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曾润喜
【摘 要】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网络舆情的管控机制、网络舆情的外部性、网络舆情的技术与系统构建等四个角度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并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和研究机构的发展现状予以了分析。【关键词】中国 网络舆情 综述Abstract:Thispaperhasreviewedandanalyzedtheresearchconditionrelatedwiththenetworkopinionfromfourangles,whichisthetheoryofnetworkopinion,networkopinioncontrolmechanisms,externalitiesofnetworkopinion,technologiesandsystemsfornetworkopinion.IthasalsodiscussedthepresentsituationofnetworkopinionresearchinstitutioninChina.Keywords:China networkopinion review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最好平台,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对网络舆情的研究逐渐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对大量论文进行研读和对研究机构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和发展状况加以分析。1 论文统计2009年3月1日,以“网络舆情”和“互联网舆情”为篇名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检索期刊文献共83篇,剔除重复和不切题的文献,总计统计期刊论文70篇。我国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开始于2005年,研究论文呈逐年递增趋势:2005年4篇,2006年9篇,2007年20篇,2008年28篇,2009年1月即有9篇。这些论文散见于各类期刊上,既有实践性期刊,也有学术性期刊;既有技术类期刊,又有社科类期刊,这反映出尽管网络舆情的研究刚刚兴起,但已经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重视。2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分析2.1 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2.1.1 网络舆情的概念中山大学周如俊[1]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天津社科院刘毅[2]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南开大学徐晓日[3]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华中科技大学纪红[4]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天津社科院王来华[5]认为“舆情”在其狭义上是指民众受中介性社会事项刺激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而网络舆情,则主要指使用网络者或俗称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2.1.2 网络舆情的主体特征网民是网络舆情的主体,天津社科院毕宏音[6]研究指出网民表现出五大主体特征:社会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群体”与现实生活中的舆情主体发生交叉和重构;网民所表达的舆情不能被视为全体民众的情绪、
2 图 书 馆 学 研 究 2009.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编号:08B2203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
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研究项目“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与网上应急处理”(编号:08WL1111);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研究”(编号:HF0601208407)。态度和意见;网民是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持有者;网民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和强大服务功能来表达舆情;网民通过网络发表舆情言论成为引导和影响舆论的重要力量。2.1.3 网络舆情的传播形态天津社科院刘毅认为以网民为信息传播者的网络言论,其主要传播途径大致有四类:电子邮件及新闻组、网络聊天、电子公告板、博客和维基等。2.1.4 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中山大学周如俊认为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源于社会矛盾、个人意见的扩展以及偶发事件的激发等诱因。山西省晋城市委督查室张勇锋[7]通过对《旅游新报》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在“量”和“质”上的梳理与分析指出网络舆情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天津社科院姜胜洪[8]指出网络舆情在与现实产生互动的过程中,会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一个形成、高涨、波动和最终淡化的发展过程。同时,天津社科院王来华指出网络舆情极容易向网络舆论转化。2.1.5 网络舆情的表现特征天津社科院刘毅[9]认为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和即时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南开大学徐晓日[10]则认为网络舆情的特点如下:(1)网络舆情来源具有广泛性和匿名性;(2)网络舆情倾向于问题揭露与现实批判;(3)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4)网络舆情传播容易出现群体极化倾向;(5)网络舆论能够形成更大的群体压力。2.2 网络舆情的管控研究2.2.1 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控制方式温州网郭乐天[11]从媒体作用、职业道德和公众素养三个角度提出要发挥政府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要强化媒体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要积极开展媒介素质教育,提高大众的传媒素养。天津社科院刘毅[12]指出做好网络舆情分析是有效引导网络言论的前提。除了对网络言论的引导,还应该从技术、法律和道德三个方面来提高网络言论的管理水平。长春工程学院王丽平[13]提出要培养论坛的“意见领袖”,强化网络把关人的意识,通过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进行选择、放大,此外政府还应进行宏观调控和网络立法。华中科技大学纪红[14]则从舆情信息的角度提出要科学地搜集和分析网络舆情,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浙江警察学院斯进[15]从加强法规制度、技术、队伍建设、基础建设、引导与正面回应、加强网络阵地控制、与传统媒体加强配合、地面处理与网络策应相结合等方面建立了立体化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天津社科院姜胜洪[16]对管控方式进行了综合,指出应该及时捕捉网络舆情热点,增强对有关热点的预见性;以重大突发事件为契机,争取舆论引导“第一落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正面舆论压倒负面舆论;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相互放大正面舆论;培养网上“意见领袖”,引导网民自我教育。2.2.2 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中国石油大学李子德[17]认为对不良网络舆情预警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和民主政治的建设,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加强不良网络舆情预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当前形势发展和防范“西化”、“分化”图谋的需要。加强不良网络舆情预警的措施主要应从下列方面入手:(1)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舆情动态;(2)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有效引导网上舆论;(3)制定周密的应对不良网络舆情的预案;(4)开发和应用高科技产品,提升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有效性。