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情况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
是重大民生问题。但是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
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
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
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
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对此,人
民群众反映强烈。为解决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
进行了多次医改。1979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大胆提出“要
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不久,卫生部等三部委便联合发
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1980年,国
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
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1985年
是中国医疗改革“元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起草的《关于卫
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这一时期医改的基本思路是
“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放开搞活,提高医院的效率和效
益”,基本做法则是“只给政策不给钱”。1989年,国务院批
转卫生部《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医改在争
议中继续前行。1992年是向“医疗市场化”进军年,国务院下
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根据这个文件,卫生部按
“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要求医院在“以工助医、
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2000年是公立医院产权“变
卖”年,这年2月,国务院《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
意见》公布,其中“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
务集团。盈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
章纳税”等内容,被解读为完全“市场化”的医改开了绿灯。
2004年是各路投资商跃跃欲试年,这年7月,国务院法制办公
室科教文卫法制司副司长宋瑞霖公开披露:《医院体制改革指导
意见》正在制定,有望在几个月内出台,这个意见的中心思想,
是医院改革要走产权改革的道路,国资将逐步退出公立医院。
2005年是医改“风云变幻”年。卫生部副部长马晓华发表讲话,
严厉批评了当前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淡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
倾向,并且着重强调:“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引入市场机制。产
权制度改革,不是医疗制度改革的主要途径,我们决不主张民进
国退。”同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葛延风主持的《中
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研究报告得出“我国医改基本不成
功”的结论,报告指出当前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
宏观效率低下,因此得出结论,即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
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
2006年,中央高层为医改定调,强调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
统一了争论多时的医改方向之争。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
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
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负责研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
政策措施,拟订相关文件。2008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全文向
社会公布,公开征求社会意见。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通
过医改方案,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