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 社会化与个性化

1 社会化与个性化


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
人成年之前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这为人的早期社会化提供了条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各种社会关系都可以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影响到
儿童。父母对儿童的权威性和支配作用非常大。 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也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
行为、成就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 和谐、民主的家庭容易培养孩子自尊、友善、健康的心理与行为模式。 – 自私、偏狭、暴力倾向的父母往往容易使孩子产生敌视、冷漠乃至反社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社会化(socialization)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社会互动,学习和掌握社会生 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规范和经验,适应社会生活并为社会所接受,成 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定义的六个要点:
(1)主体——个体 (2)场所——一定的社会背景 (3)条件——社会互动 (4)内容——学习、掌握社会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规范和经验。 (5)目标——适应社会生活并为社会所接受,成为合格社会成员。 (6)性质——过程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厄盖赖尔(1965)对儿童“自私”行为的研

研究者让4—16的儿童分核桃,核桃是单数,如5、9、 11、13、15,要求被试和另一位儿童分。
研究者发现他们有三种分法:①丢掉一个成偶数后两人 平分;②给自己多分一个;③给对方多分一个。
孩子的妈妈闻讯赶来,看见自己的孩子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你认为这个妈妈可能会怎么做?
A. 斥责那个工作人员一顿 B. 直接向她的主管投诉 C. 很生气地将小孩带走,再也不参加这里的活动了 D. ???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故事答案D
这位妈妈蹲下来安慰自己4岁的孩子,并且告诉他: “已经没事了。那个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并 且十分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必须亲亲那个姐姐, 安慰她一下。”
第一章 社会化与个性化
社会化与个性化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 第二节 社会化的内容 第三节 个 性 化
思考题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
一、社会化的概念
− 社会化、早期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
二、社会化概念的理解
– 社会化目标、内容与过程的多元化 – 社会化是一个终生的过程 – 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 社会化受文化的影响 – 社会化状况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标志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早期社会化完成之后,在未脱离原社会背景的情 形下继续进行的社会化过程。
所谓“未脱离原社会背景”,是指人在早期社会化完成之后,未因 个人或社会的原因脱离原来的社会环境。
是否脱离原社会背景,是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区别所在。 继续社会化是从青少年时期早期社会化完成之后到人的生命终结之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早期社会化
人从出生到基本学会和掌握了社会生存所需的知识、技 能、规范和经验,初步具备了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心理 与行为模式的过程,称之为“早期社会化”过程。这个 过程是在青少年时期完成的。
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 学校是系统社会化的场所 社会是终生社会化的场所
– 亲人的突然离去或亡故虽然会导致个人生活环境的重大变化, 但个体的其他社会关系并未发生大的改变,此时人所面临的是 继续社会化而非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情形的讨论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再社会化情形讨论
1. 被拐卖的儿童,在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后刑满释放的人。 4. 长期服役后转业的军人。 5. 因工作或生活需要,突然置身于一种异文化环境中的人,如出国工作的人,到
研究结果表明,自私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4—6岁 儿童中有67%给自己多一个,9岁左右有23%的儿童给 自己多一个,12岁以后没有一个儿童表现出自私行为。 儿童在成长中学会了与他人和谐相处。
思考题:中国的儿童情形会如何呢?横断/纵向研究?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社会是终生社会化的场所
除了家庭和学校之外,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也是影响青 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各种价 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现象对人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 的影响。
– 雷锋战友乔安山及类似事件引发的思考
问题: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它对人的 社会化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评估?
日前的一个漫长的时期。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再社会化
由于生活环境发生突然改变,个体必须在新环境中重新 学习新的社会知识、技能、经验和规范,重新适应新的 社会环境并被重新接受为社会成员的过程,称为“再社 会化”。
社会环境的突然改变,是再社会化的前提。这里所说的 社会环境,是指包含个体大量外部社会关系的整体的社 会环境。
于是,那个脸上还带着泪珠的孩子踮起脚尖,亲了亲蹲 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轻轻地告诉她:“不 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这个妈妈教会孩子的是什么?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学校是系统社会化的场所
人进入学校后,开始系统地接受社会文明和文 化教育,系统地学习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知 识、技能、观念、规范、思想和文化等等,学 会和形成社会认可的心理与行为模式。
会的人格特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要克服的不良心理和行为阻碍通常要比一般人大且多。
故事讨论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故事讨论
在一次儿童活动中,粗心的工作人员把一个4岁的孩子丢在了偏远 的活动场所,等年轻的工作人员发现人数不对赶回去找到孩子时, 孩子已哭得声嘶力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