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
可以观察到酱油色尿或茶色尿,应重点考虑可 能出现输血引起的溶血反应。
不良反应
输注浓缩红细胞和悬浮红细胞可能产生的不良
反应与全血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是:由于减 少了不必要的血浆输入,从而减少了循环负荷 过重、心功能衰竭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输注少白细胞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辐照红细
胞和年轻红细胞等制品,相应避免或减少有关
定凝血因子Ⅴ、Ⅷ。
(一)适应证
1. 单个凝血因子缺乏 2. 肝病患者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3. 大量输血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 4. 口服抗凝剂过量引起的出血 5. 抗凝血酶Ⅲ(AT-Ⅲ)缺乏 6.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7. 血浆置换
(二)相对禁忌证
1. 血浆蛋白过敏 2. 扩充血容量 3. 补充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 4. 增强免疫力
(六)不良反应
相对较少些。
常见的即发性反应有发热反应、过敏反
应、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循环超负荷 和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等。
常见的迟发性反应有血小板输注无效、
输血后紫癜、TA-GVHD和输血传播疾病 等。
五、血浆输注
新鲜冰冻血浆(FFP)
普通冰冻血浆(FP) 主要区别:FFP中保存了有活性的不稳
应采用标准输血器静脉滴注。
输注速度宜快,注意患者耐受程度。
原则上,应选择ABO同型输注。
(三)疗效判断和不良反应
1. 疗效判断 主要观察患者的出血表现是否
得到改良反应 与血浆输注基本相同。
或预防出血的目的。
(一)适应证
1. 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引起出血 的患者,需要输注血小板止血。
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计数减低,常伴有自发性出血。
血小板功能异常时,血小板计数并不低,
但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
(一)适应证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①血小板计数<10×109/L;
②血小板计数< 20×109/L ,并伴有导致血小 板消耗或破坏的情况。 ③血小板计数< 50×109/L ,需要进行创伤性 检查或手术时。
输血不良反应或输血并发症的风险。
三、粒细胞输血
是对临床粒细胞缺乏并发严重感染的患者,在
联合抗感染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采用粒细胞输 注进行替代治疗,以期通过补充供者中性粒细 胞达到控制感染的目的。
副作用大,疗效不定,指征从严
四、血小板输血
主要是针对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异
常的患者进行替代性治疗,以达到止血
注一定量的红细胞,以保证组织供氧。
失血量更大,积极止血、扩容和输注红细胞同
时,还应注意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和蛋白
慢性失血性贫血患者,一般不需要输血
2. 溶血性贫血
溶血的速度和患者对贫血的耐受程度,对决定
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和输血量十分重要。
需要输注时,也不应以提高红细胞计数达到正
常水平为目的。
输血后要达到的Hb浓度粗略计算所需剂量。
个体差异很大,不能机械依靠公式计算。
动态监测输后患者Hb浓度变化和观察组织缺氧
改善情况,可以较好地把握和调整输剂量。
疗效判断
输注红细胞制品提高患者Hb浓度的判断,主要
依靠对比观察输血前、后的实验室检测数据。
理论上,1单位红细胞制品约升高5g/L 。 事实上受多环节、多因素的影响。 如果患者输注红细胞后,Hb浓度不升高,同时
除生理盐水外,不能加入任何药物
5. 输血速度
一般先慢后快,视病情而定
开始一般为5ml/min,数分钟后适当调快
严重急性失血患者输血速度可加快
心功能不全、婴幼儿和老年等应减慢
6.输血过程观察
输血开始的前15分钟是关键时期
寒颤、高热
腰背酸痛、茶色(酱油)尿
皮肤骚痒、皮疹、发热
呼吸、心率、血压
7.疗效判断
主要观察输血后组织供氧改善及贫血、
血容量改善的情况。
及时测定外周血象,对比输血前、后的
Hb浓度和红细胞计数的变化
一般成年患者输注 1 单位(标示 200ml )
全血大约可升高Hb浓度5g/L。
8. 不良反应
全血中含有各种血液成分以及体外保存
过程中细胞破裂的残留物、代谢降解产 物等,可能发生各种输血不良反应。
增加的许可范围内,可加大血浆输注量,
否则应及时改用凝血因子浓缩制品。
不良反应
常见的有:过敏反应、荨麻疹、循环负
