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社会学类刊】【打印】【保存】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述评与展望朱勋克/汪雁/刘蕾【专题名称】工会工作【专题号】D422【复印期号】2012年05期【原文出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京)2012年3期第50~56页【英文标题】Commentary on the Researches on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Citizenship【作者简介】朱勋克(1977-),男,云南宣威人,博士,就职于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运研究所,北京100048;汪雁(1974-),女,河南南阳人,博士,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运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48;刘蕾(1978-),女,山东寿光人,博士,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运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48【内容提要】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是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现有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趋于全面,实证调研分析显著增加。
然而,有关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的研究也存在不足,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今后应从更广的学科范围、充分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重点包括:结合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宏观背景进行深入、综合性的理论研究;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相关的现行政策进行评估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的战略定位和制度设计的前瞻性、统一性问题研究;新生代农民工与其他群体之间及新生代农民工内部的比较研究。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citizenship is one ofthe critical focus issues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The currentresearches have rich contents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methods alongwith the increasing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However, there are manyshortcomings in the researches.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pay moreattention to the macro background, the current policies, the strategicorientation, the administration system design and the comparativestudy on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other groups.【日期】2012-03-20【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述评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workers/citizenship/commentary[中图分类号]D4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75(2012)03-0050-07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外出农民工的主体,是我国新生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宝贵的人力资源。
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同时,如何让他们全方位融入城市,与市民享有同等待遇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民工工作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国内有关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
特别是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后,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成果更加丰富。
本文拟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以期对这一问题进一步深化研究,以及加快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有所裨益。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是研究的基础。
学者们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和称谓各有差异,也有共同之处。
一是“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
早在2001年就有研究指出,农村流动人口出现代际间的变化,遂提出“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1]的概念。
二是第二代农民工。
刘传江等人2006年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年轻农民工和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年长农民工,在文化、观念和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别,将该群体称为第二代农民工。
[2]三是第二代和第三代打工者。
邓大才把1990年代外出的打工者称为第二代打工者,2000年以后外出打工者称为第三代打工者[3],把这两部分人统称为新生代农民工。
也有人把80后农民工称为第二代打工者,把90后称为第三代打工者。
四是1980年之后出生的一代农民工。
全国总工会课题组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19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4]。
概括发现,尽管有关研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称谓及界定存在一定分歧,但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1980年代之后出生、16周岁以上及农业户籍的外出就业劳动力是判定新生代农民工的三个基本标志。
该群体与老一代农民工在界定上的主要区别在于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农民工。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特征研究(一)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口学特征年龄方面。
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第一代农民工初次外出的平均年龄为33.7岁,而新生代农民工为20.6岁[5]。
全国总工会课题组发现,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
还有研究认为是“30岁以下16岁以上”[7]。
总的看,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群体。
性别方面。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第一代农民工中的女性比例为26.9%,而新生代农民工则是40.8%。
有的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占55.6%[8]。
有的研究分析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发现,老新两代农民工中女性的比例分别为39.8%和54.7%[9]。
总之,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比例高于老一代农民工。
婚姻方面,全国总工会课题组的研究发现,近80%的新生代农民工未婚[10],刘传江等人在武汉的调查也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已婚比例仅为35.3%[11]。
总之,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未婚为主的群体。
教育程度方面。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调查发现,第一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年,而新生代农民工为9.8年。
第一代农民工所受教育以小学和初中为主,而新生代农民工以初中和高中为主[12]。
还有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受过初中、高中(中专/职高/技校)、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所占比例分别为57.1%、30.2%、9.9%、4.2%[13]。
总体看,就人口特征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下的更年轻群体,他们大多未婚,受教育程度比老一代农民工高,外出女性更多。
(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全国总工会课题组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呈现出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四大特征。
该群体体现出“六个转变”:外出就业动机从“改善生活”向“体验生活、追求梦想”转变;对劳动权益的诉求,从单纯要求实现基本劳动权益向追求体面劳动和发展机会转变;对职业角色的认同由农民向工人转变,对职业发展的定位由亦工亦农向非农就业转变;对务工城市的心态,从过客心理向期盼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转变;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维权方式由个体式维权向群体式维权转变;对外出生活的追求,从忽略向期盼精神、情感生活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转变[14]。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经济状况研究现有文献从务农经历、土地、就业与收入、社会保障、住房与职业安全等角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经济状况多方面进行研究。
关于务农经历与土地承包情况。
有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务农时间仅2.15年,且有38%的人从未干过农活[15]。
有研究指出,新生代农民工脱离农业生产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过程[16]。
另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名下有地无地情况均存在,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真正无地,其土地承包权益未得到落实。
一些地方实行新生代农民工转户进城后收回承包土地的政策,可能引发复杂的问题[17]。
关于外出动因。
有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外出的主要动因是“城镇拉力”,区别于老一代农民工外出的“农村推力”[18]。
关于就业分布。
全国总工会课题组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上升,在建筑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下降[19]。
有的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较体面、较安全和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20]。
还有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以工业为主,占52.84%[21]。
关于经济收入。
调查显示,59.7%的新生代农民工对收入水平不满意[22]。
有研究发现,87.2%的新生代农民工2009年月均收入低于2000元,其中低于1000元者占总数的22%[23]。
也有研究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328元,低于第一代农民工的为1543元;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年收入均值为24657.33元[24]。
关于社会保障。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10年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较低。
从全国看,单位或雇主为新生代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7.6%、21.8%、12.9%和4.1%[25]。
关于住房保障。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43.9%的新生代农民工住单位宿舍,有6.5%新生代农民工住工棚[26]。
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在大城市以租住为主,在中小城镇租购兼行。
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居住空间与当地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相比距离较大,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一直未能享受基本住房空间权利[27]。
有研究发现,八成以上的农民工居住在设施不完善的各类住房中[28];住房保障不足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瓶颈”[29]。
关于职业安全与卫生。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课题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安全期望度明显提高,但其从事行业职业安全健康条件差,事故和职业病发生情况较为严重;企业对农民工个体防护措施不到位,对职业健康体检及档案建立工作不重视,忽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30]。
而卫生部课题组的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面临严重的职业病危害风险,成为职业病危害的主要人群,同时存在传染病高发、妇女保健水平低、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意外伤害隐患大等公共卫生服务问题[31]。
概括各有关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经济状况并不乐观,尽管较之于老一代农民工,他们在就业分布、住房条件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善,但其经济收入尚不如老一代农民工。
(四)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变迁研究一些研究就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表现、特点及原因进行了分析。
有研究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面。
消费意识、权利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培训学习意识等增强是农民工价值观的积极表现[32]。
“厌农”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亲情意识淡漠、家庭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差、追求享乐、盲目消费、功利倾向明显、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道德迷失及对“城市冷漠”等是其价值观的消极表现[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