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
摘要: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会展专业推行了“双导师制”,通过做好导师选聘、重视学生实践、强化评估测定、加强信息反馈等工作环节,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提升了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促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推动了校企合作的深化和双赢。
今后,会展专业要重点完善制度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协作体系等四个平台的建设。
关键词:会展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学业指导;生涯规划
近年来,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对“双导师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看,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和阶段性的,有待进一步探索。
本文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会展专业的“双导师制”为例,对构建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业指导与道德指导同步的“双导师制”作进一步探索。
一、
“双导师制”模式的实践
(一“双导师制”的内容
会展专业“双导师制”为期二年,在大二期间即为学生配备两位导师——
—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
原则上,每个校内导师所带学生不超过10人,主要负责课堂教学和专业基础知识指导;校外导师则以师徒形式通过双向选择,自愿结对,校外导师指导学生数不超过3人,其任务侧重于学生课堂外的专业能力培养,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协调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二导师资格与职责
在“双导师制”的实践中,校内导
师由本学院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
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专职教师担任, 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治学严谨,经
验丰富,身心健康,有较强的指导能力,了解培养目标,熟悉教学计划和
各教学环节,并担任会展专业一门以上主要必修课程教学工作。
其主要职责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并为他们提高综合素质与专业拓展能力提出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建设性的意见。
同时,校内导师还负责指导学生顶岗实践报告及毕业
综合实践报告的撰写工作,带领学生进行专业调研并做好与校外导师的
沟通工作。
校外导师由学院实习基地相关
企事业单位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或
具有实践技能的优秀专业员工担任,
行业经验丰富且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心。
其主要负责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与管理能力,解决学生理论学习上的不足。
校外导师还负责指导学生以企业实际项目为题进行毕业设计,帮助学生制定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双导师制”实施步骤
1.夯实基础,做好导师选聘
在校内导师的聘任上,采取个人
申报与各系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经学院专家组审议批准,由院长聘任,
聘期二年。
校外导师则由学院实习基地相关企事业单位按“双导师制”规章选派,资料报送学院专家组审批,
学校需与校外导师及所在单位签订协议,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导
师到位后,学院着手开展学生“双导师”选择及实践岗位确定工作。
原则上,学生自愿报名选择校内导师,然
后由所在系进行适当调整,确定每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数。
校外导师通过交流会与学生见面,并在基本了解岗位及学生情况后,进行双向选择。
实践岗位的确定一般在参考学生意愿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协调而最终决定。
2.突出重点,重视学生实践
在大二学年初始,校内导师通过
相对集中的课堂授课方式,给学生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并布置学生校外实践重点课题。
完成基本的理论学习后,学生开始进点实践。
校外导师因所带学生数不超过3人,所以比较容易实现师徒制培训的目标。
鉴于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职责是相互补充
的,因此双方的互动交流是保证实施
效果的核心。
在进点实践的过程中,
学院要求校内导师经常到实习基地,
了解学生实践近况,帮助学生解决疑
难问题,并积极与校外导师沟通,解
决双方培养内容的衔接问题。
3.把握关键,强化评估测定
导师职责的落实、评估以及认
定,是“双导师制”能否发挥作用的关
键。
为更好地落实导师与学生在这一
培养方式中的权利与义务,学院根据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舒卫英,沈金辉
75
2008.23
2008.23
“双导师制”
的相关规章,在工学交替实践中及实践后,分别对学生及导师进行定期及最终评估。
对学生的考核由校内外导师共同负责,在内容上分为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和能
力素质,在最终评估环节给予学生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对导师的考核采用自评与被指导学生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坚持科学全面、奖惩结合的原则,并作为年终评定、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4.强化保障,加强信息反馈
学院在学生结束工学交替后的第一时间内,召开由学生代表、校外导师代表与全体校内导师参加的座谈会。
学院“双导师制”专家组在对座谈意见进行整合后,以书面的形式向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所在单位进行反馈,就进一步完善指导工作提出指导性方案。
二、“双导师制”运行的效果从学院改革的实践看,“双导师制”作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抓住了学生专业学习、德育和实训低效运行的要害,从根本上杜绝了人才培养中的“两张皮”
现象,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平台,具有多方面的直接成效和深层意义。
一是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
在校外导师的指导环节中,师徒制的育人模式在强化多样化、灵活化教学的同时,还促进了学习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增强学生就业竞争优势。
二是提升了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在与实践基地的联系中,教师可以随时积累教学案例,跟踪行业需要,并及时调整和更新知识,开发合理的新课程。
借助“双导师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系统的书面知识提炼、转化为应用性知识,增强实务能力。
三是促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四是推动了校企合作
的深化和双赢。
三、“双导师制”深化的路径选择“双导师制”
是一项人才培养的开创性工作,构建的方式、
途径、管理与运行机制等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重点是完善“四个平台”
建设。
(一完善制度体系平台
“双导师制”
实际上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制度,它既是一种制度安排又是一种制度约束。
制度安排是指在校内、校外教师与学生之间创造了一个新的沟通与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
制度约束是指该制度实施对学生与教师有双重约束,即双方应该做什么。
为此,必须有一套健全的制度来保证“双导师制”的有效运行。
学院要从培养目标出发,将导师的具体职责规范化、制度化,对师生双方进行准确的角色确认和职责定位。
同时,制定和完善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论文指导等过程与目标相结合的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及履职要求,建立和完善导师的述职、考评制度,使导师自觉遵循教育规范,履行应尽职责。
(二完善管理体系平台
“双导师制”
是一种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管理制度,导师集学业辅导者与道德引导者于一身,这一特点决定了导师将更多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与道德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与能力。
这有赖于导师与学生间大量的、积极有效的个别互动,以及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培植与积极群体氛围的营造。
为此,导师需要掌握一套学习与生活协同指导的管理方式,一种师生沟通与交往的艺术,便于对学生施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完善评价体系平台
依托新型的评价机制,强化多元
化评价、过程性评定、质性评定等,营造发展性评价机制,科学客观地评价“双导师制”
的实施成效,测定导师的工作绩效。
在测评中,应以是否有利于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是否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品
德与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为主要依据,建立和完善“双导师制”师生绩效评定内容和评定方式。
(四完善协作体系平台
学院要加强与宁波商会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制定合理政策,请进来,走出去,形成校外导师人才储备。
同时,学院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各级商会或行业协会组织学生参加各大展会,与省市重大会展项目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挂钩,建立开放、
共享的培养基地,共同探索“双导师制”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安建华.加大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
式———双导师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2003(1:66.
[2]孟宪军.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
理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3:119-140.
[3]安建华,程长羽.加大高校人才培养
力度的新模式———双导师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1:
65-67.
[4]丁佩芬.“双导师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7(3:56-57.
收稿日期:2008-05-21作者简介:舒卫英(1974-
,女,浙江奉
化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副院长,讲师(315100沈金辉,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315100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