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吴绍忠[18]对网络舆情预警等级进行了设定,其研究在综合考虑国际惯例、我国相关机构管理规定及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将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划分为:轻警情(Ⅳ级,非常态)、中度警情(Ⅲ级,警示级)、重警情(Ⅱ级,危险级)和特重警情(Ⅰ级,极度危险级)四个等级,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加以表示。同时还设计了11个预警指标体系,即(1)舆情:舆情的触发源、舆情的发展、舆情的控制;(2)舆情的传播:舆情的传播媒体、舆情的传播方式、舆情的传播速度、舆情的传播阶段;(3)舆情的受众:受众的数量、受众的心理状况、受众的倾向性、受众的结构等。2.2.3 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南开大学徐晓日[19]指出当前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理中存在较多问题,如信息的过度控制导致舆情泛滥;应急准备不足,对突发事件响应速度慢;舆情监测分析手段落后;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引导缺位。复旦大学陶建杰[20]提出要建立网络舆情的联动应急机制,政府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应通过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进行监测预警与控制,从而实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2.3 网络舆情的外部性研究2.3.1 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山大学周如俊[21]认为网络舆情的解地域化、解身份化和“实时”互动等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广西师范大学廖扬平[16]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
3RESEARCHESINLIBRARYSCIENCE 能与网络舆情的关系是: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利于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和传播;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中蕴涵着思想政治教育新功能,即导向、凝聚、内化、覆盖、渗透、预测预防等功能。浙江科技学院汤力峰[23]提出在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1)占领主阵地,规划和建设好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网络舆情监管的他律系统;(3)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构建网络舆情监管的自律系统;(4)加强队伍建设,做好网络舆情的“监、管、研”工作;(5)开发和应用科技产品,从技术上提升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有效性。2.3.2 网络舆情与高校管理汤力峰在研究中发现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类:(1)突发、偶发事件的激化;(2)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触发;(3)与师生利益休戚相关的事情。重庆大学郑恒毅[24]提出应该占领高校舆情阵地,构建高校舆情安全技术、设备保障体系,建设和谐校园。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安全技术、设备保障体系必须具备“防”、“控”、“导”、“查”、“研”五方面的能力,即防范有害信息渗透的能力;掌控网络舆情的能力;疏导不稳定因素的能力;调查网络案件的能力;辅助思政工作课题研究的能力。2.3.3 网络舆情与政治发展天津社科院张丽红[25]认为网络舆情对政治参与产生了较大影响,表现在:网络舆情主体的网络政治参与使直接民主成为可能;网络舆情主体政治参与的低成本,大大加速了网络民主化的进程;网络舆情主体的参政质量决定了网络民主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网络舆情还扩展了民主监督的对象和范围,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监督,开辟了网上民主监督的新时代。天津社科院刘毅[26]则认为网络舆情将促使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变。一方面,互联网为公民创造了一个信息化的民主世界;另一方面,政府了解公众在网络上表达的舆情,从而整合有价值的建议供决策者参考,保证了公民政治参与权利,也促进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2.3.4 网络舆情与伦理文化天津社科院张丽红集中研究了网络舆情与伦理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她认为这些伦理问题[27]集中表现为网络语言失范、虚假“舆情”泛滥和黑客攻击行为等。在文化方面[28]其研究指出:一方面,网络舆情传播深深地影响了文化的表层结构,特别是观念形态的文化;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文化的深层结构———意识形态范畴的文化,对文化安全提出挑战。这些挑战[29]包括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有意识地传播其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国内对西方思维方式无意识的认同,各种有害或虚假信息的肆意传播等。为了确保中国的文化安全,必须坚持积极防御的文化传播战略,加强党对文化传播的宏观控制力,努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力。2.3.5 网络舆情与群体性事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彭知辉[30]较早开始在国内研究网络舆情与群体性事件之间的关系。认为网络舆情是群体性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特征有:流言广泛传播,难以实施有效控制;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信息交流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网络舆情常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间接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为加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应重视网络维稳信息的收集与研判;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络把关;建立网络舆情控制与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形成舆论强势;建立网络评论队伍,引导网络舆情。2.4 网络舆情的技术与系统构建研究2.4.1 网络舆情的分析技术一是内容分析法。天津社科院刘毅[31]研究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中的作用。内容分析法是形成于二战时期的一种新兴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客观、系统和定量的主要特征。其在网络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的内容挖掘、对网络的结构挖掘和对网络的使用记录挖掘上。它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l)描述网络中传播的舆情信息;(2)推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主体的意图以及态度和情绪的倾向性;(3)描述和推论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和变化趋势。二是文本数据挖掘法。中山大学黄晓斌[32]研究了文本数据挖掘法在网络舆情中的作用。文本挖掘,或称从文本数据库中发现知识,是指从大量文本集合中发现隐含的模式。主要的技术包括特征提取、文本分类、文本聚类、关联分析、文本总结、趋势预测等。文本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网络舆情进行描述;(2)对网络舆情的关联性进行分析;(3)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分析,对传播主体的意图及态度倾向进行推论;(4)对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5)预测和推论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和变化趋势。2.4.2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构建中共烟台市委党校王娟[33]认为目前网络舆情监控分析主要采用人工方法进行。由于需要实时跟踪监控的网站数量多、形式复杂、内容广,目前人工方法已难以应对。为此,很有必要依靠信息通讯技术,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