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棉区划分中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又东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在气候上受海洋和陆地影响都非常
区。
东部季风区又从南到北分属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中温带。
大体上说,中国的热量资源由南
明显的地域性。
据此按积温的多寡、纬度的高低,降水量多少等自然生态条件,将我国植棉区划由南而北、从东向西依次划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
这五大棉区自南向北分布,热量、水分资源依次递减,各区之间在适宜品种生态型、耕作栽培特点变化。
生产上,常把华南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统称为南方棉区;把黄河流域棉区、辽河流域棉区以及西北内陆棉区统称为北方棉区 1 、长江流域棉区主要分布在北纬25°以北,秦岭、淮河及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川西高原以东地区。
包括:浙、沪、赣、湘、鄂,苏皖淮河以南黔、闽三省北部等地区。
本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热量条件较好,4 ~10 月平均温度21 ~24℃,≥15℃积温4000 ~5500 度1200 ~2400h 。
春季和秋季多阴雨,常有伏旱。
土壤在平原地区以潮土和水稻土为主,肥力较好;丘陵棉田多为酸性的红壤陆地棉。
实行粮棉套种,一年两熟或多熟。
是我国三大主产棉区之一。
本区划分为 5 个亚区,即长江上游亚区、长江中游亚 2 、黄河流域棉区位于长江流域棉区以北,河北内长城以南,大约北纬34°~40°之间。
包括:河北长城以南、山东、河南(除南阳和信的淮河以北、北京和天津地区等。
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棉花生长期间( 4 ~10 月)平均温度19 ~22℃,≥15℃mm ,年日照时数2200 ~2900h 。
春秋日照充足,水热条件适中, 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和吐絮。
降雨集中在7 ~8 月。
常有春季初夏桃成熟和纤维发育。
土壤以壤质的潮土为主,海河平原地势低,滨海地带盐碱地较多,大多数土壤适于植棉。
本区水热条件适中,春秋日照充足,有利于棉花早发稳长和吐絮。
虫害及枯黄萎病较重。
适宜栽培中早熟陆地棉。
实行一年一
生态条件脆弱是其棉花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本区划分为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黑龙港、黄土高原、京津唐等五个亚区。
3 、西北内陆棉区位于六盘山以西,大约北纬35°以北、东经105°以西。
包括:新疆、甘肃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
本区日照充足,气候干燥土壤地力瘠薄,水资源贫乏,限制了棉花生产的发展。
适宜栽培中、早熟陆地棉或海岛棉。
实行一年一熟种植。
目前已成为护是棉花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
本区属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不足200 毫米,全靠灌溉植棉,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高达2700 ~3300 土壤以灰漠土和棕漠土为主,均有不同程度盐渍化,并呈强碱性反应,肥力较低。
按热量条件,吐鲁番盆地(≥10℃积温4000 0℃以上) 适于种植中早熟陆地棉和发展一部分中早熟海岛棉,北疆(≥10 积温3450 ~3600℃) 适于种植短季陆地棉。
本区划分区。
西北内陆是以新疆为主的棉区。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疆棉田面积平均每年以15.1% 的速率增加。
目前已成为我国棉花生产 4 、北部特早熟棉区位于黄河流域棉区以北,内蒙古高原以南,六盘山以东。
包括:辽宁、晋中,以及冀北(内长城以北)、陕北、陇东等。
本热量条件差,秋季温度下降过快,易遭低温冷害,霜后花比例大。
宜栽种早熟或特早熟陆地棉。
一年一熟种植。
