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采取多样的教育资源,其教育内容具有隐含性,教育方式采取间接性,教育效果则表现出较为持久的特点。
本文拟探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征、以及在高校实践教学中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力求对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标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场地以及学习成绩的测定。
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下,教学者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课程来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明确的对应关系。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提出的,隐性教育的概念来自于“隐性课程”,最早出现在1968年《班级生活》这部书籍中,此书是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非利普.W·杰克逊撰写,“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提出很快得到教育界的重视。
相反在教学过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确定的施教主体、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场所以及成绩测评,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受教者影响最多的因素来自于班级、学校和社会中的隐含性教育元素。
此外,外在环境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受教者心理情感的改变和建构。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一)教育内容的隐含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常常隐含于某些活动和周围的环境中,接受教育的人没有明確的感知到自己在接受相关的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隐性教育信息的获得并不在于活动本身,而在于其伴随和附加的信息。
比如在高校的教学课堂上,相对应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体现在施教者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以及周围同学和学校的教学环境。
(二)教育方式的间接性
在隐性教育过程中没有设定直接的教学内容、课堂问题、作业布置及考试测验等,甚至没有规划出特定的教学目的,所涉及的知识也不一定与学科产生联系,学生的学习可能并没有针对特定的问题,而大多在于潜移默化的精神和情感的体验。
因此,在高校采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通常采取的是“迂回’的渗透式的教育方式。
(三)教育资源的多样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会受到场所、时间、教学工具以及教学资料的制约,学生可以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学生在自己有意或者无意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体验获得某种经验的过程中,可以依托丰富的资源,所以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作是一种跨时空、无课堂的教育。
(四)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受教育者在接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并且教育效果具有持久性。
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施教者在教学过程中避免说教,运用多种形式把教育内容寓于载体之中,既生动又有娱乐性,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是帮助学生将富有教育意义的道理渗入脑海的良好润滑剂。
多种载体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培养崇高的理想,树立坚定的信念。
虽然这种教育形式也需要通过长期的积累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形成,但是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消化内容并且能发挥长久的效应。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源头,让学生自愿自觉接受和顺应,排除了外在强制的灌输过程。
综上,用隐性教育的方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持久的优质道德品质。
三、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充分发挥隐性与显性教育的共生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两种教育方式均不可偏废,而是要进行有机的结合,取长补短。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扛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和主旋律弘扬的大旗。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抓住高校课堂教育的主渠道。
这就需要高校教师不仅要注重自身的言行,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隐性教育资源,配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并且运用丰富的载体提高教育教学吸引力的素质。
此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自身在其他专业课以及平时学习生活的环境中主动挖掘隐性教育资源。
目前,有一些高校开展了诸如学术讲座、学术沙龙、专业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这种实践正是对于课堂教学广度的延伸。
(三)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内化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在于社会实践。
因此,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组织青年大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借助环境的转变的,隐性教育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扩充自己的阅历,并且能够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小结
综上分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未来需要把握以下二个方向的工作:其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人为本,真正关注大学生的需求,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入脑入心,高校教师需要借助多样的载体,在课程设计上关注大学生切身关注的心理健康、就业择业等问题。
其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需要自然过渡。
隐性教育主要在于学生主体的主动实施和塑造,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把优化环境、创造氛围形成一种自然状态,达到长期“隐性”、长期作用,不求立竿见影,真正做到潜移默化。
参考文献
[1]赵建超.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应对[J]. 广西社会科学,2016,(09):212-216.
[2]滕晓雯,曾长秋. 试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66-171.
[3]徐刚,杨涛.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应用探究[J]. 教育与职业,2014,(06):58-59.。