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第六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第四章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教学目的:介绍20世纪60年代后提出的三个国际贸易模型。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1、雷蒙德·维农的产品周期理论;2、斯塔凡B·林德尔的重叠需求理论3、穆拉雷C·坎普的规模经济模型;一、雷蒙德·维农的产品周期理论(一)模仿滞后假说1961年,迈克尔V·波斯纳(Michael B.Posner)提出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模仿滞后假说(imitation lag hypothesis),它为产品周期理论分析技术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提供了理论铺垫。

模仿滞后理论首先放弃了H-O分析中假设世界各国都采用相同生产技术水平的假定,然后分析各国在不能同时获得相同技术的情况下,技术从一个国家扩散到另一个国家的时滞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模型的起点:为了理解模仿滞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

由于研究开发队伍的成功努力,A国发明了一种新产品。

2、两个滞后:新产品在A国生产出后,B国首先将出现的是消费滞后(demand lag),即新产品在A国生产出来后到B国消费者接受并作为其目前消费品的良好替代品之间的时间长度(例如4个月);B国其次出现的是模仿滞后(imitation lag),即新产品在A国生产出来后到B国厂商生产出它复制品之间的时间长度(例如15个月)。

3、净滞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波斯纳理论的一个关键特点是将模仿滞后与消费滞后的时间长度进行比较。

例如,由于模仿滞后是15个月,而消费滞后是4个月,净模仿滞后是11个月。

在这段时间里,B国将向A国进口新产品。

直到自己开始生产并满足国内需要为止。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模仿滞后假说将国际贸易集中在新产品上。

(二)雷蒙德·维农的产品周期理论迈克尔V·波斯纳注意到了技术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但他没有能够将技术变化与资源禀赋理论结合起来,动态地考察技术变化所引起的比较优势的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966年,雷蒙德·维农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题为《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的论文1,提出了我们这里学习的产品周期理论。

1、产品周期理论的基本思想:第一,产品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它会随着技术的变化出现初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落期这样一个生命周期;第二,在生长的不同阶段,也就是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密集使用的投入要素(要素密集度)将发生变化;第三,由于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不同,这就决定了各个国家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上具有比较优势。

因此,第四,随着产品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个国家依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富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2、产品周期理论具体说明:产品周期理论只是H-O理论的动态扩展。

因此,根据产品周期—技术特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比较优势)—贸易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大致可以把产品周期分为三个阶段(见图4-1):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美国的消费出口进口美国的生产0 新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时间t0 t1 t2图4-1 产品周期理论中美国的贸易方式第一阶段为新产品阶段:技术尚处于发明创新阶段,所需要的主要资源是发达的科学知识和大量的研究开发经费,新产品实际上是科技知识密集型产品,只有少数科研发达和研究经费充裕1Vernon,Raymond G.International Investmeng and In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Quarterly Yournal of Economics 80,NO.2(May 1966),pp.190-207.的国家才能有这样的实力,从而才拥有新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

因此,新产品往往首先出现在少数发达国家。

第二阶段为技术成熟阶段:大量生产成为主要目标,这时所需的资源主要是机器设备和熟练的劳动技能,产品从知识密集型变成技能或资本密集型。

资本和熟练工人充裕的国家开始拥有该产品的比较优势,并逐步取代发明国家而成为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第三阶段为标准化阶段:随着该产品的成熟并被广泛接受,它变成了标准化产品,许多技术都被设计到机器和生产装配线上,劳动成本成为生产的主要决定因素,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也就从资本充裕型国家转移到劳动力充裕的国家。

二、斯塔凡B·林德尔的重叠需求理论前面我们只是从生产或供给方面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形式,为此,我们还假设各个国家的需求条件(无差异曲线)相同。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则反其道而行之,完全从需求方面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提出了著名的重叠需求理论。

(一)消费者行为假设1、放弃消费者的偏好是外生变量的假定,假设消费者的偏好由收入水平所决定;2、放弃一个国家内所有消费者的偏好相同,两国之间的社会偏好相同的假定,假设一个国家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高的消费者偏好奢侈品,收入低的消费者偏好必需品;两国之间具有相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偏好相同。

