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中文摘要: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
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差别在于:并非一切民族额都是世界的。
新世纪里,面对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传统,我们要从根源、借鉴与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传统在艺术领域中的重要性并把它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族艺术传统民族性世界性辩证关系艺术发展中国
引言: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我认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
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正文:
一、艺术的民族性
(一)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
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民族性来自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来自民族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①而民族精神的差异性就必然造就民族艺术的多元性。
艺术的民族性,是艺术成熟的标志。
针对西方和东方这两个代表文化详细谈论,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
(二)首先,不能盲目的接受西方文化。
主张“全盘西化”,对待艺术传统的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和在西方现代文化冲击下不顾国情和自己的传统盲目照搬现代诸流派艺术,则是在落后状况下民族自卑心理的表现。
这种态度除了反映出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无知,同时还包含着一个误解——即将经济和物质技术上的进步和艺术发展水平混同为一了。
其次,也不能盲目的排斥西方文化,夸耀本国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
先贤
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
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
二、艺术的世界性
(一)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
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二)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
黑格尔说:“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赏的。
”③
三、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一)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
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差别在于:并非一切民族额都是世界的。
(二)中国人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
首先,中国文化也只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我们要在民族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营养。
中国的文化要发展,既要继承
民族艺术的传统,又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
正如随唐时期的九部乐,十部乐多数是西域音乐,还有高丽、印度来的外国音乐。
演外国音乐并没有使我们自己的音乐消亡,我们的音乐继续在发展。
文化上对外国的东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盘吸收,都是错误的。
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
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
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
我们要有承认民族片面性和局限性因而尊重发展的态度,让固步自封的“国粹主义”和奴颜婢膝的“全盘西化”论毫无立足之地。
人类历史在不断向前发展,艺术也在不停地前进,不断地更新,因此,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都是对艺术生命的扼杀。
艺术要在继承发展前人优良传统和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和营养以丰富壮大自己。
艺术家应以开放的眼光,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精神广泛地吸收现代世界各国优秀文化艺术的有益因素,融汇贯通为己有,用以创造出新的艺术。
“笔墨当随时代”,我们应当紧跟时代而行,让民族传统艺术随时代而向前发展,繁荣昌盛。
再次,中国要把自己看做世界的一部分,注重艺术的世界性。
我们要正确认识民族艺术传统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说:“艺术是无国界的。
”各民族的艺术都是在其他民族的互相影响中发展的,如果说这在交通条件极为不便的古代尚且是一种必然趋势,那么在今天世界经济文化已经连成一体的情况下各民族间的美术交流便越发不可避免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建设的飞速发展,既向传统的东西提出了挑战,又为传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和更广泛的展示空间。
四、总结
在二十一世纪随着祖国的更加富强,必然会有更多具有大众性、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相统一的力作产生,这将是今后如何继承和发展我们民族艺术传统的奋斗目标。
因此我们不仅要坚持中国自己的艺术民族形式。
也要保持开放性,融入世界艺术文化中。
世上没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所以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艺术。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①《艺术概论》第三章第255—256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
②《艺术发展史》第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③《美学》第一卷第336—337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