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讲 行为背后的动力是什么
第三讲 行为背后的动力是什么
探求行为背后的原因——动机
动机的功能
始动功能——引起某种动机行为
导引功能——导引活动朝向特定的目标进
行 维持和调节功能——维持某种活动直至达 到目的,并在活动中调节有机体的强度和 具体途径
探求行为背后的原因——动机
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2)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3)原始动机与习得动机 (4)主导动机与次要动机 (5)有意识的动机与无意识的动机 (6)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1、采取一定的行为设法增加报酬; 2、采取一定的行动谋求降低别人的报酬; 3、减少投入,设法降低自己的贡献; 4、设法增加他人的贡献; 5、更换比较对象; 6、发牢骚,放怨气,制造人际关系矛盾或放弃工作; 7、改善管理,调整薪酬结构。
期望理论
一、基本观点(【美】弗鲁姆): 人的积极性既与目标价值密切相关,也与实现目标 的可能性密切相关,只有当人们认为有实现目标的 可能性及重要性时才有积极性。其理论用公式表示 为: 动机水平=期望值(概率)×效价 其中,动机水平反映了个体的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及其 持久性;效价是个体对目标价值高低的评价。
影响动机的因素:
(4)归因作用
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导致失败时,都会对这种对行 为结果原因进行推论。归因不仅影响个体对自己行为的反思 和再认识,而且会影响个体后继行为的动力。 韦纳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能力、 运气、努力、任务难度、方法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又可进一 步归纳为三个维度:控制性(可控与不可控)、稳定性(稳 定与不稳定)和原因源(内部与外部),从而形成8种类型 的因素:
情况下,两者可表现为一者强,一者弱。
探求行为背后的原因——动机
影响动机的因素:
一、价值观与信念
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统领人的思想和行为。 个人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个体对各种观念、事物和行为的判断和选
择,使个体发现事物对自己的意义,确定奋斗目标,并按照自认为 有价值的目标去做。 价值观对动机的调节和控制有直接影响。
探求行为背后的原因——动机
引起动机的条件:
1、内在条件——需要
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动机是各种需要的具体体现。
2、外在条件——诱因
诱因: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刺激物。 正诱因:个体因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的刺激物; 负诱因: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的刺激物。 说明:需要和诱因是形成动机的必要条件,在不同的
影响动机的因素:
四、行为因素
个体的行为是在其动机的驱动下发生的,而发生 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又会影响个体随后行为动机。 (1)对行为动机的强化作用 (2)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作用于行为动机
五、动机系统与个体行为 静态结构系统和动态结构系统
影响动机的因素:
静态结构系统 主导动机+辅助动机 动机行为合力 动态结构系统——表现为冲突合成和转化 冲突: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双重趋避冲突 转化:种类转化 强度转化及
行为的根本动力——需要
需要的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无论从进化的角度,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层次越 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 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 足或部分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 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已经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人的活动的动力,只有尚未满足的需 要才是当前推动人活动的动力。
行为的根本动力——需要
需要的种类 (二)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象) 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如对 食品的需要,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需要等; 精神需要是对各种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 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对美的欣赏需要 等。
行为的根本动力——需要
需要的特征
1、对象性:(目标指向)事物/活动、(行为 表现)追求/回避; 2、反复性:需要得到满足后并不一定就会中止, 具有反复性; 3、发展性:人类的需要总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 单一向多样、出现向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人 类的需要越发展,则越难以满足;
我们经常面临选择
集中精力 搞好学习
做学生干部 搞社团活动
双趋冲突
我们经常面临选择
不想上课
不想受批评
双避冲突
我们经常面临选择
想吃巧克力
怕发胖
趋避冲突
我们经常面临选择
想继续读本科 又想早点赚钱 怕多苦读二年 又怕文凭不够高
双重趋避冲突
你会怎么做?
