格,或者只在不同国家市场上人为的差别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

[2]“倾销通常是指一国出口商将某种商品以低于出口国[1]姚梅镇《国际经济法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修订版,第258页[2]曹建明《国际经济法概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166页国内市场的价格在另一国市场销售的行为。

”[1]但最权威的概念莫过于《关税和贸易协定》(GATT)第六条的规定:“将一国的产品低于正常价值的方式进入另一国市场,如因此对某一缔约国领土内已建立的某项工业造成实质损害或产生实质性损害威胁或者对某一国内产业的兴建产生实质性的阻碍,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

”而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三条规定: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中进口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关于反倾销的定义与《反倾销条例》基本一致。

美国学者各布·瓦伊纳根据时间的长短和对国际贸易的不同作用将倾销划分为偶然性倾销、间歇性倾销、和持续性倾销,并分别对待。

[2]1、偶然性倾销又称突发性倾销,指某一商品的生产商为避免商品的过量积压危及国内的价格结构,在短期内低价处理大批库存商品的行为。

2、间歇性倾销又称掠夺性倾销,是指某一商品的生产商为在某一海外市场上取得垄断地位而以低于国内市场销售价格或低于成本的价格向该市场抛售商品,等占领市场后在施行垄断高价的行为。

3、持续性倾销。

又称长期性倾销,是指某一商品的生产商为了在实现其规模效益的同时维持其国内价格的平衡,而长期或永久的向海外市场低价销售商品的行为。

针对以上三种类型,专家态度不尽相同。

对于第二种,意见基本[1]吴益民《国际经济法—理论∙实务∙案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6,第273页[2]李小北【日】池本幸生主编《反倾销案例》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8第9页一致,由于其给国内工业的损害远远超过消费者所得利益,应给受到抵制和制裁。

对于第一类突发性倾销,部分学者认为该倾销是暂时的,造成的损害也是暂时的,消费者却得到了好处,因而不应抵制。

另一部分认为这种形式的倾销对进口国经济的影响最大,会对依赖于国内市场的进口国工业造成灾难性后果。

对于第三种倾销部分意见认为该倾销行为对进口国工业的损害只有一次,即受到冲击抑或被迫转产,而进口国消费者却从中可以长期获利。

另一部分专家认为在现代国际贸易中由于各国都采取以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策略,使其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国内需求,剩余的生产力在全球各国已经比较普遍,因此生产厂商为了扩大或保持生产规模,在维持国内高价水平的情况下,也常常在国外市场进行长期性倾销。

因而这种倾销会造成全球资源分配和使用上的误导,进而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故应适用反倾销措施加以抵制。

[1]二、我国反倾销立法概况及完善我国反倾销立法的紧迫性(一)我国反倾销制度的立法历程自199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实施生效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反倾销法律制度。

该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了中国的反倾销规则: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方式出口,并由此对国内已建成的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国内建立产业造成实质阻碍时,国家可以采取必要措施,消除或者减轻这种损害,或者损害的威胁或者阻碍。

1997年3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中[1]宋和平《反倾销法律制度概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反补贴条例》该条例集反倾销实体法与程序法于一身,对于从申请、立案开始到终裁、征收反倾销税为止的每一个环节,均作了相应的规定,为我国的企业针对外国产品的倾销提起反倾销诉讼,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法律依据。

此外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产业损害裁定听证规则》,它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了产业损害裁定听证的原则及当事人听证主持人回避及听证程序的问题。

[1]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同年11月26日,国务院公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自2001年1月11日起执行。

2004年3月31日国务院根据形势需要对该条例进行了修订。

至此,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为核心,加上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有关省市颁布的行政法规与规章,以及其他的与反倾销有关的规范文件,包括国家经委、外经贸等调查机关为实施反倾销措施而制订的共同形成了我国反倾销法律渊源。

(二)我国反倾销立法的不足然而由于我国反倾销立法时间短,经验还不丰富,各项规则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将我国反倾销的立法同WTO反倾销协议、美欧等先进立法相比较,仍会发现许多不足。

