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用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用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用
以儒学英译为例

对一部作品的翻译,译者会经常因为译文读者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策略,会根据所选
文章的题材不同而选用不同的策略,同样,也会因为翻译的目的的不同,而采用迥然相异的
翻译策略,以下我们将以儒学英译的不同例子来看这一点。
早在1594年,西方就文字出版了第一本儒家经典<四书>,这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用
拉丁文翻译著成。从此以后,儒学经典被越来越多地译成西方各种文字。近代西方出现了三
位汉籍欧译大师:英国的理雅格,法国的顾塞芬,和德国的卫礼贤,而同时也出现了一批英
译中国古典文学的中国作家,以理雅格和辜鸿铭为例。看翻译目的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这两位大师的翻译背景。
1815年12月20日,理雅各出生于苏格兰,小时候就读于老家的教区学校,曾在一位
盲妇处学习英国古典诗篇,从小就喜爱文学。他十四岁时转入阿伯丁文法学校,勤奋学习拉
丁文和英语语法。1831年考入阿伯丁英王学院。在大学三年级时,他又致力于学习哲学与
宗教。理雅各在大学求学期间,为当时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所吸引,志愿当传教士。投考希
伯利神学院。他接受了两年的神学训练,向伦敦传教会提出申请,要求派往中国传教。伦敦
会批准了他的申请。1839年7月,从英国乘船出发,1840年1月10日抵达南洋马六甲。
理雅各倾心研究中国文化,热心在华事业。理雅各十分努力在中国传教,写出了18种汉文
新教布教书籍。1861年“四书”译本依序在香港出版,为《中国经典》一、二卷。之后的几
十年时间里,理雅格翻译了大量的汉籍,特别是儒家典籍《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春秋》、《礼记》、《书经》、《孝经》、《易经》等。
辜鸿铭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
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
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
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辜鸿铭翻译《论语》与他传奇式的生活经历和
独特的文化观念有密切的关系。他称自己: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这
句颇具调侃的话是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翻译《论语》的背景与前提。辜鸿铭注意
到西方传教士在审视中国历史及文化时所持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批评其带着一种令人无法忍
受的优越感来研究和认识中国。论语最初200年多来的英译史一直是由传教士书写,他们将
儒家思想当成儒教,以基督教为参照来翻译及阐释《论语》。他认为理雅格等传教士们歪曲
了儒教经典的原意,糟蹋了中国文化,并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产生偏见。为了还原中国儒家经
典的本来面目,消除理雅格等造成的偏见,他决定以自己对儒家经义的把握和对西方语言文
化的精熟来翻译儒家经典,希望那些有教养有思想的英国人在耐心地读过他的翻译之后,能
够反思和修正他们对中国人已有的成见,改变他们对中英两国人民与人民,国与国之间的态
度。辜鸿铭翻译儒家经典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儒家文化救西的思想。为了引起西方人对他翻译
的论语的更多关注,他将译本名定为:《孔子言论:一本引用歌德和其他西方作家的话里解
说的新的特别的翻译》。而由于其间经历、生活环境及身份的变化,理雅各的《诗经》三译本
体现了其不同的思想和研究方法。他的宗教观念经历了从以基督教为中心的狭隘偏见,到宽
容、自由的比较宗教观的演变,学术思想也从较多地依赖传统和服务政治,而逐渐走向强调独
立意识的学术阐释。但西方主流思想总是影响着译者,又通过译者影响着译著。中国经典在
理雅各看来仍是低劣的,需要基督教来予以完善。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两个大师,他们翻译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也就是他们的翻译目
的不同导致了他们采用的翻译策略也截然不同。
主要概念词的比较:
孔子的“仁”概念博大精深,理雅各从西方文化和宗教的角度将里面的“仁”全部译成
virtue,“仁者”全部译成virtue man,“德"也译成virtue,由于他的传教士身份,仁在其视野
里是一个美德范畴,辜鸿铭将仁理解为一个伦理道德观念,,一方面是因为仁与儒家其他德
行的深层关系,另一方面,儒家精神强调君臣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因此,儒家的仁从本质
上是伦理精神,辜鸿铭将仁君子德和分别译成moral,morality,the moral man,the moral law,
应该说他从整体上把握了儒家文化的真谛。礼在论语里出现了74次,是儒家学说的另一重
要基础不仅指礼的各种具体形式还包括礼貌之礼,礼仪之礼,伦常之礼,从不同层次分为礼
治,礼法,礼律,在论语的各个语境里礼的含义都有区别,因此两个译本对礼的译法也非常
丰富,理雅各的翻译有:ceremonies,courtesy,propriety,the rules of ceremony;辜鸿铭的译
本有以下译法:courteous, art ,the education and good manner ,propriety ,civilization ,the correct
form,the principle of the rite ,the honors ,the man of the state... ...由此可见,辜鸿铭的翻译能够
对应礼,这归因于他对儒家文化的整体把握,现举一些关于孝的句子,如下: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辜鸿铭与理雅各的翻译例句对比
例句1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
理雅各译文:The Master replied, That parents, when alive,be served according to propriety;
that, when dead, they should be buried according to propriety; and that they should be sacrificed to
according to propriety.
辜鸿铭译文:I meant, replied Confucius, when his parents are living, a good son should do
his duties to them according to the usage prescribed by propriety. when they are dead, he should
bury them and honor their memory according to the rites prescribed by propriety.
理雅各基本按字面意思翻译,比如生,死,葬这些都是直译,而且做到了柱子主句的
翻译,而辜鸿铭的译文体现了他对原文的深刻理解,更展示其对语言高超的运用能力,他以
a good son 做主语用两个排比句给出了译文,祭祀的意义在于怀念 在于感念父母的养育之
恩 辜鸿铭用 honour their memory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孝子对于过逝父母的哀思 ,表达更为
符合中国的孝之情。并且加should do his duties 这样的句子,丰富文章的内容。
例句 2.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
以别乎。(论语,为政)
理雅各译文:Tsze-yu asked what filial piety was. The Master said, The filial piety of
nowadays means the support of one's parents. But dogs and horses likewise are able to do
something in the way of support; without reverence, what is there to distinguish the one support
given from the other?
辜鸿铭译文 :A disciple of Confucius asked him the same question as the above. Confucius
answered, The duty of a good son nowadays means only to be able to support his parents. But you
also keep your dogs and horses alive. If there is no feeling of love and respect, where is the
differenc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