受热量条件
棉区无霜期150 ~170 天,5 ~9 月日照时数1200 ~1300h ,降水量500 ~700mm ,且集中于7 ~8 月,≥10℃积温3300 ~3600℃,之上,但年际间波幅达300 ~400℃。
由于热稳定性差和无霜期变化大,棉花产量稳定性和早熟性的保障率低。
而近年气候变 5 、华南棉区位于长江流域棉区以南,包括:广西、广东、海南、台湾、云南大部、四川西昌地区、以及贵州、福建两省南部等。
重。
其土壤一般为赤红壤和砖红壤,较粘重,普遍呈酸性、强酸性反应。
宜栽种中熟海岛棉或中晚熟陆地棉。
可一年三熟种二、棉花生产区域布局的演变1949 年华南棉区棉田面积一度占全国的18% ,而目前只有零星种植,面积小于全国的1% 。
历史上北部特早熟棉区和西北内陆起,北部特早熟棉区逐渐衰退,目前与华南棉区一样面积不到全国的1% 。
但西北内陆棉区却发展成为我国三大棉区之一。
从20 世纪80 年代起,我国棉花播种面积在三大主产棉区间的分布发生了急剧变化。
西北棉区面积持续增长,从1980 年的18.7 动剧烈,上下波幅超过50% ;长江流域棉区面积稳中略降(见图 2 )。
事实上,面积的波动反应了棉区生产效益的变化,体现了地区生产的相对优势及社会分工。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棉花单产水平的变化(见图 3 )。
从1978 年以来,西北内陆棉区单产增长最快,并从80 年代末开始成为全国单产最高的
( 2 )我国棉花生产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
由于棉花生产具有用工多的特点,从而使经济欠发达地区拥有
入的重要源泉。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优势棉区,包括304个10万亩以上(团场和农场5万亩以上)的产棉大县(市、区、团场、农场)。
(一)黄河流域优势区
该棉区主要包括天津、冀东、冀中、冀南、鲁西南、鲁西北、鲁北、苏北、豫东、豫北、皖北、晋南、陕西关中东部地区,有146个10万亩以上的产棉大县。
该棉区地处南温带亚湿润气候区。
无霜期180-230天,大于10℃积温4000℃-4600℃,年日照时数2200-2900小时,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
春、夏干旱和秋季低温阴雨对棉花生产影响较大。
耕作制度以两熟套种为主,滨海滩涂、盐碱地和高岗旱地为一熟春棉。
棉田布局集中,单产水平中等,面积增加潜力较大。
近年来棉铃虫暴发为害得到有效控制,但棉盲蝽、棉蓟马、红蜘蛛等非靶标害虫及枯、黄萎病危害日益严重。
原棉品质主要指标比较协调,异性纤维问题突出。
纺织工业较发达,运输成本低。
(二)长江流域优势区
该棉区主要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南襄盆地、安徽沿江棉区、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地区,有57
个10万亩以上产棉大县和3个5万亩以上的重点农场。
该棉区地处中亚热带至北亚热带的湿润气候区。
无霜期240-300天,大于10℃积温4600-6000℃,年日照时数1700-2400小时,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雨热资源丰富,光照条件稍差,常有梅雨渍害、洪涝、伏秋连旱、秋季连阴雨、台风等灾害天气。
面积稳定,布局集中,单产水平较高。
耕作制度90%以上实行粮(油)棉一年两熟,以育苗移栽棉为主。
近年来枯、黄萎病及烟粉虱、棉盲蝽、红蜘蛛等非靶标害虫危害较重。
纤维成熟度好、比强度高,异性纤维含量超标。
纺织工业发达,运输成本较低。
(三)西北内陆优势区
该棉区主要包括南疆、东疆、北疆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有42个10万亩以上的产棉大县(市)和56个重点团场。
棉区地处中温带及暖温带的干旱气候区。
无霜期155-230天,大于10℃积温3100℃-5500℃,年日照2700-3300小时,年降雨量200毫米以下,属灌溉棉区。
春季气温回升慢、秋季降温快。
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春棉,种植结构单一,连作病害和地膜污染逐年加重,地力中等及偏下,有不同程度盐渍化。
面积稳定发展,布局集中,规模大,单产水平和机械化程度高。
原棉色泽好,异性纤维含量相对较低。
纺织工业基础薄弱,棉花主要运往内地,销售成本高。
新疆是我国唯一的海岛棉(长绒棉)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