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 物 栽 培 学 与 耕 作 学

作 物 栽 培 学 与 耕 作 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学科级别和核准招生时间:本专业创建于1952年,1981年获准为硕士学位点,1986年获准为博士学位点,1998年设立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

1993年批准为农业部重点学科,2002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研究条件:本专业所在学科设有农业部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小麦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信息农业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作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农村区域发展研究所、农业生态技术研究室等科研机构。

拥有高水平的作物生理实验室、作物生态实验室、农业信息技术实验室、以及现代化作物学教学实验室,实验室仪器先进、设施完善,拥有10万元以上仪器50台(套),万元以上仪器100台;建有温(网)室3000m2,实验基地12个,配备了完整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文献检索系统,各种仪器设备价值1100万元以上。

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介绍:
本专业共设10个研究方向,包括:①作物生理生化、②作物生态、③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④作物生长监测与诊断、⑤作物化控理论与技术、⑥耕作制度、⑦作物系统模拟、⑧精确农业与数字农业、⑨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⑩设施农业技术。

研究方向简介如下:
①作物生理生化:运用现代作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与技术,研究与主要农作物生产密切相关的生理生化过程,解释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探讨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与抗(耐)非生物胁迫生产的技术途径。

②作物生态:研究作物与环境间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信号传递的关系,生态环境对作物生理过程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作物生态特性对环境因子的反应及改造和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理论。

③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和基因型的关系,探讨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④作物生长监测与诊断:研究作物生长特征、生理参数、生化组分及生产力形成的快速无损监测机理与技术以及精确诊断与管理调控模型和系统。

⑤作物化学调控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作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与技术,研究化学调控影响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形成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研制新型作物生长调节剂,为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服务。

⑥耕作制度:研究高效优质安全耕作制度设计原理和分析评价方法、农田间套复种技术和模式、耕作制度和作物生产技术规范标准等。

⑦作物系统模拟:研究作物生长模拟模型与作物环境(气候与土壤)模拟模型、作物管理知识模型及数字化和可视化农作系统模型。

⑧精确农业与数字农业:研究农作系统精确化和数字化管理的集成技术与应用系统,重点围绕空间信息管理、农田信息获取、农作系统模拟与设计、农作系统控制与管理决策等。

⑨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研究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系统模拟及优化、生态农业评价分析指标等,以及可持续农作制度、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和设计等。

⑩设施农业技术:研究设施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和设施作物栽培与设施环境调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主要成果:目前承担有国家863、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等100多项,在研经费超过1200万元,近3年发表学术论文35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