泼水节七天假期,你很想和你的朋友去 进行一个五天的短途旅游,但是泼水节假期 一结束就要考秘书资格证,秘书资格证证对 你来说很重要,这个时候你会:
先和朋友去玩, 在玩的过程中先放松放松, 回来之后两天 在去复习和准备
A
先花时间 复习和准备,复习好了再 和同学去进行 其它活动
B
探求行为背后的原因——动机
动机与需要的区别和联系
1、需要是行为发生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 动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 2、需要只是一种(匮乏的)主观状态,当满足 需要的手段具备、目标明确的时候,需要就 会转化为动机,去推动行为的产生。
第三章 行为背后的动力
★:人们行为
背后的动力是什 么?
第三章 行为背后的动力
问题一:是什么推动人
们做出相应的行为? 问题二:人们为什么会 做出这样的行为?
问题一:是什么推动 人们做出相应的行为?
是来自人们的需要 什么是需要呢?
是有机体(生理、心理)由于不平衡 (缺失或过盛)而引起的机体状态。 需要对人类具有永恒的动力,是推动人 类活动的动力源泉。
1、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2、需要是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 3、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需要在个性
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 重要推动力量。
行为的根本动力——需要
需要的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 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是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 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
二、评价
此理论更加完整地反映了激励的基本规律,是实践中应用最 广泛的激励理论,对管理实践有着实际意义和作用。 1、提出努力与成绩的关系:如果自己认为通过努力有可能达 到目标时,就会更加有信心、有决心,比较主动去争取。要 求管理者应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能力;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工 作目标。 2、提出成绩与奖励的关系:奖励是个体行为效价的体现,人 们总期望在达到预期的成绩后能够得到适当合理的奖励,否 则人们的内部动机会逐渐消失; 3、提出奖励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应该了解员工的优势需要, 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并使组织的各种报酬与员工 的愿望相符合。
①内部可控稳定因素,如平时努力;②内部可控不稳定因素,如方法; ③内部不可控稳定因素,如能力;④内部不可控不稳定因素,如疲劳; ⑤外部可控稳定因素如人际关系;⑥外部可控不稳定因素,如他人帮助 ⑦外部不可控稳定因素,如任务难度;⑧外部不可控不稳定因素,如运气。
影响动机的因素:
(5)认知冲突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为代表的一些认知心 理学家提认为,个体经常有保持心理平衡的 倾向,但当个体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或多 种)不一致的认知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的 失衡现象。个体为恢复平衡,产生旨在消除 认知不一致的行为动力,因而认知失调具有 激发认知动机作用。
公平理论
一、基本观点(亚当斯):
员工的积极性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每个人都会自觉 地将自己所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社会其他人 进行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所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 报酬与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当,员工 就会认为公平;否则,就会认为不公平,出现心理 不平衡,产生不公平感。
二、不公平感的消除和避免
价值高,动机强,力量就大; 价值低,动机弱,力量就小。
价值观决定着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
利他的价值观—助人动机—助人决定——助人行为。
影响动机的因素:
二、兴趣与情感 兴趣对人的动机行为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情感对个体行为活动所具有的增力或减力效能 三、认知因素
(1)效价和期望评价 目标或诱因能否激起个体的行为,取决于它结个体所具有 的价值大小以及所获得的概率,前者称为效价,后者称为期 望。个体行为动力为效价与期希望的乘积。 行为动机=效价×期望
行为的根本动力——需要
需要的种类
(一)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起源) 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它与 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饮 食、休息、求偶等需要,又叫生理需要。 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 交往等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又叫获得性需要。
影响动机的因素:
(2)自我效能感 在个体行为动机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能力, 而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该任务的知觉,称 之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对行为的具体影响:①影响个体对活动 的选择;②影响个体对活动的坚持性;③影响个体 对活动中所遇困难的态度;④影响个体在活动时的 情绪状态;⑤影响个体在活动中新行为的习得和习 得行为的表现。
行为的根本动力——需要
需要的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爱和归属的需要是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 求爱情等,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求。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 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增强信心。得不到满足 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信心。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 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 层次的需要,但各人达到自我实现的途径和方式是各不相同 的。
人类需要的层次关系
自我实现 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
பைடு நூலகம்
成 长 需 要 基 本 需 要
认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