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双导师制_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_舒卫英.

_双导师制_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_舒卫英.

学校管理
摘要: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会展专业推行了“双导师制”,通过做好导师选聘、重视学生实践、强化评估测定、加强信息反馈等工作环节,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提升了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促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推动了校企合作的深化和双赢。

今后,会展专业要重点完善制度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协作体系等四个平台的建设。

关键词:会展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学业指导;生涯规划
近年来,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对“双导师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看,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和阶段性的,有待进一步探索。

本文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会展专业的“双导师制”为例,对构建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业指导与道德指导同步的“双导师制”作进一步探索。

一、
“双导师制”模式的实践
(一“双导师制”的内容
会展专业“双导师制”为期二年,在大二期间即为学生配备两位导师——
—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

原则上,每个校内导师所带学生不超过10人,主要负责课堂教学和专业基础知识指导;校外导师则以师徒形式通过双向选择,自愿结对,校外导师指导学生数不超过3人,其任务侧重于学生课堂外的专业能力培养,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协调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二导师资格与职责
在“双导师制”的实践中,校内导
师由本学院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
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专职教师担任, 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治学严谨,经
验丰富,身心健康,有较强的指导能力,了解培养目标,熟悉教学计划和
各教学环节,并担任会展专业一门以上主要必修课程教学工作。

其主要职责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并为他们提高综合素质与专业拓展能力提出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建设性的意见。

同时,校内导师还负责指导学生顶岗实践报告及毕业
综合实践报告的撰写工作,带领学生进行专业调研并做好与校外导师的
沟通工作。

校外导师由学院实习基地相关
企事业单位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或
具有实践技能的优秀专业员工担任,
行业经验丰富且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心。

其主要负责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与管理能力,解决学生理论学习上的不足。

校外导师还负责指导学生以企业实际项目为题进行毕业设计,帮助学生制定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双导师制”实施步骤
1.夯实基础,做好导师选聘
在校内导师的聘任上,采取个人
申报与各系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经学院专家组审议批准,由院长聘任,
聘期二年。

校外导师则由学院实习基地相关企事业单位按“双导师制”规章选派,资料报送学院专家组审批,
学校需与校外导师及所在单位签订协议,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师到位后,学院着手开展学生“双导师”选择及实践岗位确定工作。

原则上,学生自愿报名选择校内导师,然
后由所在系进行适当调整,确定每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数。

校外导师通过交流会与学生见面,并在基本了解岗位及学生情况后,进行双向选择。

实践岗位的确定一般在参考学生意愿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协调而最终决定。

2.突出重点,重视学生实践
在大二学年初始,校内导师通过
相对集中的课堂授课方式,给学生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并布置学生校外实践重点课题。

完成基本的理论学习后,学生开始进点实践。

校外导师因所带学生数不超过3人,所以比较容易实现师徒制培训的目标。

鉴于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职责是相互补充
的,因此双方的互动交流是保证实施
效果的核心。

在进点实践的过程中,
学院要求校内导师经常到实习基地,
了解学生实践近况,帮助学生解决疑
难问题,并积极与校外导师沟通,解
决双方培养内容的衔接问题。

3.把握关键,强化评估测定
导师职责的落实、评估以及认
定,是“双导师制”能否发挥作用的关
键。

为更好地落实导师与学生在这一
培养方式中的权利与义务,学院根据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舒卫英,沈金辉
75
2008.23
2008.23
“双导师制”
的相关规章,在工学交替实践中及实践后,分别对学生及导师进行定期及最终评估。

对学生的考核由校内外导师共同负责,在内容上分为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和能
力素质,在最终评估环节给予学生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对导师的考核采用自评与被指导学生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坚持科学全面、奖惩结合的原则,并作为年终评定、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4.强化保障,加强信息反馈
学院在学生结束工学交替后的第一时间内,召开由学生代表、校外导师代表与全体校内导师参加的座谈会。

学院“双导师制”专家组在对座谈意见进行整合后,以书面的形式向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所在单位进行反馈,就进一步完善指导工作提出指导性方案。

二、“双导师制”运行的效果从学院改革的实践看,“双导师制”作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抓住了学生专业学习、德育和实训低效运行的要害,从根本上杜绝了人才培养中的“两张皮”
现象,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平台,具有多方面的直接成效和深层意义。

一是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

在校外导师的指导环节中,师徒制的育人模式在强化多样化、灵活化教学的同时,还促进了学习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增强学生就业竞争优势。

二是提升了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在与实践基地的联系中,教师可以随时积累教学案例,跟踪行业需要,并及时调整和更新知识,开发合理的新课程。

借助“双导师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系统的书面知识提炼、转化为应用性知识,增强实务能力。

三是促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四是推动了校企合作
的深化和双赢。

三、“双导师制”深化的路径选择“双导师制”
是一项人才培养的开创性工作,构建的方式、
途径、管理与运行机制等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重点是完善“四个平台”
建设。

(一完善制度体系平台
“双导师制”
实际上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制度,它既是一种制度安排又是一种制度约束。

制度安排是指在校内、校外教师与学生之间创造了一个新的沟通与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

制度约束是指该制度实施对学生与教师有双重约束,即双方应该做什么。

为此,必须有一套健全的制度来保证“双导师制”的有效运行。

学院要从培养目标出发,将导师的具体职责规范化、制度化,对师生双方进行准确的角色确认和职责定位。

同时,制定和完善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论文指导等过程与目标相结合的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及履职要求,建立和完善导师的述职、考评制度,使导师自觉遵循教育规范,履行应尽职责。

(二完善管理体系平台
“双导师制”
是一种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管理制度,导师集学业辅导者与道德引导者于一身,这一特点决定了导师将更多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与道德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与能力。

这有赖于导师与学生间大量的、积极有效的个别互动,以及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培植与积极群体氛围的营造。

为此,导师需要掌握一套学习与生活协同指导的管理方式,一种师生沟通与交往的艺术,便于对学生施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完善评价体系平台
依托新型的评价机制,强化多元
化评价、过程性评定、质性评定等,营造发展性评价机制,科学客观地评价“双导师制”
的实施成效,测定导师的工作绩效。

在测评中,应以是否有利于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是否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品
德与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为主要依据,建立和完善“双导师制”师生绩效评定内容和评定方式。

(四完善协作体系平台
学院要加强与宁波商会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制定合理政策,请进来,走出去,形成校外导师人才储备。

同时,学院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各级商会或行业协会组织学生参加各大展会,与省市重大会展项目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挂钩,建立开放、
共享的培养基地,共同探索“双导师制”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安建华.加大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
式———双导师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2003(1:66.
[2]孟宪军.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
理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3:119-140.
[3]安建华,程长羽.加大高校人才培养
力度的新模式———双导师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1:
65-67.
[4]丁佩芬.“双导师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7(3:56-57.
收稿日期:2008-05-21作者简介:舒卫英(1974-
,女,浙江奉
化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副院长,讲师(315100沈金辉,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315100
7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