荷过重、心功能不全、TRALI、同种免
疫、同种抗原抗体反应、非溶血性发热
反应及输血传播疾病等。
TA-GVHD罕见。
六、
冷沉淀输注
冷沉淀是FFP在低温(约2-4℃)解冻
后沉淀的白色絮状物,是FFP的部分凝
血因子浓集制品,主要含有Ⅷ因子、
vWF 因子、Ⅰ因子(纤维蛋白原)、
ⅩⅢ因子(纤维蛋白稳定因子)和纤维
结合蛋白。
(一)适应证
1. 甲型血友病及Ⅷ因子缺乏症
2. 血管性血友病(vWD )
3. 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4. 获得性纤维结合蛋白缺乏症 5. 局部使用促进创口、溃疡修复
(二)用法
冷沉淀的保存、融化条件与FFP相同。
(四)用法
输血前准备 交叉配血问题,取决混入红细胞量
保存条件:22±2℃、振荡
原则上应选择ABO同型输注
不能加入任何药物
以患者可以耐受的速度输注
(五)疗效判断
1. 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主要是观察临床
出血表现是否得到改善,血小板计数升
高程度只能作为参考指标之一。测定输
注后1小时的血小板计数有十分重要的参
(三) 用法
不要求进行交叉配血 原则上应选择ABO血型同型输注 输注速度应从慢到快,一般≤10 ml/min
对于心功能不全、婴幼儿、老年等患者,
输注速度应减慢。 输注速度可加快。
对于失血性休克、严重血容量不足患者,
疗效判断
主要是临床观察出血表现的改善情况。
如止血效果不理想,在患者血容量尚能
定比例抗凝剂的血液。
主要用于制备血液成分。
不主张直接用于临床。
血浆
血小板
白 膜 层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单个核细胞) 年轻红细胞
红细胞
1. 适应证
全血中主要含有红细胞、稳定的凝血因
子和血浆蛋白等有效的血液成分。
主要起到补充红细胞、稳定的凝血因子
和扩容,改善组织供氧的作用。
主要适用严重急性失血、体外循环和换
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进行红细胞
输注或换血治疗时,应注意胎儿血液内存在来 自母体的有关血型IgG抗体。
3. 红细胞生成障碍的贫血
骨髓造血异常,如再障、白血病、恶性肿瘤
骨髓浸润、骨髓铅中毒或药物中毒、艾滋病等, 贫血往往较重且多有三系减少的表现,常需要 输血辅助治疗。
许多患者将来可能长期需要依赖输血,激进或
5. 严重心肾功能不全患者
6. 加强营养
(三) 用法
FFP和FP都应在-20℃以下保存 37℃恒温水浴10分钟内融化 融化后不能再重新冰冻保存,暂时不输
注时,只能放入4℃冰箱短时间保存。
FFP融化后超过24小时只能作为FP使用 FP融化后尽管保存在 4℃冰箱也必须在 5
天之内使用。
3. 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患者接受充足剂 量的血小板输注后处于血小板治疗不应 性状态,即患者循环血液中血小板计数 未见有效提高或临床出血表现未见明显
改善。患者可能存在血小板同种抗体、
自身抗体及其他破坏血小板的病理因素。
判断指标
4. 预计血小板计数升高最大值(MPI)
5. 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 6. 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
盲目的输血可能导致严重的同种免疫,待需要 输血抢救时可能因难以找到血型相合的血液成 分输注而失去救治机会。
(二)红细胞制剂
浓缩红细胞 悬浮红细胞 去白细胞红细胞 洗涤红细胞 冰冻红细胞 辐照红细胞 年轻红细胞
(三)剂量的掌握
根据病情决定。
一般情况下,根据患者输血前的Hb浓度和期望
血库专用冰箱,4±2℃
较长时间运输,温度不能超过10℃。 离开冰箱,室温不宜超过4小时。 大量输血或低温敏感患者,适当加温。
4. 输血前准备
同意书、医嘱、处方、配血单、申请单
查对制度,特别是核对血型、配血结果
检查血液有无凝块、溶血、细菌生长
选择输血器:Y型、白细胞过滤器
通知血库等有关部门进行鉴定处理
二、红细胞输血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种类的红细胞
制剂进行输血治疗
已基本替代了传统的全血输血用于补充
红细胞的作用
(一)适应症
因贫血所致的组织供氧不足
– 临床表现
– 体征
– 实验室检查:静脉血氧饱和度
1.失血性贫血
一般情况下,以往造血功能正常的患者:
急性失血量≤20%,有效止血、充分扩容 急性失血量 20%~40%,积极止血、扩容,输
3.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 尽管TTP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很低并伴有严重
的出血表现,但不能输注血小板;因为输注
血小板后可加重微血管栓塞和出血。
(三)剂量
1. 手工分离的浓缩血小板制品,成年剂量
一般为12U。
2. 单采血小板,成年剂量为1袋。
3. 特殊血小板制品:少白细胞血小板、辐
照血小板、洗涤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
现代临床成分输血
认识输血
从移植的角度去认识输血
从传播疾病的角度去认识输血 从治疗的角度去认识输血
成分输血
根据病情需要,单一或组合选择,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