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时代性与创造性
宏观地看这个展览,我主要有三方面的感受:
首先,展览的策展理念非常完整,虽然反映党的
90
年光辉历程时间跨度很大,却在有限的空间里面选择
了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代表作,以此反映了代表性
的历史事件,形成了一条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的历史
彩带;其次,展场的整体布局层次鲜明,段落清晰,
作品层层递进,抑扬顿挫,起承转合,通达顺畅;第
三,中国美术馆在承办这一展览过程中体现了其专业
实力。无论从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上,还是从
对整个建党 90 年这一个宏大主题活动的整体把握上,
策展团队都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学术诠释。 可以说,
展览既把握住了主题的思想性和文化意义,又彰显了
艺术性。
这次展览的主题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
年,
反映党领导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描绘
人民群众火热的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场景。如何看
待美术反映党的历史和时代业绩的创作意义,如何结
合艺术家自身的实践看待党史主题的创作经验与方法
呢?对此,我有如下看法:
首先,展览中每件美术作品都体现了一个时期的
社会文化和艺术表现倾向。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反映了
当时社会的审美倾向,也反映了作品在不同时期对相
同主题不同的理解和表现。另外,新中国美术的发展
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多数艺术家都参与了国家组织的
艺术活动或艺术工程,在这种艺术生活中,它们是新
中国美术“国家团队”的一分子,而且,艺术家在进
行 相关主题性创作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修养。
以我 这次参展的作品《陈独秀与 (新青年 )》为
例,在刚开 始接受这件作品的创作任务时,我对这
个历史事件的 认识还不十分深刻,于是我一边构
图,一边深化构思。
随着创作的一步步发展,我对相关历史人物的认识也
逐步加深,对相关史实的考证也越来越准确。画面中
人物的位置和人物之间的关系,都经过反复地推敲。
在以党史为题材的主题性创作中,我们要比一般的创
作投入更多的精力,我们必须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再加上恰当的形式手法,作品才
能够打动人,才能够传世。
《陈独秀与 (新青年 >》这件作品的创作是
历史的 真实和“我”的真实之结合。从题目的字面
上来看,作 品可以表现陈独秀和当时几个轮值编辑
坐在一起开会, 或是表现与“新青年》编辑出版相
关的情景场面。 如果 这样图解这个主题,我觉得深
度是不够的。陈独秀等 人创办《新青年》后,很快
使星火燎原,大批的知识 青年受其影响,在全国各
地创办了数以百计的进步报 刊。因此,在构图的时
候,我把时间跨度放宽,用有 限的空间表现思想界
的“风云际会”。于是,我在画面 里安排进 18 个
人物,有《新青年》 杂志主要创办者、 轮值编辑和
撰稿人,也有受到杂志影响成长起来的进 步青年,
我试图通过这样的一个时空跨度来表现一代 “新青
年”对中国的影响和贡献。完成后的画面由七个 版
块拼接而成,分处两端的版块用做点题,中间的主
体部分表现了多个时空背景,然后以恰当的技巧把它
们统一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视觉印象。
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馆,有责任承担起引导
中国艺术发展方向的重任,以满足国家文化项目的需
要、全国美术工作者的需要和社会大众的需要。
“庆祝 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美术作品展”就从
一个侧面体 现了中国美术馆的责任担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