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antric buddhist iconography, the battle axe is held by ferocious deilies to symbolize severance of this worldly attachment.在佛教金铸文法本图解中,战斗斧是由凶残的神灵拿来象征阻隔世俗的依恋的。
lesson sixteen tibetan art 第十六课西藏艺术the land of snow is known as the“ocean of songs and dances”and indeed singing and dancing are greatly enjoyed by tibetans.这块被雪覆盖的土地作为歌舞的海洋被人们所知晓。
却是这样,唱歌和跳舞是西藏人民非常喜欢的。
during holidays and festivals,everyone joins in dancing,gaily singing hand in hand.在节假日里,每个人都参加到舞蹈中,手牵着手愉快的唱着歌。
religious dance is called cham in tibetan.宗教舞蹈在西藏被叫做羌姆(跳神)。
it was initiated by padmasambhave in the samye monastery in the eighth century.它是在公元八世纪由padmasambhave 在samye 修道院发起的。
according to an account in the chapterwomen drum.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舞蹈,表演者围成一个圈步伐灵动,男人敲锣,女人打鼓。
at the height of the performance,the men perform pirouettes on one leg while the women beat their drums high above their heads as they twirl.在表演的高潮,男人单脚站立旋转,女人在旋转的同时把鼓举在头顶击打。
the gor-shae is a round dance popular in the three major regions and the tibet:lhasa,lhoka and shigatse. gor-shae是圆舞的一种在三个的三个主要地区流行:拉萨,山南,日喀则。
this kind of round dance is performed by both men and women who form two concentric circles around a bonfire,and holding hands,shoulders touching,sing in alternate choruses of men and women.这种圆舞有男的女的围绕着一炉篝火形成两个同心圆,手牵着手,肩并着肩交替合唱。
the dance may continue throughout the night until daybreak.舞蹈可能贯穿整个晚上直到黎明。
ballad is popular in tibet to transmit the history of nation,myths of buddhism and folk tales down the generations by describing them with simple and short songs or poems.民谣用于传达西藏民族历史很是流行,佛教传说和民间故事通过描写他们的简短歌曲和诗传递给下一代。
art and literature are deeply rooted in the history of tibet,and in the splendid isol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folk tales,songs,and dances and opera have developed their own unique form and local flavour.艺术和文化深深地根植于西藏的历史,孤立的青藏高原的民间故事,歌曲,舞蹈和戏曲通过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和风格发展的非常辉煌。
篇二:14、嘉雍群培——西藏死亡艺术西藏死亡藝術嘉雍群培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內容摘要:佛教從7世紀傳入西藏以來,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
它影響著藏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藏族人的重要信仰。
這可以從藏族人的死亡儀式中看出,同時,藏傳佛教通過各種藝術形式反映其信條。
在死亡儀式中運用的音樂及其深奧,展示出它與佛教教義的和諧與完美一致。
關鍵詞:藏傳佛教生死輪回因果報應中陰救度現實人類的恐懼莫過於死亡,而藏族人對死亡的認識與眾不同,他們所舉行的死亡儀式,仿佛是在舉行一種特殊的藝術休習,並認為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要進入中陰1,是新生的開始,是生命中最尊貴和最光榮的時刻。
人們從小就開始接受死亡的教育和修行,在死亡儀式的整個過程中,藝術創作與實踐與佛教思想完美結合,《西藏度亡經》2將其稱為“死亡的藝術”。