(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1、既然消费者的偏好商品的类型是他的收入水平所决定,因此,在消费者的购买的商品与它的收入水平之间,就存在一种对应关系。

根据这样一个假定,我可以设想世界上有这样两个国家:A国与B国,其中,A国家的人均GDP低于B国。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A居民的收入水平把他们分为四个收入阶层:Y A、Y B、Y C、Y D,与此相对应的消费品类型也有四种:A、B、C、D。

我们按照同样的假定,得到B国的五个收入阶层(Y C、Y D、Y E、Y F、Y G)与此对应的消费品类型(C、D、E、F、G)(图4-2)。

2、既然在两个国家之间,具有相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将需求相同的产品。

从图4-2可以看到。

A国处于收入水平Y B、Y C、Y D的居民,与B国处于Y D、Y E、Y D的居民将购买相同的消费品B、C、D。

A国与B之间在需求结构上的交集部分,被称为两个国家的重叠需求。

3、假设处于收入水平Y B、Y C、Y D的居民构成了A国的主要消费阶层,显然,B、C、D商品也就主要在A国进行生产。

B国处于收入水平Y B、Y C、Y D的居民自然就要向A进口。

商品GFEDCBA图4-2 林德尔的重叠需求模型(三)对重叠需求理论评价1、由于重叠需求理论仅从需求方面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两个国家之间消费需求的一致性即重叠需求就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又由于消费者的需求类型是由收入水平所决定,因此,当两个国家之间的收入水平越是接近,重叠需求的范围便越大,两国之间贸易联系就越紧密。

2、重叠需求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

三、穆拉雷C·坎普的规模经济模型2(一)规模经济的定义、类型1、规模经济:也称规模报酬递增,指所有投入品(投入品的结构不变)同时增加所导致的产出以更大比例增加,单位平均2丹尼斯 R·阿普尔亚德小艾尔佛雷德 J·菲儿德:《国际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168页。

该模型由穆拉雷C·坎普在1964年提出,但原文标题没有找到生产成本持续下降的现象。

理解规模经济关键要掌握如下两点:第一,规模经济存在于长期生产函数。

因为,只有在长期生产函数中,才能变动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第二,注意区别规模经济与报酬递减规律的原因。

在规模经济中,要素投入比例不变,导致产出以更大比例增长的原因是规模的扩张带来的专业化。

在短期生产函数中,导致产出变动的原因是固定投入与可变投入之间的比例。

2、规模经济的类型:根据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可以将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企业因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张而导致生产率提高和成本下降的现象,被称为内部规模经济;相反,企业因本地其他公司的扩张而实现的生产提高和成本下降的现象,被称为外部规模经济,或外部经济。

在坎普模型中的规模经济是指外部规模经济3。

3、 规模经济与生产可能性曲线:模规模经济使生产的机会成本随着产量的扩张而递减,因此,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圆点。

生产可能性曲线切线的斜率即X 或Y 产品的机会成本,将随着X 或Y 产量的增加而下降(见图4-3)。

商品Y MY 1 E 1 U 1Y O E 0 U 00 X 0 Y 1 N 商品X图4-3 凸向园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与贸易利益(二)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为了分析的方便,假设A 、B 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3 在坎普模型中,假设规模经济是外部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完全竞争市场假定。

当规模经济是内部规模经济时,市场结构成为是寡头市场或完全垄断市场。

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完全相同。

1、在封闭经济情况下,A、B两国的的生产、消费为E0,社会福利水平U0。

2、假设开放经济情况下,A的生产组合是M、B的生产组合是N,两国的消费组合是E1,社会福利水平U1。

3、实际上,A国和B国究竟在M或A进行生产,具有相当的随机性。

假设A或B都是小国,开展国际贸易后面对的贸易条件线比TOT1更陡峭,则该国将完全专业化地生产X产品;如果面对的贸易条件线比TOT3更平坦,该国将完全专业化地生产Y产品;如果面对的贸易条件线TOT3与TOT1介于之间,例如TOT2,该国可以在M、N或E进行。

因此,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生产和贸易方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商品Y0 X图4-4 凸向园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与各种可能的生产组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