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某某某某学校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姓 名 : 00000000000 班级、学号 : 000000000000 系 (部) : 经济管理系 专 业 : 会计电算化 指导教师 : 0000000000 开题时间: 2009年3月4日 完成时间: 2009年11月4日
2009年 11 月 4日 目 录 毕业设计任务书…………………………………………………1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2 答辩申请书……………………………………………………3-5 正文……………………………………………………………6-25 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26 答辩过程记录表…………………………………………………27 1
课 题 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一、 课题(论文)提纲 0.引言 1.会计假设的新旧准则的比较 1.1会计主体比较 1.2持续经营假设 1.3会计分期假设 1.4货币计量假设 2.会计原则的新旧准则比较 2.1维持不变并加以修改补充的会计原则 2.2修改变化的会计原则 2.3新增加的会计原则 3.会计要素的新旧准则比较 3.1旧准则对弃臵费用未充分考虑 3.2固定资产盘盈的会计核算也发生了变化 4.与旧会计准则相比较,新会计准则所具有的优点 5.新准则取得的突破 5.1确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5.2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层级体系 5.3拓展了准则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据 5.4会计目标定位上的差异 5.5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的差异 5.6财务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差异 6.结束语
二、内容摘要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面临着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本文通过 2
对新基本准则(2006)与原基本准则(1992)的比较,揭示新准则在确立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完整的会计准则层级体系,拓展准则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据和明确会计目标等方面与原准则间的差异,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新的基本准则。
三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李玉环,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若干问题研究[J].会计论坛,2005 [3]楼继伟,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可贵实践和崭新突破[J].会计研究,2006 [4]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1992,11. [5]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06,2.[6]刘燕,《会计法》在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J]. 会计研究,2005 [7]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M].立信出版社,1987,(2) [8]新旧会计准则比较浅析, 中国农业会计, 2008,05 3
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00000 中文摘要: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面临着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本文通过对新基本准则(2006)与原基本准则(1992)的比较,揭示新准则在确立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完整的会计准则层级体系,拓展准则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据和明确会计目标等方面与原准则间的差异,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新的基本准则。 关键词:基本准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突破;会计要素 0.引 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1项企业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企业具体会计准则,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都是由财政部根据会计法予以制定,都属于同一层次的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两者的基本目的也是一致的,即对企业会计核算进行规范。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才不致造成执行过程中对两者的无所适从。但从新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比较中发现,新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在基本内容上显然仍然有其不一致之处。 4
现在,将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与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以及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会计制度)中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作比较,对于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1.会计假设的新旧准则的比较 旧准则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假设。新准则的规定增加了权责发生制假设。 2.会计原则的新旧准则比较 旧准则规定有十二项一般原则,即7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重要性,明晰性)和5个计量和确认原则(实际成本,配比,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谨慎性)。新准则为了与财务报告的目标相协调,将会计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目标相协调,命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原基本原则分别作了补充和完善,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将2001年1月1日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纳入基本准则;同时突出相关性,弱化可靠性原则。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和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十三项基本原则,在旧准则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2.1维持不变并加以修改补充的会计原则 2.11可靠性 5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真实性,又称客观性。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由此可以称为可靠性。 2.12相关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这一原则规定也是财务报告的目标,作为相关性强调了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2.13可比性和一致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 6
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将会计处理方法改为会计政策,这比会计处理方法的口径更宽,并且强调了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和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保持一致, 2.14及时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 新准则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2.15明晰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围绕着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强调了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的服务。 2.16谨慎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新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2.17重要性 旧准则规定: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 7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2.2修改变化的会计原则 2.21权责发生制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新准则在第一章作为权责发生制假设来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将权责发生制原则变化为权责发生制假设。 2.22配比性 旧准则规定: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 新准则无此项原则。 2.23历史成本 旧准则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新准则无此项会计原则。而是在会计计量中,针对会计计量属性规定了历史成本的定义。即历史成本是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臵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臵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并且强调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