1、我国的反倾销法律效力层次较低承载我国的反倾销主要制度的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是由外经贸部(现为商务部)为首的国务院有关部门起草,经国[1]刘静《欧盟反倾销法及我国的应对策略》载《法律适用》2001.8月总185期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

这种行政法规作为反倾销主要规则的立法模式不足之处在于(1)权威性不足效力低。

我国的法律渊源中,行政法规的权威性和效力均不及法律。

一方面对于反倾销这样影响大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问题,以行政法规调整权威性不足,难以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充分有效的进行反倾销调查和采取反倾销措施。

[1]另一方面,影响反倾销法律执行效果。

当反倾销制度与有关法律抵触时可能部分或全部失效。

(2)执法机关不宜自行制定基本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来源于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现为商务部)的草案,法规的执行机关同时又是其制定机关,一方面会影响规则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也与欧美等国的反倾销法律制度完备的国家的做法不符。

[2]2、反倾销实体法上的不足(1)倾销认定上存在的不足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三条规定:“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口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

该条例未对“正常贸易过程”进行界定而WTO《反倾销协议》分别在第二条第二款、第二条第三款、第二条第六款对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我国的《反倾销条例》虽然区分了正常贸易和非正常贸易,但其下无具体规定,给实践中的操作带来困扰。

其次,关于正常价格与出口价格确定上的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四条对正常价值的确定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首先以出口国市场上的可比价格为准,无前述可比价格则按第三国可比价格、[1]林立《我国反倾销立法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4月第9页[2]覃甫荣《中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研究》载《中国政治青年学院报》2006年第4期第100-101页相关产品的结构价格。

第五条是对出口价格的规定。

以产品的实际支付价格款或应支付价款的价格,无前者或者价格不能确定时,以首次转售给独立购买人的价格确定、商务部根据合理基础推定。

这样规定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未规定正常价值及出口价格调整的影响因素。

而实践中有很多影响正常价值及出口价格的影响因素(如影响正常价值的折扣,影响出口价格的佣金等)。

第二,可比价格的确定仍有不足之处。

如在第三国价格、国内市场价格确定之中,出现多个第三国市场价格或多个国内市场价格时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选定哪个价格作为参考,条例未作规定。

[1]最后,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比较时应当调整的因素不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对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应当考虑影响价格的各种可比性因素,按照公平合理的方式进行比较。

然而下文并未对如何以“公平合理”的方式进行比较。

但是欧盟则对物理特性、进口费用和间接税、折扣和回扣数量、贸易水平、包装、信贷、售后费用、佣金等10种可以进行调整的因素作了规定,WTO规则也对销售条件和条款、税收、贸易水平、数量、物理特征方面的差异等7种应当考虑的因素作了规定。

(2)损害认定上的不足实质损害、实质损害威胁及实质阻碍是损害的三种形态。

我国法律规定了在确定倾销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五类事项: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倾销进口产品的价格、倾销进口产品对国内产[1]罗渝钦《论中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完善》载《商品与质量》2011年7月刊第156页业的相关经济因素的影响、倾销进口国(地区)原产国(地区)的生产能力出口能力、被调查产品的库存情况等五种情况。

但是我国并未对每一种损害形态分别制定相应标准。

这样可能使申请人模糊了损害与损害威胁的审查要件,可能对自己所要申请的反倾销类别缺乏把握;也可能使相关人员对各自独立的两种损害因素缺乏研究和重视,可能导致审查上的困难或不负责任的裁决。

[1](3)倾销与损害因果关系上的认定不足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反倾销法的核心问题之一。

根据WTO《反倾销条例》及各国反倾销法的规定,进口国对进口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时,必须证明进口商品的倾销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

《关于执行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条的协议》第三条第五款规定:“表明倾销的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应当以当局对其所拥有全部相关证据的审查为基础。

当局也应当审查,除了倾销的进口产品之外的其他已知因素,这些因素同时在对产业造成损害。

其他因素造成的对产业的损害,不得归咎于倾销的进口产品。

这方面特别可能包括相关的因素可能是:以非倾销价格出售的进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需求的减少或者消费模式的变化,外国与国内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以及限制贸易的做法,科技的发展以及国内产业的出口实绩和国内产业的生产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