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麻醉课件
年龄 体温 麻醉性镇痛药 复合吸入麻醉药 脑内儿茶酚胺 代谢间 昼夜变化 甲状腺功能减低 高血压
肺泡气最低苏醒浓度( MAC awake)
是指吸入麻醉药停药后病人最早睁眼时的肺 MAC气浓度
其数值为0.38MAC
常用的吸入麻醉药
乙醚 1540年合成,1846年首次用于临床 无色,带刺激臭味,易燃易爆 麻醉性能很强,MAC1.92 副作用较大,已被弃用
安氟醚 商品名为易使宁 1963年合成,1970年用于临床 无色,芳香气味,不燃、不爆 用专用的蒸发器
中枢神经抑制与吸入浓度相关
爆发性抑制:
脑电图出现癫痫样棘波-安氟醚深麻醉特征 可伴面颈部、四肢肌强直性阵挛性抽搐 PCO2过低可诱发 颅内压升高
异氟醚 1965年合成,1970年应用于临床
毒性 代谢产生
与二氧化碳作用产生 器官保护
心、脑、肝、肾
吸入麻醉的诱导
浓度递增诱导法 潮气量法 高浓度给药法
理化性能稳定,有轻度刺激性臭味
机体内代谢率仅为0.2%适用于肝肾功能 不良及长时间手术的麻醉
七氟醚
1968年合成,90年代用于临床
无刺激性气味,诱导迅速、平稳
化学性质不稳定,与钠石灰作用后产生少量有 毒的分解产物
扩张冠状动脉,保持心内膜于心外膜血流比正常 可使颅内高压的患者颅内压升高,但对正常颅内压患
氙气
惰性气体 溶解度小 不诱发恶性高热 对环境无污染 对心血管影响很小
氙气
价格昂贵 麻醉效能弱(MAC=70) 没有可购买的麻醉装置
麻醉药稳定性比较: 氙气〉地氟醚>异氟醚>氟烷>七氟醚
吸入麻醉药加强维库溴胺作用比较: 七氟醚>安氟醚>异氟醚>氟烷
吸入麻醉药的毒性及器官保护
者不引起升压 具有良好的肌松,可无肌松插管 可抑制乙酰胆碱、组织胺引起的支气管收缩作用,可
用于喘息病人的麻醉
地氟醚
化学稳定性好,在体内几乎无代谢产物 对气道有刺激性,诱导吸入应<6% 血气分配系数为所有吸入麻醉药中最小 麻醉效能较弱,需用特殊蒸发器 对循环功能影响小
氧化亚氮
麻醉作用极弱,镇痛效能强 对循环无直接抑制作用 不引起呼吸抑制 有骨髓抑制作用(吸入50%小于48h) 体内气体容积增大作用
肺泡最小有效浓度
1974年,Eger首先提出
用来比较各种吸入麻醉药的强度
指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使50%的病人或动物对疼 痛刺激不再产生运动性反应时的肺泡气浓度
相当于药理学中的半有效剂量(ED50)、及半 麻醉剂量(AD50)
各种麻醉药MAC与油/气分配系数的乘积近似
影响MAC的因素
吸入麻醉药临床评价
麻醉可控性 麻醉强度 对心血管的抑制作用 对呼吸的影响 对运动终板的影响 颅内压和脑电图的改变 体内代谢
吸入麻醉药
吸入麻醉药的临床药理 常用吸入麻醉药 吸入麻醉药的毒性及脏器保护
输送、摄取、分布和清除 输 送
浓度效应 通气量效应 第二气体效应
摄取、分布和清除
肺循环的摄取
血中溶解度 肺泡血流(心排量) 肺泡-静脉血麻醉药分压差
组织的摄取
影响摄取的因素同上
清除
大部分原形呼出 小部分体内生物转化 极少量经创面、皮肤、尿排出 清除速度排行榜
地、笑、七、异、恩、氟、甲氧、乙
三个重要概念
血/气分配系数:决定麻醉药诱导和苏醒快慢 油/气分配系数:与麻醉药的强度成正比 肺泡最小有效浓度
吸入麻醉药与吸入麻醉
浙江医院麻醉科
莫顿(1819-1868)
在他以前,手术是一种酷刑。因为有 他,手术的疼痛才得以预防和消除。从 他以后,科学战胜了疼痛。
1844年开始应用氧化亚氮 1846年开始应用乙醚麻醉 20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新合成卤醚类(恩氟醚 异氟醚)
吸入麻醉药综合评价
理化性质稳定 无臭,对气道无刺激 可控性强 麻醉作用强 诱导和苏醒迅速、平稳、舒适 良好的镇痛、肌松、和遗忘 抑制机体异常应激反应 代谢产物无明显药理作用和毒性 安全范围大,毒性低不良反应少 所需设备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