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老子的管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谈老子的管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谈老子的管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引言去年班级组织去五指山爬山,我在那里看多了许多不老松,这些不老松都是千年老树,有不少都是四五千年的老松。

然后我就奇怪,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老松怎么能够存活至今?其实我们可以用老子的思想来分析,正因为它的无为而成就它的有为,为什么这样说呢?在当地,这种不老松这种木材既不能当柴烧,又不能当盖房屋的栋梁,当地的人砍伐它实在是没有用武之地,所以任由它自生自灭,因为海南岛的独特气候,就成就了几千年的不老松了,因此才有了我们后人去朝拜和观赏。

我个人非常赞成并推崇老子的低调心态。

比如不争、无为,守弱居柔,物极必反等。

下面我就来浅要谈一下老子的管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对老子核心思想“道”及老子基本思想“无为”进行简单分析,浅要论述了老子的管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对老子思想的重要地位又进一步给予了肯定。

关键词:道法自然无为老子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现今社会的进步更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老子的著作只有一本,就是《道德经》,《道德经》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讨论道的本质和特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另一部分是讲道对人生的影响,即“为”与“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类似这样的叙述在文中俯拾皆是。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老子老子的管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重点论述老子的无为思想。

一、道法自然思想及其现代启示老子从探讨和思索宇宙的本原、支配万物的永恒法则入手,进而说明人类社会的治理之道。

老子的“道”首先是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最高实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老子认为,人类事务必须遵从自然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人们尊重道,就会天下太平;背离道,就会遭殃:“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

同于失者,道亦矢之。

”他还说:“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大。

”就是说,遵照大道,天下归顺;天下归顺,就能过上安泰的生活。

“道法自然”是老子整个社会政治思想的立论基石和本体论依据。

他的人性论和认识论、“无为而治”和一视同仁主张、包容思想和柔弱谦下治术都从“道”引申而来。

“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道,简单理解就是一种宇宙的法则,生命的基本规律。

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道有重要借鉴意义。

我们将人力资源管理之“道”解释为:要遵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客观规律,所谓:“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道生育了万物,而德蓄养万物,物质构成了万物,外形完成了万物的种类。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先有了建立和发展企业之“道”,通过“德”具体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最终就能实现企业的目标,所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如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曾说:即使拿走我的所有机械设备和资产,只要留下企业的人力资源,那么我只要用五年时间又可成为世界钢铁大王。

就是说“道”与“德”对企业才是最重要的。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道是否有绝对、一成不变的管理规则或方法呢?显然没有。

如:西方近现代管理学家对人的认识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自动人”等,都在不断变化,而且至今无法证明那种对人本性的假定理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有效。

从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看,西方大体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三个阶段,无论那一种管理理论都无法生搬硬套企业实际人力资源管理之中。

在中国自古有“性本善”及“性本恶”之争,近几年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也有“学海尔学张瑞敏----学海尔不学张瑞敏”等等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之争。

这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现象归根结底不是学不学谁、怎样学、怎么学的问题,而是怎样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益处。

著名管理学家(席酉民,2002)认为:管理的基本规律、原则、技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学。

根据老子“道”的思想,只有正确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积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借鉴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失败教训,才能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企图一劳永逸地找到一成不变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规则,最终只能“东施效颦”,甚至一无所获,最佳的管理之道是遵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客观规律,因时、因地、因人、因境而定的“道”,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无为(1)老子无为思想概述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

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

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严君平亦谓:“有为之为有废无功;无为之为成遂无穷……览天地之变动,观万物之自然,以睹有为乱之首也,无为治之无也。

”总之,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亦是如此。

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意思是说: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

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

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

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2)老子无为思想的涵义①无为而不敢为老子的无为并非是一切不为的意思,更绝非是一种无政府的主义,而是要“去甚、去奢、去泰”,任何一切人为的自作聪明,或贪、或嗔、或痴,均需去除。

所以,在想要达到“无为”的过程当中,已经包含了“有为”的成分了。

然而“自然”是道的精神表现,“不敢为”即是不敢强以人为而伤自然人性与天道,但也不是放任而以随波逐流的方式来服膺于自然;是人文化的自然,而非原始的自然。

②无为而无以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于此提倡的是“公仁”、“公爱”,而非“私仁”、“私爱”。

但由于老子对于现实社会的关爱,所以透过另一种无为的方式,来展现他的“有为”、“有私”,所以,老子的无为即有为,无私即有私,是至大至公之为,是至大至公之私。

③无为而无不为前面所提,老子的无为,是顺应自然而行,减少一切人为的一己私欲,但他仍然重视“为”的功夫,是“辅万物之自然”的不敢为,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无以为,最后,藉此以完成其“无不为”的境界。

因此,“无为”只是老子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则在达成“有为。

”于是经由这种无为,天地万物各归其本位,各随自然而生,「这就是无为的效果,也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涵义。

(3)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启示①欲望要有限度:客观世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一是“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关系。

你做一件事,一定不要过头,欲望要有限度。

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到处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现象。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原来狼很多,鹿也很多,狼是吃鹿的,为了保护鹿,当地人就把狼杀光了,结果鹿也不行了,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了狼,鹿群里那些老弱病残把草吃光了,强壮的鹿没草吃了,饿得不行。

有了狼以后,狼把那些老弱病残的鹿吃了,强壮的鹿才有草吃。

于是只好把狼重新放回去,鹿才又繁殖起来。

这让我想起一个案例,就是山东秦池酒厂造势。

当年该厂以6666万元夺得当年中央电视台广告的“标王”,第二年更以3.2 亿元人民币的巨额广告费再度夺标。

当时他们把这种广告费的投入与销售的收益,比作每天开出一辆桑塔纳轿车(当时每辆价在20万左右),而开进的则是一辆奥迪(当时为30万元上下),意思是回报大大高于广告投入。

然而要付出的广告费意味着桑塔纳天天开出去,可是奥迪却不会天天能开进来。

没过多久,企业就支撑不住,最终落得了倒闭的处境。

秦池酒厂的教训决非个别现象,有的企业从起初广告投入取得收益后,就以为只要在广告宣传上成倍投入,企业的销量与利润也必然会成比例成倍增长。

于是在所有电视台的主要频道上,包括很多省级卫视都铺天盖地地大做其广告,电视观众不论调到哪个台,都躲不开这家企业的广告, 他们以为观众和顾客可以由他们牵着鼻子走,殊不知他们其实不懂消费者心理,你重复多了就使人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厌烦情绪,进而影响到企业的销售额,最终巨额的广告费用会成为企业的负担,甚至会拖垮企业。

由此可见,市场竞争越激烈, 企业受到的压力越大,在企业内外造势就越有必要。

但这个“势”如何造,如何掌握造势的“度”,所谓“物极必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②低调不争。

所谓不争,有两重含义,一是在一定的场合下,比如在企业内部,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要不争,要和谐一致,没什么好争的,“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二,也是更为重要的含义是,不争是为了更好地去争。

《老子》一再声明,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怎么不争?“不争”是争的一种最优策略。

不争,可以使自己保持在一种较为弱小的地位,使自己还有上升和发展的空间。

用现在体育界的话说,就是“一切从零开始”,也就是说,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新的位子上,在这个新的位子上,你是零,你最低,所以你还会继续发展。

《老子》的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善战者”、“善胜敌者”、“善用人者”,都不争,即“不武”、“不怒”、“不与”、“为之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