藏傳佛教對死亡的修習藏傳佛教的教育是從因果報應3,生死輪回4,諸行無常,更漏皆苦開始的,因此,藏族人對來世和死亡的重視往往超過了對誕生和現實的重視,追求生命的解脫為一生最高的理想。
早期在西藏沒更人去慶祝生日,而對死亡的重視和教育是從生開始,孩子在嬰兒時期,就由母親背著朝佛轉經,並教唱六字真言歌“俺嘛呢叭咪哄”。
藏傳佛教認為,六字真言是一切佛教教義的根本和精髓,能破除六種煩惱,修六種般若行,獲得六種12 中阴:人从死到生之间的时间,为七七四十九天。
莲华生著徐进夫译:《西藏度亡经》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5年出版,第9页。
3 藏传佛教教义认为万事万物都在因果轮回之中,不能改变。
4 藏传佛教认为,由于“我执”,人们会有消极的情绪,那是因为他们对真相的无知,从而陷入生死轮回。
- 122 -佛身,生出六種智慧。
在藏區真言調很豐富,更長調也更短調,不同的地方或不同的供養唱不同的曲調。
藏傳佛教的“空”、“苦”思想,成為真言曲調的基本風格,因此,真言調的旋律以五聲小調式為主,其中羽調式用的最多,色彩暗淡。
人生多難,為了避免以外的死亡和劫難,父母又要教你頌唱金剛上師咒:“俺阿洪班雜咕嚕叭嘛悉地哄”據說這十二個字母帶著佛陀說法十二部的整個加持,十二部教法能使人解脫“十二因緣”,脫離六道輪回,當你高唱它時,所聞者皆獲巨大利益和功德。
之外,還要教你皈依經和皈依曲,即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和皈依僧。
這些誦唱的咒語歌,旋律平穩、柔和、情切,仿佛聆聽上師的告誡,瞻仰大悲的尊容,滋生心性的智慧。
臨終中陰中的心性顯露在藏區,對臨終的人要舉行一系列煩瑣的宗教活動,首先要祈請四方神靈給予加持、護佑,所以在一些宗教活動和祭祀的地方,經常聽到祈請上師的長調,用優美的詞藻,悅耳的歌生去感化和達通神靈,祈求他們給危難者力量和勇氣,擺脫病魔的纏繞,不受邪魔的拖曳。
暗淡、柔和的旋律中透露出一絲迷茫、彷徨。
祈禱後進入禪定狀態,為了臨終者不因死亡而恐懼,上師開始輕輕的,更節奏的敲打臨終者,設法使意念遷移,從鎖骨敲到頭頂,用情切、柔和、慈祥的語調念唱。
上師繼續敲打,聲音逐漸放慢,放弱,不斷重複,直到臨終者拋開生命進入實相之境。
最終得到上師的指導,放下恐懼的心,用平靜、自然、喜悅的心情迎接死亡的到來,把死當成迎接新生必須經過的短暫的幻影,是很重要的,是進入涅磐或往生善趣的重要環節。
法性中陰的明光境界由於業力的牽引,大多數人不能頓入根本明光,就要進入法性中陰的- 123 -明光境界,這時枕前上師開始為亡者念唱遷識法,指導亡靈走上往生的旅程。
遷識法的念唱方式各地略更不同,但大致可分為三種形式:(一)念誦段以韻白的形式進行,節奏富於變化,變化中又講究韻律的統一。
(二)部分段落具更較強的旋律性,旋律流暢,具更吟唱調的特點。
(三)在一定時間的平穩念唱後,突然擊掌高唱。
這種一靜一乍更規律地多次反復,據稱是為了不讓亡者的心識依附於肉體,而不肯離去,因此以擊掌高唱催促之。
家人還要為臨終者請寺院念誦“救度大法”。
屍體停放3天,期間晝夜不停地請喇嘛誦經,家人在院中煨桑供奉眾神靈,高唱六字真言歌。
天葬天葬,把藏傳佛教的宇宙觀、人生觀和捨身精神體現的最為透徹,最為徹底,既顯露出原始遺留的野蠻喪習,又蘊涵著無比虔誠的信仰和殊勝的睿智。
天葬,是亡者最後的施捨,也是最後的奉獻,整個儀式過程充滿了音樂。
例如,僧侶們念唱一段度亡經後,解釋生命緣起和因果輪回,這樣,對死亡的恐懼就會減輕。
如果靈魂在中因的最初狀態能夠意識到明光——這個中間階段,他的靈魂就能解脫。
天葬師用長刀把屍體剝離分解,眾鷹守候在四周,最初更一隻體積最大的領頭鷹搖搖擺擺上前啄食,之後,其餘的鷹蜂擁而上,不一會兒就把肉吃得一乾二淨,只剩一堆骨頭,天葬師們用錘把骨架、顱骨等砸碎,拌上糍粑,扔給鷹,直到吃盡。
投生中陰的再生意識到投生中陰,亡者意生身具更一切知覺作用,渴望得到肉身,重返色界,遺族以各種方式進行祈禱供養,來配合亡者,如:磕頭、轉經和誦唱明言- 124 -磕頭,轉經和誦唱咒言是一項殊勝的供養,是要終身修持,對亡者而言,此時的修持更為及時、迫切,是對亡者最大的幫助和支持。
此時的六字真言長調,由於遺族失去情人的悲痛,顯得倍感淒涼,在空曠的原野、山谷回蕩,像是在哭訴,又像是在懺悔。
放飛風馬、懸掛經幡和進行煨桑為了避免再掉入無明的悲劇和輪回痛苦的生死中,遺族要放飛風馬、懸掛經幡和煨桑,這是與靈界溝通的重要方式,在煨桑的同時一遍遍地高唱迎請眾神靈長調。
寺院樂舞的救度法藏傳佛教所更的教派和寺院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法會中樂舞的表演是密宗儀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目的是為了淨壇祈福,施展佛威,降伏惡魔(阻礙佛法的外敵和困難),摧毀敵人(摧毀煩惱業障),使眾生從無明解脫出來。
其中還更一個目的,那就是對死亡的教育和對亡魂的救度。
如桑耶寺表演的樂舞中就更這樣的:1、多處達波,即屍陀林樂舞,多處達波原為西藏苯教一厲神,後被蓮花生收為佛教神靈中的底層護法神和指點迷津引入善道的精靈,令其守護天葬台。
更些書上說他是天葬的執行者。
更4人表演,身穿繪更嶙嶙骨架的服,頭戴骷髏面具,在大鼓大鈸樂曲中狂舞,表示對那些危害佛法的惡魔將嚴厲懲治,對因無明而妄念遮蔽的“罪惡之心”,轉生為光明無礙的佛心。
2、冬阿,即超度者樂舞,13人表演,頭戴大黑帽,身穿黑色大袍,腰圍鑲更人眼、口的圍裙,揮舞著邊達(綴更穗邊的人頭骨)和刀,踏著鼓點起舞,意把多處達波解送來的惡魔用利刀肢解,把靈魂送上天堂,表現出佛教的遷識法,讓靈魂拋開肉體,進入中陰境相,也意為擺脫無明的蔽障,進入法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